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产业论文 > 特色农产业创建

特色农产业创建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7-03 05:02:00人气:433

1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带的形势判断和基础分析

1.1从杭州农业面临的基本形势看建设优势特色

农业产业带的必要性杭州地处浙江沿海,经济发达,杭州农业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杭州都市农业的新一轮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的压力和矛盾:一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总量有余,结构过剩,品种、品质不适应需求的矛盾明显;二是资源不足和自然风险存在的同时,国内外市场的冲击更加突出,加上动植物重大疫病的侵入,生产风险进一步加大;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较快,但合作组织参与度不大,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四是农民素质仍然较低;五是农业仍是一个弱势产业,基础设施薄弱。要有效地克服上述矛盾和弊端,根据杭州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及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是必然的选择。因为通过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能显现都市农业发展的六大效应。一是集聚效应。将同一类农业产业归聚在同一区域、同一空间,使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和人才、科技、信息、资金等社会资源要素集聚。二是融合效应。将历来认为一、二、三产业的相互隔离彻底打破,使原本属于农业产业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及农业服务等产业重新回归到农业大产业链中来,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三是抗风险效应。相关的产业结成了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大大增强了抵御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的能力。四是品牌效应。对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保护,能切实改变以往品牌多而散,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的局面,树立起“产品品牌”、“产业品牌”,带动产业的全面发展。五是竞争效应。有助于农产品经营活动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六是生态效应。使各类产业集中连片生产,形成绿色的产业森林,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造了基础条件。

1.2从都市农业的产业基础看建设杭州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可行性

近四年来,杭州市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产业布局明显优化,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农业圈层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组织运行等五大体系进一步完善,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是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产业带建设确定了基本格局。六大优势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05年,优势特色产业的总产值分别达到125.31亿元和23.89亿元,合计达到农业总产值的68%。优势特色产业的区域化发展初步奠定了杭州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的基本格局。二是农业示范园区和专业村的建成为产业带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到2005年,全市已建成市级农业示范园区167个,面积达到2.13万hm2;建成都市农业专业村750个,构成了优势农业产业带建设的坚实基础。三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为产业带建设奠定了多元化的经济主体。到2005年,全市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4家,连接种植业基地12.57万hm2,水产养殖基地4.97万hm2,带动农户30万户。组建的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316家,带动农户16.3万户,全市发展注册备案的农村经纪人1500多个,形成了产业带建设中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四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产业带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建成了一大批粮油、瓜果、桑茶、水产、畜禽等高标准种子基地,引进示范农、畜、禽、渔新品种上千个,年推广和应用各项新技术16.67万hm2以上。

2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2.1发展思路

坚持比较优势差异化发展、产加销结合产业化发展、打造品牌规模化发展、生产生态并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快我市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从规模扩张阶段向产业化整体开发阶段转变,充分利用都市农业发展的成果,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水平,在深化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和专业村建设的基础上,连点成线,扩线成带,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杭州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

2.2主要目标

从2006年开始,用5年的时间,围绕茶叶、花卉苗木、水产、畜牧、蔬菜、竹业、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粮油和休闲观光等12类产业,重点建设50条左右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产业带面积(不含畜牧和休闲观光)扩大到38万hm2,占全市10类产业总面积的50%;50条产业带中农业总产值达到190亿元,占全市12类产业总产值的65%以上。产业带内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其中鲜活类农产品加工率达到20%以上)。围绕产业带建设,全市新培育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200个,累计超过400个。在产业带内扶持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贮藏加工流通企业(市场)100个。新培育县级以上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园(点)100家和“农家乐”特色旅游专业村100个。在产业带内扶持产前、产中、产后统一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村经纪组织、科技服务组织等)100个。在产业带内创建市级以上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100个。

2.2.1茶业依托名茶品牌,重点建设西湖龙井茶、径山茶、天目青顶茶、鹳山龙井茶、雪水云绿茶、千岛银珍茶、千岛玉叶茶等7条产业带。总面积扩大到2.03万hm2,总产量达到1.96万T,总产值达到12.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64%、70%、80%。茶叶加工率达到100%,新发展茶园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产品优质化率达到95%以上。

