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农业既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也是一个引领未来并决定着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代产业,是一个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发生前沿变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技术进步实现内生增长,以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发展,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全面理解领会关于农业科技创新思想体系
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许多会议和考察中就农业科技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全面理解领会农业科技创新思想体系必须牢牢把握以下4个方面。
(一)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山东农科院考察时强调,“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体现了对农业创新规律的把握。
(二)农业科技创新的导向是解决矛盾和问题
在山东考察时强调,“矛盾和问题是科技创新导向,解决瓶颈制约始终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主攻方向”。这为我们抓好农业科技创新、找准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三)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法宝是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突出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这为抓好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四)夯实农业科技根基关键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在山东省农科院考察时强调,“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这一重要论述把人才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为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二、科技创新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
农业科技创新按照产业导向、科技驱动、产科融合,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要求,通过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创新要素集聚、龙头企业集群、特色产业集中,是增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
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充分聚集科技、市场、基地、人才、信息等资源,发挥财政、金融及产业政策效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样板,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先导力量。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是实现大国农业转型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我国履行减少碳排放国际义务的责任担当。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协议》中承诺,到2030年前停止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这必将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巨大转型压力,从而倒逼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等农业可持续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
三、科技创新在农业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不足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突破了一批重大基础理论、方法和核心关键技术,集成推广了高效、节能、绿色等大批配套生产技术,数字农业、智能装备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整体科技水平大幅跃升,呈现出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的局面,对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仍有较大差距,农业科技工作中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问题,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应用。
(一)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科研人员花费的精力“创收大于创新”
农业作为公益性、基础性的产业,其科研投入与其基础地位很不相称,没有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得到应有体现。一是投入强度偏低;二是财政基本支出严重不足,科研人员花费的精力“创收大于创新”;三是项目稳定性支持比例过低,科研人员忙于“揽活”。
(二)农业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是国家部委、科研单位、项目实施组织(课题组)之间分工不明确,造成“越位”、“缺位”并存。二是科研项目多头管理,造成课题重复、“一果多用”。三是“节点式”经费管理不适应农业科研的要求。
(三)农业科研队伍流失、拔尖人才严重缺乏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然而,农业科研单位由于研究条件差、待遇低,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四、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路径
随着产业链、创新链结合的日趋紧密,创新资源整合力度的进一步加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克服我国农业科技产学研用结合不紧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基础作用
要重点聚焦政府关心、社会关注和农民关切的难点热点科技问题,重点开展农业生物资源收集保存与共享利用、农业资源环境与质量安全长期定位监测、动植物重大疫病监测、农业检测和数据分析共享平台、农业科技智库等创新任务。重点围绕生物种业、农业智能装备、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畜禽疫病防控、农业信息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十大领域,瞄准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着力突破制约农业产业转调升级的重大科技问题。要改革传统科研模式,建立新型协同创新机制,面向农业高校、农科院所、龙头企业等创新力量开放,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组建科研协同创新团队,打破单兵作战和单项技术创新的模式,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实现农科教紧密结合、产学研相互衔接。
(二)扎实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建设运行过程中,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二是坚持发挥行政领导和科技主导两个积极性,充分利用行政资源和科技资源,调动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坚持科技创新“顶天”和“立地”两个导向,既要在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理论突破,又要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上取得突破,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供给。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全面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工程,打造千万规模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星创天地”,发展壮大法人科技特派员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行业和区域集群创业及全产业链创业;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农业科技、金融、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既代表农业科技的创新方向,也代表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并推动新一轮农业发展变革。只有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自主性,不断引导传统农业产业更新换代,才能提高中国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许铁敏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