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愿分析
一、分析模型建立与变量统计描述
以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不愿意赋值为0,愿意赋值为1。解释变量中,女性赋值为0,男性为1;年龄45岁以下为1,45岁及以上为2;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为1,初中为2,高中或中专为3,大专及以上为4;家庭常年劳动力1人为1,2人为2,3人及以上为3;10个影响因素的测评结果,非常认可、比较认可、一般、不太认可、很不认可分别赋值为5、4、3、2、1。根据数据及变量的特征。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愿平均值为0.8115,这表明,总体上农民是愿意发展生态农业的。农民对影响因素认可度较高的是邻居生产行为、产品售价高、国家政策支持,认可度均值分别为3.6757、3.5135、3.4595;然后依次是技术水平低、少用化肥农药、劳动强度大、经营规模小、减少环境污染、产品产量低、资金不足。这与前述的农民认可率与不认可率高低的排序基本一致。
二、模型运行结果与影响因素讨论
运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在模型中有5个因素对被解释变量影响显著。其影响的方向、具体影响程度及显著性分析如下:农民文化程度。农民文化程度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有正向影响,非标准化系数为0.641,显著性为0.012。即农民文化程度每提高1单位,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概率增加0.641单位。农民的文化水平属于农民自身的条件,属于知觉行为控制内在控制因素。文化水平通过影响农民的行为信念从而间接影响农民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行为意向和行动。所以,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可能发展生态农业。产品售价高。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有正向影响,非标准化系数为0.596,显著性为0.013。这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发展生态农业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问题。目前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发展生态农业农产品品质好,得到商贩的青睐和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农产品价格高,有经济利益。所以,生态农产品价格越高,农民越愿意发展生态农业。少用农药化肥。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有正向影响,非标准化系数为0.459,显著性为0.063。发展生态农业一般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农民购买化肥和农药的支出,提高农产品质量,而且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进而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这表明,发展生态农业农民不仅关注自身经济利益,而且与农民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相关。国家政策支持。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有正向影响,非标准化系数为0.250,显著性为0.097。国家政策是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主观规范参考的重要对象。国家约束性政策工具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规范农民的生产行为;国家激励性政策和基础服务性政策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国家政策支持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影响较大,表明了目前农民的政策意识增强,只要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农民就愿意发展生态农业。邻居生产行为。对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有正向影响,非标准化系数为0.204,显著性为0.074。一个人的意愿和行为既与他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相关,又容易受社会环境尤其是周围人的观点和行动影响。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视野不够开阔,所以在农业生产中从众心理比较重。一般来说,周围的人种什么,如何种,很多人就会跟风效仿。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广西366农户的调查及运用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有81%的农民愿意发展生态农业。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影响因素有多种,但影响显著的,主要是农民的文化程度、生态农产品价格高、少用化肥农药、国家政策支持、邻居生产行为。要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应高度重视这些影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政策建议
1.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和农技水平。生态农业是在生态生产力观指导下,运用生态工程技术武装的优质、高效、集约农业。目前农户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农产品产量,要生产出卫生安全、质量达标的绿色农产品,需要农民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越高,视野越开阔,越容易掌握生态农业知识,越能发展生态农业。因此,要进一步抓好农村教育,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举办各种农技培训班,如“生态农业科技示范户班”、“村支书大专班”、“生态农业建设带头人班”等指导广大农民,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用生态农业理念武装头脑。
2.加快市场建设,扩大生态农产品有效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生态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市场价格不断提高。但目前生态农产品市场的建设仍滞后,生态农产品的流通不顺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区农民推广生态种养模式,然而当把产品拿到集市上去卖的时候,很多消费者不会辨别什么是生态农产品,产品的真正价值还无法通过现有的市场体系得以实现,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加快生态农产品市场建设,首先是要完善生态农产品认证制度,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和食用。其次是完善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差价体系,对同一品种不同品质的粮食设定差价,以普通品种粮食为基础制定最低收购价格,然后对优质品种及生态粮食给予适当加价,合理拉开不同品质粮食差价。再次是理顺生态农产品的中间物流环节,推动生态农产品进入大型超市,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要求农民合作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的生产标准和企业订单,为农户提供合格的生态农产品生产原材料,并组织农户认真负责地生产,为市场提供合格的生态农产品。
3.创新激励政策,增强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动力。发展生态农业承担着较大的机会成本,如使用环境友好型的投入品和操作规程劳动强度较大、时间较长、产量偏低,而且风险加大。这会使一些农民对生态农业持怀疑和恐慌态度,农民缺少发展生态农业的热情。然而,发展生态农业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受益的是整个社会,因此,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促使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是合理与必要的。政府应出台农业生态投资补偿、生态农业优先贷款、优惠销售生物性肥料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引导农户、企业及社会各界向生态农业投资;财政投入适当向生态农业倾斜,并把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生态农业科技推广等体系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区域性、公益性的生态农业建设科技服务网络,切实加强公益性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建设农技服务。
4.树立先行典范,引领农民共同发展生态农业。有学者认为,在我国一些地区,农民不愿接受生态农业并不是反对生态农业,而是有其他社会需求的考虑,如嫌农家肥脏、臭、不卫生,使用农家肥怕人瞧不起,靠人工防虫太耽误时间等。所以,要发展生态农业,应鼓励一些农户发展生态种养,为其他农户树立榜样,消除众多农户的种种怀疑和顾虑,增强其发展生态农业的信心。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生态农业试验区,建立一些操作性强、效益显著、辐射性强的“样板性示范工程”。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和引导更多农户发展生态农业。
作者:凡兰兴 樊卓思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