2.2.2花卉苗木重点建设钱塘江南、北2条花卉苗木产业带。总面积扩大到1.2万hm2,总产值达到2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1%、80%。新发展面积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2.2.3水产重点建设仿生态鳖、海水虾(南美白对虾)、淡水虾(罗氏沼虾、青虾)、河蟹(中华绒螯蟹)、黑鱼、有机鱼等6条产业带。养殖面积扩大到5万hm2,总产量达到11万T,总产值达到22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0%、70%、71%。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产品优质化率达到95%以上,产品加工率达到20%以上。

2.2.4畜牧重点发展集约化生猪、小规模生猪、蛋鸡、蛋鸭、肉禽、食草牲畜、蜂业等7条产业带。畜产品产量增加到39万T,总产值达到38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0%、64%。产品加工率达到2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2.2.5蔬菜重点建设山地特色蔬菜、加工出口蔬菜、近郊鲜销蔬菜、远郊鲜销蔬菜等4条产业带。复种总面积扩大到4.67万hm2,总产量达到140万T,总产值达到1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2%、44%、45%。蔬菜加工率达到3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产品优质化率达到94%以上。

2.2.6水果重点建设富春江沿岸蜜梨、西部柑橘、建德草莓、塘栖枇杷、富春江西岸鲜桃等5条产业带。总面积扩大到1.73万hm2,总产量达到12.5万T,总产值达到6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0%、60%、65%,产品加工率达到1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产品优质化率达到90%以上。

2.2.7蚕桑重点建设西南蚕桑和西北蚕桑等2条产业带。蚕桑总面积扩大到1.23万hm2,总产值达到4.9亿元,分别占全市的67%、80%。蚕茧总产量达到1.78万T,总产值达到3.8亿元,分别占全市的71%、78%,产品加工率达到100%,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产品优质化率达到92%以上。

2.2.8中药材重点建设西南中药材产业带。总面积扩大到0.26万hm2,总产量达到1.6万T,总产值达到2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0%、60%、70%。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新发展面积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2.2.9粮油选择粮田集中连片、基础条件较好的商品粮基地,重点建设杭州东北部粮油和富春江沿岸粮油等2条产业带。建成高标准粮田4万hm2,粮食复种面积扩大到5万hm2,总产量达到35万T,总产值达到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7%、35%和35%。粮油产品加工商品率达到2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产品优质化率达到99%以上。

3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的工作重点和措施

3.1建设重点

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要着力建设好生产体系、组织体系、服务体系三大体系,重点是提高生产和服务两种能力,强化产业化带动和生态发展两大功能。在生产体系建设中,以提升农业生产整体水平,深化农业三个圈层布局为目的,通过示范园区、生产基地的辐射和带动,建立优势产业的集聚区域。通过科技创新和攻关,重点加强农业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优良种子种苗和关键成套技术推广等,提高良种覆盖率,提升农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优势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和畜牧小区,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实施“沃土工程”,普及肥药双控技术,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农业的生态功能。在组织体系建设中,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为目的,通过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变产品优势为商品优势。要重点发展农产品贮藏加工企业、建设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树立品牌意识,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与产业带内生产农户利益紧密关联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强化产业化带动的功能。在服务体系建设中,以加强对农民的社会化服务为目的,大力培育和建设服务载体,开展品种、技术、农资、农机、市场信息的统一服务,促进产业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提高对产业带建设的服务能力。

