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产业论文 > 农业产业化下市场主体的缺陷探析

农业产业化下市场主体的缺陷探析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2-24 14:24:00人气:353

本文作者:陈海龙 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农业产业化始于山东潍坊,在我国被学术界正式提出是在1994年。普遍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体制。[1]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在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社论《论农业产业化》中也表达了相似的概念,即“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1995年以后,此提法逐渐被接受,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农业产业化,英文的翻译是agricultureindustrializa-tion,即农业工业化。在我国,将其翻译成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对市场主体的要求

(一)农业产业化的特征

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工业化,因此,它具有工业化的一般特征,即利用科技来提高效率和质量,从而满足人们的要求。一般认为市场化、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产销一体化、服务体系社会化以及管理企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2]规模化、集约化是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农业的发展也不能违背这个趋势。工业化的前提就是产业进行分工协作。作为传统农业,从培育种子,到育苗、种养、施肥及施养、销售,都是农民独自完成。大市场的条件下,这种生产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农业生产专业化,才能提高效率和质量。为了提高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一定的规模是保证规模效益的基本要求。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充分利用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也是农业产业化的趋势。在我国农业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产业化的过程中,要求信息、物流、技术、资金、教育等社会服务体系同时跟进,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现代市场的主体就是企业,农民经营户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农业生产企业化管理,才能满足市场化的要求。

(二)农业产业化对市场主体的要求

从上述产业化特征可以看出,除了生产布局化、服务体系社会化的特征需要政府力量来完成,其他的特征均对农业生产的主体提出了要求。市场化的特征要求生产主体,能够了解市场的需求,掌握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生产,以满足市场。规模化要求市场主体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必须保证一定的规模。集约化则要求生产主体能够利用科技,提高效率。管理企业化要求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制度化。产销一体化,则要求有稳定的渠道网络,能够适时地将产品销售出去。这些要求综合起来,可归纳为规模、资金、技术、信息及渠道五个方面的要求。

二、目前以家庭为市场主体的缺陷

(一)规模

我国有6.7亿农民,构成约2亿多个家庭,[3]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有3亿多。受国土资源限制,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2公顷。[4]显然,我国农业生产以家庭为主的规模,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无法相比,其生产效率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由于极其低下的生产效率,较高的人工成本,使得我国农产品的成本远高于进口农产品。因此,缺乏竞争力,无法与进口农产品竞争。同时,过多的生产主体,生产的产品几近同质,形成了类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但由于信息不完全,土地流转困难,使得农业生产的进出壁垒较高,由此产生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不对称矛盾,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巨大成本。

(二)资金

我国农业生产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生产的资金基本上是靠自我积累。加上税赋、农药、种子、灌溉等费用,能够积累的资金并不多。直到2006年1月1日,农业税才被废止,而对农民的直接净补贴也只能从2006年开始,因为之前所谓的补贴不具普惠性,补贴的同时还在向农民收取税赋,所以,我国农民的自由生产资金积累极为有限。作为农业发达的美国,根本没有农业税。同时,美国的补贴政策,一直是全球较高的。[5]而日本、韩国,对农业的补贴,构成了农民收入的一半左右。[6]农民可以用于抵押的财物少,从而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可能性也较小,因此,资金成为制约农业生产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技术

农业生产需要技术,农民可以自己掌握技术,也可以借助于外部技术支持,比如农技人员。如果农民自己掌握技术,对技术的吸收与消化,需要较高的文化程度。但是我国由于历史原因,教育的发展一度滞后。加上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农村的人口文化程度要更低。农业从业人员中,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占到86%之多。同时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去城镇寻找就业的机会,农业从业人员显示年龄偏大的趋势,4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高达55%。[4]这为他们学习新技术带来了障碍。如果借助农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则需要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但是,我国目前农技人员只有207万,其中高级技术人员不到12万人。[4]平均一百户农业经营户才拥有一个农技人员,而高级农技人员则一万户才拥有一个。依靠如此比例的技术人员,为农民生产提供支持,显然是杯水车薪。考虑到很多技术人员并不是从事一线的农业技术工作,则农民缺乏技术支持的程度会更加严重。

