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西畴农业产业发展机遇探析
摘要:文化是促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西畴精神文化为西畴农村产业建设提供方向引导和精神鼓励。挖掘开发“西畴精神”打造西畴主题文化品牌,将精神文化的力量转化为经济层面的价值利益,提高西畴农特产品知名度和竞争优势,促进西畴农业经济发展,从而为西畴振兴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关键词:“西畴精神”;文化资源;农业产业
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和谐的基础和保障,优秀农村文化具有引导和鼓励农村发展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推进,才能整合农村发展合力,统筹各方面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发展不仅需要有物质基础,还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持和治理引导[1]。
1新时代文化背景下西畴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西畴精神”历史发展现状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国土总面积1506km2,全县辖2镇7乡,69个村民委员会,县域居住着汉、壮、苗、瑶、彝、蒙古6个民族。20世纪90年代西畴,全县1506km2国土面积,99.9%国土面积属于山区,裸露、半裸露喀斯特山区占75.4%,是全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地区,人均耕地仅有0.052hm2,曾被外国专家判定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面对恶劣自然生存环境和贫困,西畴人民以顽强的精神意志向石漠宣战、向贫困宣战,探索走出了“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四轮驱动”农村公路建设,扶贫车间等新举措,走出了石漠化地区脱贫致富新道路。
1.2西畴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西畴县规划(2011-2020年)》《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西畴县发展规划(2015-2025年)》,努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坚持“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实际做好探索研究,把该片区打造成省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国家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农业特色不断凸显,农田水利、农产品冷链等农业设施得到夯实,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落户西畴发展乌骨鸡、蔬菜等高原农特产业,猕猴桃、火龙果等特色产品逐步走向市场,集经验学习基地、产业发展示范、石漠化特色、民族文化底蕴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逐渐得到有效开发,努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9%,达到快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步伐和全面实现全县群众小康社会的目标。
2西畴农业产业发展机遇
党的指出坚持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创新创造,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贫困地区发展。西畴文化底蕴丰厚,民族文化活动多样。发掘了五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西畴人”牙化石,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的“女子太阳山祭祀”。“西畴精神”闻名遐迩,2019年西畴获批国家石漠公园建设,2020年7月云南省委印发《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学习弘扬新代“西畴精神”的决定》,号召全省人民向西畴人民学习。2020年9月,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授予新时代“西畴精神”群体“云岭楷模”荣誉称号。
3西畴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西畴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没有有效转化为农业产业优势
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融入不够深入,围绕产品以及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行文化创意开发较少,多停留在物质层面,缺乏文化内涵。如何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内涵,进行文化创意,加快品牌农业开发,需加以思考。
3.2农业产品品牌开发利用和保护意识薄弱,文化产业和农业产业没有深度融合
西畴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西畴农业产品品牌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少、弱、散”。一是品牌数量少,缺乏在全省知名品牌。二是品牌营销能力较弱。三是品牌培育机制较散,存在有产品无品牌情况,品牌建设亟需加强。
4西畴农业产业发展对策
4.1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产业优势
“西畴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和强烈的实践意义。西畴有人文旅游景观、自然旅游景观,少数民族文化和民俗丰富多彩。2014年以来成功举办了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活动;2015年,汤谷村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壮族童谣之乡”。这些文化活动弘扬了西畴民族文化,同时也宣传推介了西畴农副产品,比如在2019年西畴举办了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暨西畴乌骨鸡美食文化旅游节,既举办了文化旅游节又很好宣传了西畴的乌骨鸡。申请注册“日出汤谷”“太阳鸟母”系列农副产品商标,打响“日出汤谷”“太阳鸟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树立地区品牌形象,宣传推介西畴农副产品,促进西畴农业产业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4.2发挥品牌优势,融合发展西畴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的品牌优势
《西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未来五年发展目标:打造“石漠化综合治理研教示范区”“医养康旅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道地药材繁育种植示范区”和全面建成“西畴精神”教学基地。同时按照“产业园区+旅游基地”,引进猕猴桃品种14个。除猕猴桃外,还种植了桃、李、桑葚、柑橘等多种水果。同时示范区建设配套的冷库,包装分拣线,从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把果园建设成集生产、观赏、科普于一体的示范园区,在此基础上开发旅游观赏项目。打造万亩“石漠梯田”的人文景观,展示“西畴精神”、体现石漠文化和观光农业、民俗体验的乡村旅游地,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2]。
4.3以农业产业项目为载体,助推西畴文化产业高效发展
西畴人民通过勤劳双手改造恶劣自然环境,开山炸石、筑路垒田、修复生态、实现了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生产收入增加,其实质就是西畴人民为获得生产资料在劳动实践中创造了“西畴精神”。不断完善西畴的基础设施建设,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引进和培育各类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根据市场需求、区域气候、农户种植养殖习惯等特点发展“一乡一品”特色产品,依托自然条件抓好乌骨鸡、阳荷、猕猴桃、石斛、甘蔗、核桃、肉牛、生猪等特色农副产品开发和打造。围绕优质水果、蔬菜、粮食、畜牧、渔业、糖料、烤烟等高原生态产业,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园区)建设。紧扣重点特色产业,做优、做强现代特色农业,构建以乌骨鸡、中药材、果蔬为重点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链体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推出一批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打造西畴现代农业品牌。
4.4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新产业新业态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环境改善的阻碍,折射出重视经济短期发展效益忽视长期发展视野。第一,企业树立现代化农业企业管理理念,培育企业文化。建设标准化基地、绿色化生产经营、产品销售服务对接有序衔接;研发培育新品种,提高产品品质,结合区域内特色农产品销售和工业运输需求研发包装设计,重视产品商标保护。第二,政府要加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低端和高耗能的产品,提高农业产业要素生产率,释放农业产业发展活力;落实创新扶持政策,强化产业人才支撑,引进专业人才,招商引资、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持久打造各类农业产业链群;健全源头管控机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支持企业农产品“三品一标”注册。第三,利用“西畴精神”讲习所,西畴文艺活动演出的平台,弘扬“西畴精神”,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使其成为发展的生态资本,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3]。
参考文献
[1]李燕凌.农村公共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2]陈大明,王永平,周树云,等.西畴县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休闲农业发展实践[J].乡村科技,2020,11(23):8-10,13.
[3]韩斌,凌经球.云南省西畴县:加快绿色转型美丽发展[N].学习时报,2020-11-25(04).
辛炜 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