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农场设施农业发展研究
近年来,各地城市郊区依托中心城区的发展带动,已从单一的为城市居民提供鲜活农副产品向兼有提供休闲娱乐观光、社会文化服务、传统文化教育等多功能的方向发展。笔者通过对位于乌鲁木齐市西郊的新疆建设兵团十二师五一、三坪、头屯河三个农场特色设施农业现状与效益分析,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西郊三场设施农业发展情况
1.1基本情况
十二师设施农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截止2017年,设施栽培面积已达9100亩,其中西郊三场3120亩(三坪农场1680亩,五一农场940亩,头屯河农场500亩)。西郊三场设施农业发展有两大阶段。第一阶段(2010年以前,初步发展阶段)。按照1988年国务院提出的大中城市“菜篮子工程”,三坪农场自1992年开始发展温室大棚,种植作物几乎全部为番茄。1997年,五一农场修建土夯式日光温室180亩,后经过几次扩建达到300亩,共有93栋。第二阶段(2010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十二五以来,按照十二师党委提出的在农业上积极发展“蔬菜、林果、花卉、苗木”的总体思路,三坪农场依托地缘优势,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旅游观光农业发展,新建高效节能温室大棚214座,拱棚285座,使全场的温室大棚达到980多座1680亩。2010年,五一农场在现代化示范园修建1栋智能玻璃连栋温室,温室面积92800m2,投资1000万元,占地18亩;2012年在二连投资2800万元,修建彩钢结构日光温室73栋;2013年又投资4900万元,修建彩钢结构日光温室162栋。头屯河农场设施起步较晚,有116座日光温室,2座智能温室。日光温室2012年投入使用,智能温室2014年投入使用。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西郊三场基本形成了“春提早、夏排开、秋延晚、冬生产”周年高效生产模式。
1.2设施种植情况
设施类型主要包括干打垒日光温室、砖混结构温室、彩钢板温室、钢结构大棚及智能温室。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团场生产中主要以日光温室类型为主,占总设施类型的74.3%,已发展1065栋;其次为363栋大棚和3栋连栋智能温室。
1.3种植类别与生产经营情况
五一、三坪农场种植作物类型都是以蔬菜和苗木花卉为主,头屯河农场以蔬菜和水果为主。不同作物按照每亩产值效益来看,设施花卉苗木、食用菌效益最高,其次是设施蔬菜。设施果树于2015年定植,2016年只有部分结果。花卉苗木平均产值为10.37万元/亩,食用菌平均产值达14.08万元/亩。通过调研得知,虽然种植花卉苗木、食用菌的经济效益要明显高于设施蔬菜,但因为其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且投入成本较高,资金占用量大,所以发展较慢。从当前发展情况看,主要还是以投入成本低、职工认可的设施蔬菜栽培为主。
1.4设施农业产品组合、产量与效益分析
蔬菜种植高效益作物主要以番茄为主。设施种植番茄亩产量都在16t左右,年纯收入可达3万~4万元/亩。露地种植亩产量只能达到8t左右,纯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设施番茄与露地番茄对比,产量提高了1倍,而产值提高了10多倍甚至20倍。同时,利用设施的特殊环境调控,可实现食用菌生产,亩纯利润达到8万元,并且设施草莓通过设施的调控,有效与露地产期错开,显著提高种植效益。可见,通过设施栽培能有效实现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大幅提高。
2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设施结构不合理,装备落后
三坪农场、五一农场大部分温室都建于上世纪90年代,建设期较早,骨架和温室墙体老化严重,在设施性能和土地利用率方面,相比新建设施差距也较大。同时,温室抗风雪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而新建温室没有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气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所以设施建成后出现诸多问题,如彩钢板温室夏季降温难,春秋夜间升温困难。并且,设施装备的水平低下,90%以上的设施仍以简易型为主,限于资金制约,职工多选择最简单的配置(普通的暖风炉加温、简易的补光设备等),这样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却增加了劳动强度,加大了病虫害发生概率。
2.2高效益产品较单一,农产品质量存在隐患
目前西郊三场设施种植以蔬菜、花卉、林果为主,而蔬菜又以番茄、黄瓜、辣椒为主,设施花卉、食用菌等高附加值的特色品种比例较少。同时,缺乏设施专用优良品种,目前所栽培的品种多为露地品种直接搬到设施中栽培。同时,由于温室一年四季的长期耕种,再加上设施农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环境,病虫害发生频率较高,在病害防治过程中又容易造成农药残留,影响产品品质。并且,温室大棚多年连作,造成土传病害严重和土壤营养元素平衡被破坏。另外,设施栽培的土壤缺少雨淋冲洗,经常发生板结,导致死苗减产,影响产品质量。
2.3先进技术有待普及,销售、经营方式落后
在生产管理方面,新技术、新设备应用还不普遍,设施园艺栽培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硬件设施装备水平普遍滞后。在销售方面,以商贩收购和自行销售为主。虽然三坪农场、五一农场等都已成为千亩以上连片种植农场,但总体上发展规模小,生产经营处于分散状态。近年来,西郊三场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但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合作社发挥作用不够、带动性不强,真正发挥作用的合作社少之又少,效果不明显。这些都会影响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发展意见与建议