3.2工作措施

3.2.1强化技术服务创新,提升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水平一是实施种子种苗工程。要在优势产区抓紧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良种繁育基地、良种推广(改造)示范基地,积极发挥杭州市种子业和种源业的优势,在保护和开发传统名优品种资源的同时,培育、引进和推广一批适合优势区域发展的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要特别注重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二是推广关键成套技术。研究和推广农业关键成套技术是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首先,要扶持产业带内区域性科技研究开发中心,针对产业带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开展科技攻关,把各项行之有效的新技术在产业带内组装配套,形成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保鲜、贮运、加工等方面的成套技术;其次,要鼓励和扶持基层民营科研所、农机租赁组织、农技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社(协会)开展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形成技术服务支持;第三,要扶持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生产示范基地。三是加快发展产区农产品加工业。要有计划、针对性地扶持建立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企业不断引进和开发保鲜加工技术、工艺、设备,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质量安全水平,同时要鼓励加工企业与生产者签订长期的购销合同,推动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3.2.2强化质量监管,增强优势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推行生产质量标准,健全认证体系。在制订和完善标准的同时,加大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在产业带内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开展无公害基地建设和产地认定工作;建立和完善产业带内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治体系和重大疫情快速应急机制;结合生态市建设,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培育打造绿色品牌;加强农业企业改造,积极推进ISO9000、ISO14000、HACCP、GAP、GMP、QS等认证,形成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二是完善检测手段,健全监测体系。不断整合各方资源,增加检测投入,完善检测设备,提升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市、县二级定量检测机构、监测网络和市、县、乡镇(市场)三级监控点快速检测监控网络,规范监测方法,严格依法查处,定期信息。三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实行质量全程追溯制度。

3.2.3强化市场与信息服务,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市场流通一是建立健全产业带内农产品市场。在巩固和发展以杭州城区为中心的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在产业带内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标准化的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产品贮运、配送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和功能。二是培育多种形式的流通载体。加快培育贸易型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依靠各类运销大户、专业合作社(协会),推进农产品交易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开展优质绿色农产品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网上销售及网上远程交易等,促进农产品流通。三是加快推进产业带内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实施“金农工程”为载体,建立健全市、县二级信息网络平台,深化县、乡镇、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点的建设,并不断向产业带内的企业、市场、中介组织和规模种养户等农业经济主体延伸。提高信息的采集、处理、的能力和水平,建立产业带优势特色农产品产销预测系统和测报预警系统,指导农业产业发展。

4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对策意见

4.1明确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的政策

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是新一轮都市农业的工作重点,各级政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安排好专项经费,落实好各项措施。市政府已下发了《关于杭州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办公厅又转发了市农业局等四部门的《杭州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在产业带建设过程中要集中必要的资金,每年在产业带内扶持一批规模大及集聚辐射作用明显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贮藏加工流通企业、功能完善的产地专业批发市场、统一服务效果好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安排专项资金扶持都市农业示范园区、贮藏加工流通、社会化服务等项目建设。

4.2营造全方位扶持产业带建设的氛围

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支持产业带建设,努力营造全方位扶持产业带建设的良好氛围。一是各类项目资金投向向产业带建设倾斜。种子种苗工程、技术创新和应用、中低产田改造、安全农产品、农机购置补助、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等项目应优先安排用于各类产业带建设。二是完善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并在贷款、用地、出口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三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内减免其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储运和交易等诸环节收费,逐步实施免费检疫和免费质量检验制度,国家实行强制性免疫的重大疫病防治实行免费防疫。四是积极鼓励多渠道融资。坚持“谁投入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各种非国有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形式投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形成良好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4.3落实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是编制统一规划,切实加强领导。根据《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杭州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区、县(市)要结合本地主导产业的实际,制订本地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规划和实施意见,将产业带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计划,并与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农业信用担保制度。针对农业信贷困难的现状,在“政府扶持、银行合作、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下,要在产业带内积极开展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试运行,各级政府在担保机构的资本金、风险基金、运作费用等方面要给予扶持。三是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建立灾害保护体系。对产业带内有一定自然灾害代表性的地区的农产品,以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作为农民参保投保的联系纽带,采取“政府推动、商保”的方式,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设立农业保险风险专项基金,积极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设立农业灾害和市场风险专项基金,主要用于严重自然灾害和动植物疫情对产业带造成严重损失的补助。四是深化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完善土地使用流转机制。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探索土地承包权入股,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和引导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集中,促进产业集聚,推进产业带建设。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