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农业产业论文 > 少数民族农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少数民族农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5-05 15:53:00人气:363

1三都县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1.1三都县概况

三都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东邻榕江、雷山,南接荔波,西界独山、都匀,北连丹寨。东西宽56km,南北长78km,距省城贵阳市230km,距州府都匀市85km,全县总面积2400km2。全县辖10个镇11个乡270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24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21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3.09万,占总人口的96.73%;水族人口22.21万,占总人口的64.92%。全国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县,县境内居住着汉、水、布依、苗、瑶等14个民族。“一高一快”(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的开通给三都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作为“泛珠三角”经济圈后花园的三都县,经济社会必将与东部沿海城市形成大融合,产业优势互补的作用日益明显。

1.2三都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市场价格双重引导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目标,三都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优化,农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1.2.1大力推广“一年多熟制”种植模式。三都县在三合镇、丰乐镇、合江镇、普安镇、交梨乡、周覃镇等地主要推广“菜―稻―菜”和“菜―菜―菜”一年三熟或两熟种植模式,春季主要种植早熟番茄、辣椒、黄瓜、豆类;夏季西北面乡(镇)种植水稻或豆类,南面乡(镇)种植夏白菜或水稻、辣椒;秋季种植甘兰或豌豆、大蒜、萝卜等以满足各个季节的粮蔬市场需求。

1.2.2农业种植结构不断地优化。三都县紧紧围绕“畜、果、菜、竹、茶”5大主导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以优质蔬菜、精品水果、林下养鸡、种草养鹅等为主要内容的“185”工程建设,充分利用闲田闲土、水面及荒山,按照“突破禽,大力发展林下养鸡和种草养鹅,做大无公害山野水晶葡萄、做强九阡李、做优脐橙、发展崭蹋龃笤缡焓卟恕⒎⒄瓜牟撕脱忧锊耍榷ā⑻嵘褚担炒蟛枰丁钡姆⒄顾悸罚饕ゲ方峁沟髡爸瘛⑿蟆⒉恕⒐⒉琛5大农业主导产业调整为“畜、果、菜、竹、茶”。不断丰富“185”工程的内涵和外延,农产品优质化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1.2.3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均衡。目前畜牧业主要以养猪为主,牛、羊、禽比例较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耕地少、粮食短缺,但饲草资源和特色畜产品资源极为丰富。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业结构显然与客观现实条件极不相称。

1.2.4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三都县境内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全省十大林业县之一。全县有11片林区,东片区的都江、坝街、羊福、巫不、打鱼、拉揽6个乡(镇)和南片区的扬拱、九阡等乡镇,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国有拉揽林场位于三都县城以东12km处,现有经营林地1.7万hm2,林木蓄积量140万m3,素有“百里林海”之称。该场具备年产1.5万余m3商品材的能力,是贵州省营业销售收入率先突破千万元大关的国营林杨,也是全国国营林场500强之一。随着2007年开展的“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和“增量、增收、增效”的林权改革,促进了林产品产量、效益迅速增加,巩固了林业产业的地位,促进了林区农民的增收。

2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2010年6月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农村改革专家对“十一五”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进展最大的领域调查发现,农民补贴增加、农民增收减负改革成果占80%,而农产品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得到优化调整仅占14.5%。可见,目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不乐观。虽然三都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1“政府主导”过重乡政府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领导模式,不自觉地充任结构调整的主体,采用分解指标等行政手段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简单化为“面积调整”,忽视了“增收”这一根本目标,导致结构调整中出现严重的“同构”现象,无法实现优势资源的有效配置。

2.2支农、扶农力度不够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是贫困区,位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农民自身没有资金发展农业,政府财政也是捉襟见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农业发展实施了减免和补助,但是,对于环境恶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金融信贷系统不完善,农民贷款难、手续繁多。另一方面乡镇农牧站、林业站的资金与设备匮乏,自身的业务培训、学习不正常,人员知识老化,远不能适应新阶段农民对科技服务的要求。

2.3市场信息体系建设落后“种什么”、“种多少”、“卖到哪”、“卖给谁”等是农民在调整结构中常遇到的问题。由于农民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未能得到根本性转变,农产品生产在品种结构上大都雷同,常导致同类产品市场供给量相对过剩。农民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生产结构,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表现为典型的“蛛网周期”,农户开始生产某种作物到最后将该种产品提供上市需要一定时间。即农户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受到农作物生长季节的限制,种植今年看涨的作物,待明年收获后结果可能大幅下跌,“计划”跟不上“变化”,严重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同时,由于缺乏健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造成农民不能严格按照标准从事生产、流通,企业也难以进行准确的质量认证,农副产品实现优质优价存在困难。