3.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
作为大城市的郊区农场,十二师西郊三场应进一步做好以下两点。一是继续加大对设施农业的资金投入,依托政府职能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快老旧棚室的改造,并根据采光、保温等技术依据制定各个气候区的设施建设标准,保证温室、大棚等主体硬件的质量,提高设施利用率。二要做好配套建设,制定道路、水电、灌溉等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加快农业产前育苗设施、产后初加工及保鲜设施建设,并统一配备卷帘机、旋耕机等农机具,提高设施农业的机械化装备水平。
3.2加强标准化生产推行力度,保证产品质量
安全十二师应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和使用,大力推广安全施肥、安全用药、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措施。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设施农业产品产销和质量安全体系。鼓励和引导农场设施园艺生产基地开展绿色、有机等认证,保证农场设施园艺产品品质。并实施品牌战略,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企业等在国内外注册商标(如三坪牌番茄),提高市场认知度。
3.3合理定位,开发设施农业旅游资源
西郊三场地处乌昌一体化腹地中心,并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深入推进,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应积极抢抓机遇,依托设施农业的布局,各团场在种植区内,对所种植的作物实行专业生产,在各区域内统一育苗、种植、管理和采收,按照不同果、菜的收获期,对外开放,开设种植、观光、科技教育、采摘和休闲农业园区,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和环境资源,充分体现设施农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充分挖掘、利用兵团精神、人文要素、民族文化等各种资源,切实推动设施农业向体验式消费型三产融合农业发展,提高设施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为设施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开辟新的发展路径。“十二五”末,十二师提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鼓励传统农业从生产型向生活型、生态型、文化型、休闲观光型和旅游度假型转变。例如头屯河农场在花田林海旅游公司现有旅游产品桃花节、薰衣草节、开心农场自助采摘的基础上,与四川晋宏农业公司合作,在现有设施农业的基础上,对闲置的温室大棚进行改造,实施“国色天乡”生态人文社区项目,将设施改造成为一个集娱乐、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综合生态旅游景点。
3.4发挥科技优势,提升设施农业科技含量
充分发挥兵团、乌鲁木齐、昌吉在种业、信息产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等领域的科技力量,重视与国内外相关高校(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江苏农科院等)开展长期协作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开发和培育适合本地设施栽培、高产优质、抗性强的品种,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就地孵化和转化比重。另外,由于设施农业生产需要较高的栽培管理技术,因此,要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栽培技术,对从事设施农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和管理技能,实现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5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职工收益
积极培育设施农业生产中各个技术环节的社会性服务组织,为职工更好地提供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的服务。一是要加快设施农业市场信息服务,指导设施农业种植,平衡市场上设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避免集中上市造成“菜贱伤农”。开辟“农超对接”“订单农业”、农贸市场平价柜台、社区蔬菜“直销店”及“互联网+”等多种销售渠道。二是加强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建立技术支撑机制,如发展专业性的植保公司等,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来规范带动区域设施农业发展,推进产业化经营。三是全面提升设施农业金融和保险服务水平,完善金融担保体系,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推动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相衔接,降低设施农业生产风险。
作者:汪小燕 陈梅 杨俊孝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建设兵团十二师五一农场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