(四)信息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农民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信息,种什么,种多少,一是凭习惯,一是盲从。今年大葱价格高,明年就种大葱;今年棉花价格高,明年就种棉花。反之,今年某种产品价格低,明年就不种或少种。由于信息的严重滞后性,决定了农民生产产品的滞后性,导致供求经常失衡,近几年来的糖价、蒜价、豆价、生姜价过山车式的变动,就是对此最好的注释。而作为生活主要消费品的猪肉价格、食用油等价格更是变动幅度较大。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如果没有对市场信息的准确把握,一旦生产决策失误,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此时,农业生产规模越大,则损失就越大。当前,绝大多数的农业生产经营户,都没有专门的市场情报人员,其获取信息的来源仅局限于电视、广播,以及一些同行的口头传播,其准确性及时效性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对于一些网络信息,虽然及时有价值,但由于农民文化素养限制,无法充分利用。同时,当信息不畅时,即使农民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由于渠道商的信息拦截作用,农产品的终端价格虽然很高,但是农民卖的价格却没有太大的提高。所以导致了供大于求时,价格极低,而供小于求时,利润又被中间商拦截。

(五)渠道

由于我国农民生产大部分规模小,加上原有的统购政策的影响,农产品销售基本是坐等中间商上门收购,少部分产品肩扛担挑,走村入户,沿街叫卖。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近年出现了农户+龙头企业的订单模式销售,而农产品经纪人的出现,使得农产品销售有了新的渠道。但是,这些渠道均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即生产者与销售者的数量及实力不均等,容易出现机会主义的选择[7],不能像其他产业一样,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网络。因此,农产品出现丰收时,农民也不能从中得到较高的利润。由于收集市场信息的成本相对于一般农民生产规模来说偏大,农民对产品的市场价格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所有的价格只能由中间商决定。而市场出现农产品短缺时,农民也无法掌握。农产品的另一种渠道,即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形式,它是对前面几种形式的完善和纠正。这种形式在不改变农业生产户的经营基础上,增加其话语权。[8]但是合作社的发展数量,以及龙头企业的匹配是个问题。

三、可能的市场主体形式及最佳选择

显然,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中国农民目前的家庭生产模式是不能够成为市场的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如何规模化、集约化,并能够拥有合适的、稳定的渠道,是目前极为紧迫的一个问题。随着农业的开放,农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巴西等,开始利用其价格优势,向中国出口大量农产品,其中大豆、小麦等已经对中国农产品市场造成冲击。中国农民生产的大豆、小麦等主要粮食,由于成本高,不具备竞争力,难以满足市场要求。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影响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对农民的收入也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农业的市场主体需要变革,组织形式要发生变化,才能适应这一大环境要求。目前以农户+龙头企业的模式,由于双方的不均等优势,不能形成稳定的联合体,所以,无法成为市场主体。而以农户+农产品经纪人的形式,依然没有摆脱家庭形式的缺陷和束缚。纵观农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以下几种形式,可以作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选择。

(一)农场

农场由于规模大,集约化生产程度高,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美国主要以农场为主,平均每个农场的面积约418英亩,[9]合2537亩。我国目前主要的农场为国营农场,性质为全民所有,全国仅有1818个,平均每个农场面积46190亩。[10]但由于其占全国耕地面积的0.0025%,对农业整体影响不大。家庭承包制的条件下,土地流转制度的限制,很难再形成如此规模的农场。加上我国人多地少,即使能够形成大规模的农场,但大量农民的安置,仍然是个大问题。根据有关研究,即使是美国农场,大部分依然靠国家补贴,否则,90%的农场依然不能获得美国的平均家庭收入。[11]所以,在我国要发展新型农场,难度较大。当然,在解决土地流转限制的基础上,农场依然是可以发展的。由于我国目前农场经营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水平,很多农场以企业集团的形式运作,对于市场化、信息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均体现一定的优势。部分农场遇到的发展的瓶颈,即规模扩大的限制,客观上要求能够开辟新的土地,以满足其发展和扩张要求。如果农场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农民的就业安置,则未来仍是一个可选的形式。