2.4缺乏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容至少应包括5个层次:一是种植业的结构调整;二是品种、品质的结构调整;三是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之间的结构调整;四是农村非农业的结构调整,如农产品加工等;五是通过城镇化改变人口分布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大多局限于种植业,这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不太一致。

2.5农业投入体系应用效率低按照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农业投入有财政、扶贫、计划、农业、林业等众多部门,支农资金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由于资金来源分散,不同的资金对项目的安排原则和管理办法大多各自为政,难以统筹安排有限的支农资金,不能形成整体合力,导致农业资金投入在使用方向、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难以协调,甚至重复投入,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3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3.1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3.1.1调整种植业结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增加具有特色优势经济作物的比重,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贵州省80%面积是喀斯特地貌,不是粮食的主产区,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应当在基本稳定粮食产量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适度调减粮食的种植面积,增加具有市场前景、能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经济作物种植,重点发展蔬果、烟草、油茶籽、茶叶、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和特色经济,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当地农产品竞争力。

3.1.2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优美,冬暖夏凉,水热条件好,天然草场资源丰富,常年生长茂盛,利于畜禽四季生长。如普安镇的牛皮山和巫不乡的铜马山天然草场面积分别为241和184hm2,可作规模开发利用,发展以养牛、养鹅、养鸡业为重点的食草畜牧业,不仅可以保障市场供给,而且能增加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应充分利用空闲田土、林间空地等种植天然牧草,加快优质肉牛、肉鹅、肉鸡的发展,逐步建立节粮型、商品型、高效型畜禽产业结构。同时积极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名特优产品,如柳源土鸡和黔南草鹅等,加强商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尽快提高规模效益。

3.2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2.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争取国家支持,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根据项目规划,资金跟着项目、技术围绕项目的要求,对各种资金捆绑使用,确保资金使用质量和效益。鼓励土地、资金、技术、管理、劳动力等各种要素参与分配,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发展要求的分配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灵活多样的投资融资方式。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引导外商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投入。

3.2.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争取项目投资、贴息贷款等。切实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认真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强农村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变“边远”、“封闭”的落后状况,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工商企业、社会和个人投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实现有效维护和运营。

3.2.3组建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成立由政府领导、农业技术人员、村“两委”班子组成的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围绕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目标,积极抓好项目申报实施,带动和引导群众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并积极帮助解决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3.3合理流转土地,实施规模种养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政府逐步引导和项目带动,合理流转土地,盘活现有土地资源,实施规模种养,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优质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可以采取换、租、转、招等方式推行连片生产,带动群众加入基地生产或者实行订单生产,在区域内基本形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一是实施“换”地种植。在统一品种种植区域内,不愿种植此品种的农户和愿种植的农户可以自行签订换地种植协议。二是实施“租”地种植。外出务工或不愿种植的农户把地租给其他农户种植。三是实施“转”地种植。没有劳力种植或全家外出的农户应把土地转让给他人种植,确保不留一块空地、不出现一块荒田。四是实施以土地招商等方式。由客商向农户成片租赁土地,实行规模化生产,在确保农民基本收入的前提下,让农民进入生产基地打工,既增加收入,又学习技术。

3.4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平台,构建农产品销售网络在逐步推行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要积极进行市场拓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由农业服务中心、牧医站、村“两委”干部、种养大户、农产品市场信息灵通人士牵头成立果蔬、中药材、畜牧等专业合作组织,负责收集市场供求信息,指导农民种植不同品种作物,组织农民统一采摘、统一包装,采用“打捆”销售的方式,使农产品从“田间地头”通过合作组织这个桥梁走到“城市卖场”,实现即摘即运,确保产品品质,改变农民单家独户自产自销这种销路不畅、收益低下的方式。在条件成熟时,与有关城市、地区等签订长期供求合同,稳定需求市场。通过抓活市场、理顺供求关系,在遇到特殊时期、产品滞销情况下,及时将农产品收进冷藏室或者进行深加工,确保种养殖户收益。

3.5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弥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生产的不足,有利于解决当前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具有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十分必要。虽然目前已有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但从总体上看,加工技术设备落后、产品档次较低、品种单一,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骨干企业很少,难以按照产业化要求完成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因此,必须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拓宽筹资渠道,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兴办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同时从财政税收、信贷、投资、外贸等方面扶持龙头产业,加快培养产业突出、带动效益明显、辐射范围较广、综合实力较强的重点龙头企业。另外,农业产业链过短、过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被人为割裂,是农产品整体比较利益低下的原因。延伸农业产业链,使农业、工业、流通业各节点的经济单位结成经济联盟,通过外部交易内部化降低交易费用,节约成本,通过经济结盟提高竞争力而获得更高的比较利益,从而实现农业增效。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