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抗灾应对启示
摘要:文章概述了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设施农业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其发生规律、危害特点,研究了应对大风、暴雪、暴雨、低温寡照及高温干旱等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保障建议,对推动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设施农业;自然灾害;抗灾;措施;建议
1近年来盐城市设施农业自然灾害主要类型及危害特点
1.1大风
1.1.1发生规律
盐城地区大风天气多发生在春季和夏秋季,风力超过8级即会对设施农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1.1.2危害特点
一是对设施大棚的危害。大风常常会将竹木结构的老旧拱棚夷为平地,使建造标准较低的钢管、铁管拱棚发生扭曲、变形等,地锚松动乃至被拔出,甚至会将棚膜掀开或刮飞。有时,风灾还会使一些新建钢架拱棚因缓冲力差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棚体倾斜、棚膜破损等现象。二是对棚内作物的危害。如发生于春季,棚内经济作物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风灾会对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再遇上“倒春寒”天气,很容易造成植株冻害或冷害,重者直接导致作物死亡,损失严重。如果发生在夏秋季,作物正处于生长旺盛期,风灾会造成作物脱水、落花落果、倒伏折茎,导致抗病能力大幅下降,病虫害加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1.1.3典型案例
2016年6月23日的特大龙卷风瞬间最大风力达到17级,同时伴有冰雹、强降水,涉及阜宁县硕集社区、新沟镇、陈良镇、板湖镇等7个镇(区、街),以及射阳县开发区陈洋办事处和海河镇2个镇区,损坏设施大棚面积4.8万亩,造成农业经济损失9.97亿元。
1.2暴雪
1.2.1发生规律
冬季发生较多,尤其是每年的12月到翌年的1~2月发生频率较高,一般连续2~3次降雪过程,雪量在20mm以上即会对设施农业造成危害。
1.2.2危害特点
一是对设施大棚的危害。设施大棚具有相对的荷载量,如果暴雪发生时棚顶积雪不能及时清除,负载过重会压破薄膜,使钢架扭曲变形,严重时直接造成大棚垮塌。二是对棚内作物的危害。暴雪过后,棚内温度、地温均较低,植株根系活性差,养分吸收能力弱,易导致生长不良,早春幼苗抗性弱,往往直接造成死苗。
1.2.3典型案例
2013年2月18~19日盐城普降大到暴雪,市区降雪量21mm,积雪厚度20cm左右,最厚的积雪厚度甚至接近30cm。因雪灾受损设施农业面积5.4万亩,大棚棚架垮塌、薄膜损毁严重的面积达到1.2万多亩,大棚青椒等作物冻害严重。2017年1月3~4日盐城市区降雪量达27.4mm,积雪厚度9cm,部分地区最高降雪量达27.9mm,最厚积雪达14cm。在提前预警、积极应对的情况下,大雪仍造成设施大棚受压受损面积达6231亩,主要集中在滨海、盐都、大丰等地,其中滨海受灾面积达1758亩,盐都受灾面积达1580亩。
1.3暴雨
1.3.1发生规律
盐城地处里下河地区,是暴雨灾害的多发地区,主要集中于夏季,7~8月前后发生频率较高。
1.3.2危害特点
一是对设施大棚的危害。暴雨发生时间短、雨量大,会迅速冲毁或者淹没设施大棚。二是对棚内作物的危害。大棚排水不畅易积水成涝,土壤孔隙被水分充满,造成植物根系缺氧,根系生理活动受到限制,甚至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使作物减产。如果遇雨后骤晴或高温天气,作物根系无法正常呼吸,地上部分蒸腾量较大,作物极易死亡。
1.3.3典型案例
2015年8月10日受第13号台风“苏迪罗”和北方冷空气共同影响,8月9~11日盐城地区出现明显东南大风、区域性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受灾设施大棚面积达3.2万亩,其中亭湖、盐都、射阳等地受灾较为严重。
1.4低温寡照及高温干旱
1.4.1发生规律
低温寡照多发生在冬季12月份和春季1~2月;高温干旱多发生在夏季7~8月。
1.4.2危害特点
