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及对策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1-05 01:13:00人气:396
摘要:为抓好中枢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切实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通过对泸西县中枢镇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中枢镇实际,做到因地制宜,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思路和相关对策。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对策0引言
中枢镇位于泸西县中部,是泸西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辖区面积251.3km2,有耕地4496.27hm2,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054hm2,18个村民委员会、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总人口118226人,其中农业人口81175人,占总人口的68%。近年来,泸西县中枢镇始终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的重点工程来抓,已初步建成了瓜菜、花畜、林果药三大主导产业的优势特色生产基地。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资金扶持、科技服务等措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达到改变和提高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水平之目标。1中枢镇农业发展现状
1.1加大调整力度,产业化结构发展初具规模
近年来,随着中枢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一是将粮食、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调整为4:1,通过粮经比例调整,既稳定了粮食的丰产丰收,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二是响应上级号召,依村实际,切实抓好“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布局,通过多年规划发展中枢镇基本形成了“东菜药花西果林”的农业产业化布局。三是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新寨至大兴中大河边千亩连片大棚已形成规模化、连片化种植。
1.2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化调整打下坚实基础
借助历史机遇,用好国家和省、州县政策,积极争取实施一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大项目,以项目和先进技术装备农业,提升产业开发档次和水平。一是投资755万元,完成烟水工程11件,新建沟渠34502m、管网7500m、大型水池27个,基本上解决了34个村小组4626户农户的生产用水。二是投资1447万元,完成龙甸、新寨、立岗、阿勒、挨来、阿平等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建机耕路19条15058m,建成万亩高产稳产农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发展之路。三是实施和乐引水工程,2017年完成投资5814万元,该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中枢沿线的产业调整优化布局,满足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对水的需求,有力促进了全镇农村经济发展。
1.3示范带动,产业质效倍增
一是依托地方龙头企业云南红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鲁克、逸圃、吉双等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灯盏花种植200hm2,为农户创收231.5万元,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当地农民又带来了一项增收致富之道;二是积极引进兴仔蔬菜生产基地,建成千亩连片规模化、工场化、集约化的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所生产的无公害蔬菜远销两广、香港、深圳等地方,该基地规模化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而且为当地提供了200多个务工岗位;三是阿平、大兴一带规模化发展葡萄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现已发展为千亩连片种植规模,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
1.4土地流转成就万亩蔬菜基地建设
泸西县抓住红河州实施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机遇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以“合作股份”形式,引进兴仔记、恒达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近年来,泸西县中枢镇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中枢镇挨来坝、中大河农业示范区等片区着力打造万亩绿色蔬菜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引进多家龙头企业发展香葱产业达1112.3hm2,实现销售收入1120万元,香葱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但为群众增收致富拓展了“钱”途。通过土地流转一批批农业龙头企业相继安家,对中枢镇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起到了较大的带动作用。
1.5以果促调,以社促销,切实加大高原梨的发展
高原梨是泸西县中枢镇多年来精心发展的水果主导产业,近年来,中枢镇因地制宜成立了逸圃红土坡高原梨、石明高原梨、科农高原梨等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销售模式,形成了以“基地+农户”式的水果生产、销售模式,切实推动了全镇的高原梨生产销售,形成了以固白、西华、逸圃、神树坡、山门、糯布等典型优质梨栽培专业村水果种植带,目前全镇水果发展40000hm2,挂果面积为33000hm2,年产量约40000t,年销售收入近亿元,通过对水果产业的种植调整,切实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一是典型示范带动效应不大不强,未形成规模;二是土地、劳动力素质等生产要素制约十分突出,阻碍了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三是部分村和农户存在满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还有一部分干部和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创新精神。
2.2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偏弱,示范带动还需进一步加强
以本地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较大的龙头企业非常少,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机制尚未成熟,发展一个企业、致富一方百姓、激活一方经济的带动效应不明显。以企业为核心的农业经济群体还较小,带动农产品加工和转化升级的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水平低,深加工比例不大,产品附加值低,初级农产品在市场销售中比例过大,效益较低。
2.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一是全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建设水平低,生产条件没有根本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中枢镇农业依旧是弱势产业。二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和服务,专业批发市场少,直销、连锁经营等新型农产品市场形态发育较慢,市场信息流、物流不畅,阻碍市场对结构调整的调控作用。
2.4农业投入不足,农产品基地规模小,特色不突出
一是农业项目实施少,对上争取力度不够;二是未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增加投入,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不大;三是没有形成稳定长效的资金支持机制,农业及农业企业项目贷款难度较大;四是产品结构单一,支柱产业的优势还不十分明显;五是开放型、多元化现代农业经济模式和优势特色产业还没有形成。
2.5地区差异明显,调整发展任重道远
一是就全镇农业和农村本身而言,农业“先天不足”,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二是离镇较远的村,特别是既比、阿平等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统筹发展任重道远。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对策
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不是简单地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优化农村区域布局,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镇经济的协调发展。
3.1中枢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思路
一是要适当调整粮食种植比例,加大经济作物的调整种植,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产业,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能力,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二是要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其发展类型多种多样。
3.2稳定粮食生产,优化产业布局
在实施调整的过程中,要注重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依据市场需求、国家政策导向,既对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调整,又要与整个大农业格局与长远发展的利益相致,力图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3.3抓好技术传帮带,积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中枢镇各村要开办农民技术学校,积极扶持发展民营科技实体,成立不同形式的民间技术学会、协会,从而形成以镇为中心、村为纽带、组为基础、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培训和推广体系。同时,为让农民及时学会掌握不断出现的高新农业科技知识,从省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聘请专家、老师在关键农时季节对农民进行现场培训,进而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3.4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中枢镇通过多年的发展,农村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龙头企业正在兴起。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一方面要靠政策的推动和市场的带动,另一方面还要靠基层组织的协调和引导。因此,在农村产业化调整中,镇、村两级组织要处理和把握好政策引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政府是主导,做好宣传、引导、支持、组织、服务,注意把工作立足点放在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上,要处理和把握好典型带动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找准优势产业的突破口,实现产业增加收入,整体推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参考文献
[1]张建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7):18-19.
[2]罗斯.浅谈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四川农业科技,2008,(11):6-7.
[3]杨佑礼.依靠科技面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云南科技管理,2004,(4):39-41.
段向东 泸西县中枢镇农科站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