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的实践
摘要:发展农业产业,实施精准扶贫,助推脱贫攻坚进程,是当前农业扶贫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新时代农业产业扶贫的意义、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搞好农业产业扶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农业产业;扶贫;探索
一、农业产业扶贫意义深远
我国多年的扶贫经验表明,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的根本手段。没有产业的支撑,脱贫就是无根之木;产业不够壮大,脱贫就不可持续。只有以产业赋能贫困地区,才能实现真脱贫、全脱贫。
(一)农业产业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首要条件。
(二)农业产业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要措施
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农业产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农业产业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助力剂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一个也不能少。农业产业扶贫,就是要通过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农业生产,让贫困户增收致富可持续不返贫,彻底改变穷困面貌,实现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四)农业产业扶贫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党的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给农民吃上了长效“定心丸”,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长久保障。贫困地区农民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就是要充分的利用好现有的土地资源,发展特色种养业、经济果林、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实现长久持续致富脱贫不返贫。
二、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发展解决了贫困地区的粮食供给和经济收入,成为贫困地区依靠自身资源发展经济的有力保障,成为农村、农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差距,制约着产业扶贫的力度和步伐。
(一)农业产业扶贫、脱贫的认识不到位
农业产业发展受自然、市场、病虫害、技术等影响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还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疫病防控、技术指导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辛苦没收成”,甚至“收成没收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往往使农民欲哭无泪,心灰意冷。因为有这样的消极情绪影响,对待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着“朝天一把籽,好坏凭老天”传统粗放经营理念,更没想着把农业产业作为扶贫、脱贫的希望去深度开发、经营。
(二)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目标不明确
贫困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自然条件严酷,干旱、缺水,土地肥力薄、不平整、不成块,高寒阴湿等等“特色”,致使产业发展受局限。有些乡村盲目跟风,别人种什么自己种什么,什么赚钱种什么,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产业发展形不成地域特色,方向、目标不明确,结果在自己的土壤上栽了跟头。
(三)农业产业创业、创新意识不够
因为地域、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交通不便的限制,村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保守,市场意识、商品观念淡薄,靠天吃饭的意识决定了贫困村农业产业产量低、品质低、效益低。好多人抱着“只要地不荒,个人有个事干”“过一天是一天”的消极态度,缺乏摆脱贫穷的进取心。“等、靠、要”思想较为普遍,自我脱贫积极性不高。缺乏立足农业创新创业的意识,主观认为,我们那样的地方不可能依靠农业创出名堂,致使一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施得不到创造性应用。
(四)农业产业规模小、产量低、品质差
贫困地区搞种植,要么可利用土地面积少,要么土地贫瘠,产业形不成规模,产量低,品质差。搞养殖,没草料,没经济支撑,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产业发展难以有立足之地。
(五)农业产业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占有率低
贫困村农业产业普遍存在品质低无销路,或有特色无品牌,缺乏深加工增值,仍以初产品为主,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低、价格低,入不敷出,影响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六)典型带动、技术支撑作用不明显
贫困地区致富能人少甚至缺失,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农民无榜样可学、无成功案例效仿,发展后劲不足。缺乏高水平谋划专家为贫困村量身打造设计农业产业发展蓝图,新的种养殖、加工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运用。
三、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对策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首先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脱贫尤其是长久脱贫才能真正见实效。其次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的引导是农民脱贫的“催化剂”,正确的引导帮扶加上农民自身的努力,一定能够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
(一)鼓舞士气,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党的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也是对人民美好生活的描绘。要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让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就必须发挥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主动性创造性。常听一些扶贫的同志从扶贫点回来,形容当地农民的生活,甚至用上了“可怜”“悲凉”的字眼。究其原因就是当地贫困农民精神低迷、吃穿住随意,处处显得可怜凄凄。面对这样的群体,我们首先要鼓士气,通过宣讲中央推进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决心、新农村建设样板、能人致富典型等,营造户户争当脱贫户,人人争当致富能人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树立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观念,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打消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鼓励群众要有脱贫的信心和决心,树立脱贫不能只靠政府,长期脱贫必须靠自己正确的脱贫观,坚守产业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也是最长久的扶贫。
(二)典型引导,树立依靠农业产业脱贫的决心
农业产业发展纵使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先进的科学技术、设施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农业产能的事例不在少。鼓励“能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为贫困户提供资金、管理、技术、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帮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创业故事现身说法,采用“政府+企业+农户”的模式,引导贫困户树立自强、自立、勤劳、节俭的价值观,启发农民思路、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增强他们应用新技术、新设备脱贫致富的决心。
(三)因地制宜,提供农业产业发展帮扶与指导
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且不可盲目复制其它地方的做法。围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能人企业带动的扶贫产业模式,加大帮扶与指导,首先,要在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编制产业扶贫规划,确立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发展类别、扶持项目,发挥产业扶贫的最大效应。农业产业发展要与区域优势、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要根据农业生产周期性规律,产业发展中要选择生产周期长的产业与短的产业相结合的路子,是农业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其次,在产业发展指导中,要加强农业产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技能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增产增效。第三,要不断创新,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创出地方品牌。
作者:仵占慧 曾祥虎 郭䞍 单位: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监督管理中心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