低温寡照及高温干旱天气主要危害棚内作物。连续数日的低温寡照会严重影响秋冬蔬菜的生长发育,如出现冻害、烂秧、病虫害加重等。高温干旱会导致蔬菜生长受阻,茄果类、瓜类等蔬菜皮厚果小、品质下降,一些蔬菜苗期植株早衰甚至死亡,部分育苗基地种苗发芽出苗困难、成苗率低。
1.4.3典型案例
2013年7月盐城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平均温度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全市35℃以上高温日数14~32d,除响水14d外,东台32d、大丰24d、盐都25d、建湖16d、射阳21d、阜宁19d、滨海18d,均为1960年以来的历史极值,极端最高气温37.9℃。盐城设施蔬菜受灾面积13.24万亩,成灾面积5.74万亩,绝收面积0.56万亩。
2应对不同类型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2.1结合气候条件,科学规划布局
设施大棚建设应结合当地小气候条件,重点考虑棚室的建造特点、结构、布局朝向等因素,大棚选址以避风向阳、高燥防涝处为宜。大风、暴雪灾害天气较多的地区,设施大棚的布局朝向要尽量与当地盛行风向保持一致,选址要在向阳、干燥处,利于除雪化雪;暴雨灾害天气较多的地区,要做好生产基地的规划布局,选择地势较高的田块搭建大棚,同时做好基地水系布局,保证排水畅通,规模生产主体必须配套排水泵和柴油发电机等应急设备。
2.2提高设施标准,提升抗灾能力
设施大棚因材料质量、棚型等不同,抗灾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大棚建设标准直接影响大棚抗灾能力。实践证明,严格按照苏式钢管大棚标准搭建大棚,实行科学管理的基地,受灾害天气影响很小。大棚建设要严格按照江苏省“钢管大棚(单体)通用技术要求”(DB32/T1590-2010),材料应选用热浸锌钢管,钢管热镀锌后增重6%~13%,淘汰盐城地区目前普遍应用的镀锌带钢管。跨度6m的大棚,要求拱管长5.0~5.2m/支,外径≥22mm,壁厚≥1.2mm,拱管重量≥2.7kg/支。跨度8m的大棚,要求拱管长5.8~6.0m/支,拱管外径≥25mm,壁厚≥1.5mm,每根拱管重量≥5.0kg。拱管间距≤0.7m,跨度6m大棚的入土深度≥0.3m,跨度8m大棚的入土深度≥0.4m,大棚抗雪荷载能力达20kg/m2(相当于15cm厚度的积雪),抗风能力达到26m/sec(相当于10级台风)。各地要通过奖补扶持,引导老旧单体棚、八系棚改建成苏式标准钢架大棚、连栋钢架大棚或智能温控大棚、日光能温室大棚。
2.3针对不同灾害类型,采取适宜措施
根据气象灾害发生的类型和对不同作物的影响,因灾制宜、因苗制宜、分类指导,灵活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促进作物恢复生长。总结来说,推广深沟高垄、全层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建好内外三沟,保证雨过畦干;推广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要根据栽培的蔬菜品种,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茄果类蔬菜每亩不能少于0.5人;规模农场可选择种植适宜观光采摘的品种,如西瓜、草莓、葡萄、西兰花、马铃薯、大葱、大蒜等。针对冬季低温、雨雪、寡照、雾霾等天气,要做好保温、加温、薄膜棚体加固修缮等工作,推广使用全新棚膜,提高大棚透光率,增加棚内的光照和温度,也可采用多层覆盖的方式提高大棚保温性能。
2.3.1应对暴雪灾害
及时清除大棚积雪,加固棚内支撑,防止雪压塌大棚,同时做好棚内保温、加温措施。如雪势过大或人力不足,以上措施不能奏效,雪压超出危急临界指标,大棚有倒塌危险时,要及时揭除覆盖物;必要时,根据大棚负载情况及时采取破膜保棚架措施。
2.3.2应对大风、倒春寒、暴雨等灾害
对于早春大风、倒春寒天气,要采取闭棚、压膜线加固、增加覆盖等措施;对于夏秋季大风、暴雨、台风、龙卷风、高温、干旱等灾害天气,提早备好薄膜、保温被、抢排泵、热风炉、叶面肥等抗灾物资。针对大风暴雨灾害,要及时加固棚体,封闭风口,有效规避暴风雨的影响;灾后要因地制宜改种补种短生育期作物,及时喷施叶面肥,增强作物吸肥能力,土壤稍见干后,及时中耕松土,增强土壤通透性,预防病害发生。针对低温寡照灾害,应当选取耐低温弱光、抗病性强的品种,灾害来临前及时采收基本成熟的果蔬;灾后及时剪除受害枝叶,喷施叶面肥或者灌根,促进受损植株及早恢复,采用多层覆盖进行保温,如增加二道棚、三道棚或者棉被、稻草、草苫等覆盖物,同时,可以在棚内增加电灯泡、电路、电暖气、煤气、炭火等设施进行增温。