(二)合作社

合作社历史悠久,在我国社会发展初期,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承担统购统销的合作社,逐渐失去了它的影响力。但是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对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及流通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重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途径,于是人们重新将目光投向合作社。最近几年,合作社的发展得到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2006年10月3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了此种组织形式的合法性,并对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做出了要求。同年国家在听取全国供销总社的意见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等重大工程,简称“新网工程”。这为农业生产流通提供了平台,是符合农民及农业生产需要的。

合作社由于是同类产品生产者或同类服务提供者的自愿联合,本着互助、民主管理的原则,为成员提供农资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这种形式的组织因具有法人资格,所以可以与其他任何企业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对于农民来讲,家庭式的生产几乎不受负面影响,缺少技术、信息、资金的状况,可以在合作社的框架里得以解决。采购或者销售、加工过程中,避免了单个家庭的势单力薄,增加了话语权。而由于采取理事会的形式,农民也可以专心于自己的生产,其销售、采购等,由于批量进行,由理事长和理事负责日常的工作。对于理事会的选举,每个成员都有投票权,保证平等、公正。监事会则负责对理事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合作社成员联合在一起,可以做到风险分担,利润共享,公平、公正,为广大农民所接受。而国家则给予专业合作社在税收、财政、融资及农业项目建设上一定的政策支持,则是单个农业家庭所不能享受的。

对于农产品加工、收购企业来说,有了合作社这样的法人组织,合作时,担心农民违约的风险也大大降低,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彼此的合作关系。在合作社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可以形成稳定的生产基地,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专业合作社在各级联合社的指导下,可以避免盲目发展,科学进行区域布局,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不会造成农民就业安置问题,对稳定农业生产极为有利。但是农业专业合作社,是以家庭生产为主,对提高集约化、信息化的推动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也实质上使规模化的效益受到影响。因此,在发展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需要推动合作的深度,打破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局限。比如参与合作社的农民可以集中土地,按合作社的统一安排,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升级改造,共担成本,共享收益。

(三)企业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因此,如果农业生产单位能以企业化的形式存在,那显然是最好不过的。企业由于其组织的严密性,制度的规范性,生产的分工协作及高效性,产权的清晰性,以及完全的市场化等特性,所以,可以避免上述两种形式的局限。美国在发展农场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一些产销一体化的大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收购整合一定数量及规模的农场,然后雇用工人进行工厂式的农业生产,比如饲养奶牛、猪、牛、羊等,成熟的牲畜不必向市场销售,而是再进行加工,以肉、奶的成品对市场销售。显然,这种一体化的企业,是规模较小的农场或合作社所不能比拟的。这些企业化的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以及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人才。

在我国现阶段,依靠农民自发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企业,几乎不可能。但是在各地均有一些受政府支持的龙头企业,以及原有的各级合作社的自有企业,这些涉农企业与农民有丰富的合作经验,对农业生产也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如果能以这些企业为主导,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尤其是土地流转及农民权益保护的政策,则可以依托此类企业,整合农民土地,比如可以租用,或者农民以土地参股,然后企业再以雇用农业产业工人的方式,解决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则企业化的生产形式,将极大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土地租用或参股,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不能被强征或贱卖(由于土地国有,卖的也是经营权)。同时农民被企业返聘,解决农民失业问题,防止农民由于大规模失业造成农村及社会稳定问题。而企业化的生产,可以及时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率,防止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企业化的过程中,国家在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上要跟进,尤其是信息化及农业技术推广上,以及农业生产的融资上。

农业的逐步开放,发达国家农产品的不断输入,农民收入的增长缓慢,客观上要求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要加快。而产业化的推进,依靠家庭式的生产方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探索和选择新的市场主体,是当前较为紧迫的事。我国目前的国情,发展农场形式是可选择形式之一;发展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则是较为可取的。而如果能以企业化的形式进行农业生产,则对农业产业化及市场化是最佳选择。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