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对秦安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推动全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思路与重点工作。
关键题: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现状;对策
1发展现状
1.1农村第一产业发展情况
2018年底,秦安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53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8万hm2,粮食总产量21.22万t。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82万hm2,总产量1.27万t,其中,油料0.72万hm2,产量1.02万t;中药材0.1万hm2,产量0.25万t。林果总面积达到6.06万hm2,产量80.44万t,产值33.08亿元。蔬菜总面积0.78万hm2,总产达到23.58万t,产值7.61亿元。大牲畜存栏4.47万头,猪存栏13.73万头(其中:能繁殖的母猪1.34万头),羊存栏3.8万只,鸡存栏87.46万只。
1.2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2018年,全县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了44家,较2017年底23家净增21家。企业销售总收入149229.5万元,较2017年销售总收入91076.16万元增长63.85%,直接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272家,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08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079家,累计带动农户8.62万户,助农增收户均450元。新建果蔬保鲜库16处,涉及贫困村16个,全县果蔬保鲜库总数达72座,新增贮藏能力18536t,总贮藏能力24.27万t。
1.3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先后建立果品专业市场15个,发展果品营销经纪人3000人,从业人数14320人,带动农户3.39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516户),带动了基地建设,推动了产业发展。秦安苹果、秦安蜜桃、秦安花椒先后进入区域公用品牌100强,全县注册农产品商标20多个,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17个乡(镇)电商服务站,初步形成了产、贮、运、销为一体的果品产业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林果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1.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把科技措施的应用与农路建设、果椒基地建设、集雨节灌等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在全县土地规模流转集中区域修建了产业路,解决了灌溉水源,配套了灌溉设施,提高了基地生产能力。积极开展标准化果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密植树形、科学施肥、果园种草覆草、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一批先进实用的技术成果。积极开展标准化果园建设,林果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0.83万hm2,建立乡村废旧农膜回收点31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了78.2%,果品测土配肥施肥技术应用面积5.01万hm2,有机肥利用率达到33.2%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32.4%;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1%,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10.2%
2存在的问题
2.1综合发展水平还需不断提高
秦安县农业用地质量不高,耕地有机质含量低,并长期受干旱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防灾减灾能力弱;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现代农业发展的配套机制尚不健全,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对外开放度不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较低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2.2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
全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仅有花椒加工企业1家,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1家,粉条加工企业1家,苹果浓缩汁加工企业1家。大宗农产品中,粮食、饲草、蔬菜、肉类、蛋奶类都没有深加工企业。肉类、蛋奶主要是腌制加工且由经营户和农户自行加工,饲草加工主要是养殖户自行青贮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一直徘徊不前,增值幅度不高。
2.3加工企业技术含量较低
调查显示,全县6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人才和技术,仍用“家族式”“作坊式”等生产管理方式,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营理念滞后,特别是农产品初加工人才、技术奇缺,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研发人员,产品科技含量低,缺少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2.4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
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部分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同时,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农村真正采取订单收购、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
3发展思路及工作重点
3.1规范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规范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农业社会化等服务,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挥产业融合主体作用。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创办农业企业。
3.2扶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引进
扶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和设备更新,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减少农产品在加工中的损失。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充分结合,促进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升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既减少了产后损失,又使农民得到实惠。
3.3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
通过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原料补贴等方面支持,引导鼓励企业开发高质量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4促进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冷链仓储与物流配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培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物流企业和营销大户,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外出展销、外向出口和农超对接,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景观、农事体验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农村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3.5进一步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吸引农业科研院所和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创业就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成果转化率。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组建专家服务团,开展常态化、长期化、全程式跟踪服务,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中连片建设种养业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提高主导产业集中度,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南昌 单位:甘肃省秦安县农业局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