2.4适期育苗移栽,减少灾害风险
早春是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也是全年蔬菜生产效益最高的一个茬口,为提高种植效益,盐城地区春季蔬菜从以往的2~3月移栽提前到上年12月至当年1月,部分地区进行越冬栽培,育苗时间相应提早,防寒保温抗灾的要求极高。菜农要根据自己的设施标准、管理水平、抗灾能力,科学合理地进行布局规划,可早、中、晚分批进行育苗、移栽,降低灾害风险,10亩以下小规模家庭经营,可进行早播早栽,实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单产效益;规模化种植大户应进行分批播种、分批移栽,降低灾害风险,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及品质,充分发挥品牌效益,提高种植效益。
3强化设施农业防灾减灾政策保障的建议
3.1强化农业保险
设施农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风险大,农业保险是现阶段保障经营主体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但仍有部分经营主体存在侥幸心理,参保投保意识不强,一旦遭受灾害后就无法恢复生产。另外,目前的保险机制还不够完善,保险赔付额度小、理赔速度慢,农业保险不能保障。因此,各地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经营主体增强风险意识,积极主动投保。各级政府要积极发挥保险金融部门作用,创新金融保险服务机制,提高政策性保险的保费补助比例,扩大政策性涉农保险的种类、覆盖面,建立保险理赔备用金制度,提高赔偿比率和理赔速度。
3.2完善应急预案
沿海地区气象灾害多发,要针对不同季节,提前做好灾害预防,首先,要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自然灾害应急联动机制,由农委、发改、公安、农机、气象及卫生防御等多部门组成,统一收集信息,统一调度人员,完善预警服务机制,积极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其次,要加大应急宣传培训力度。利用告知书、明白纸、宣传标语、新闻专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一线、生产基地,宣传突发事件处置措施,普及应急预案及应急知识,全面增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在有可能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前,指导每个基地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最后,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要充分使用惠农补助资金,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整合建立农业突发灾害应急队伍,及时入户到田指导开展灾后自救,及早恢复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有预案可行、有人力可为、有设备可用。
3.3设立重灾补助
目前,政府对自然灾害还没有特定的扶持政策,农业保险理赔对重大自然灾害也只是杯水车薪,严重影响受灾主体的生产积极性。建议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设立重大自然灾害救助资金,有效应对龙卷风、暴雨、暴雪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重大灾害后,及时对受灾情况、设施使用年限及生产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第一时间给予受灾者资金或物资救助,帮助生产主体尽快恢复生产。同时,组建现代农业风险保障基金,由政府、企业、村级集体经济和个人等共同出资,效仿民间“互助、救会”的方式,积极引导民间资本、保险公司开设多种多样的农业风险保障基金。
作者:王丽萍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农业农村局园艺处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