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3-10 18:12:00人气:336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也是农业生产技术全面进步的重要体现。针对目前本市农业机械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实际出发,对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解决对策。关键词: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对策分析1发展现状
1.1农业机械装备发展迅速
从2006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12年以来,甘肃省敦煌市共补贴各类机具12369台(套),受益农户达11789户,使用补贴资金4140万元,拉动农民投资12870万元。截至2017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05296台(套),其中拖拉机14425台、联合收割机49台、微耕机1754台和卷帘机1296台,机动喷雾机、田园管理机、粉碎机、脱粒机、铡草机、揉丝机和埋藤机等机械2.6万台(件)。农机总动力达到32.18万kW,农业机械总值达到3.38亿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5%。
1.2农机工业有了长足发展
农机生产企业从无到有,培育发展了祥农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和天翔农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农机生产企业积极研制、生产、推广有自主产权的葡萄埋藤机、葡萄挖藤机、机采棉花播种机和棉秆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解决了敦煌农业生产中的难题。农机部门积极施了葡萄埋藤机械推广、棉花机械化采收集成技术等项目试验示范,极大地推动了本市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1]。
1.3农机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强化了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全市聘请村级农机安全协管员56人,初步形成了市有农机局、镇有农机站和村有农机员的三级农机服务网络。现有农机生产企业2家、农机销售企业5家、农机配件经营户19家和农机维修网点43家,从业人员213人;农机驾驶培训学校1家,从业人员5人。现有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30家,合作社成员469人,合作社资产总额达6863万元,服务农户6847户,拥有各类农机具327台(套);2017年农机化经营总收入达到1.41亿元,农机经营纯收入达到0.51亿元[2]。
1.4农机安全生产稳定向好
农机安全监理站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和镇村农机管理组织,以“打非治违”(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治理违规、违章作业)为主线,以消除无牌无证为目标,以提高“三率”(农机挂牌率、检验率、持证率)为手段,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巡查,深入田间地头、农机作业现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以及微耕机、卷帘机、埋藤机等危及人身安全的10类农业机械进行实地检验,加大对机手的安全常识及操作技术培训,加强农机生产、销售、维修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有效整治了农机安全隐患。2存在的问题
2.1农机安全形势严峻
一是老旧拖拉机多。据调查,全市现有14425台拖拉机,2006年以后购置的只有3458台,只占拖拉机总数的24%;1998年以前购置的6635台,占拖拉机总数的46%。据统计,全市现登记注册的拖拉机有9186台,参加年度检验的拖拉机8375台,持有驾驶证的拖拉机驾驶员6619人,拖拉机挂牌入户率、检审验率和驾驶员持证率分别为63.7%、58.1%、45.9%。二是拖拉机挂车不符合安全检验标准,无法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强行拆解、改装难度太大,继续使用隐患很多。三是卷帘机、微耕机等农机安全不容忽视。存在安全防护装置不全、拉绳过多、开关安装不规范和电线裸露等问题,容易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2.2农机维修经营艰难
全市43家农机维修网点多集中在城镇及交通主干道边,边远乡村农民修理农机比较困难。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大多是原农机修造厂、乡镇拖拉机站的修理工,年轻人因农机修理脏累苦、效益差不愿学,已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农机维修设备简陋、规模小,“大病”修不了,“小病”没人修,除了春、秋农机作业高峰期外,其余时间处于停业半停业状态,部分兼营日用百货维持生计,农机维修行业发展步履维艰,维修人员已发生“断层”。
2.3农机推广体系滞后
由于本市没有专门的农业机械推广机构,研制、引进新机具、新技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农机推广工作只能由农机局工作人员兼任;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不够,只能依靠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销企业代为推广;新机具研发、推广经费和工作经费不落实,办理补贴工作人员不稳定,增加了廉政防范风险;保护性耕作项目,新机具研发、推广项目都因机构问题无法安排,致使新机具、新技术和新项目推广等无法落地敦煌。3发展对策
3.1建立健全综合监管机制,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管
农机安全监管量大面广,是社会公共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农机安全监管综合协调机制。要按照党中央关于机构改革有关政策和“健全机构,配齐人员,提高素质,规范管理,有效保障”的要求,组建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建立综合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要健全完善市、镇、村三级监管网络,加强对镇村专兼职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管理,切实解决农机安全生产监管能力薄弱、基层组织脆弱的问题,落实市长、镇长、村长和户长“四长”责任制。加强源头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提高农机报户率、检验率和持证率,有效治理农机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2加强拖拉机及挂车管理,加大隐患排查和事故防范力度
全市现有拖拉机14425台,平均0.8台有一辆挂车,并且大部分拖挂车都是农户私自加工的,不符合农业机械安全运行技术要求,全面整治工作量大,困难重重。建议按照新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登记规定》、《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管理规定》,制定拖拉机运输机组管理办法,对申请运输作业的拖拉机设定准入条件,对其挂车进行改造,强制安装灯光装置(含转向灯、尾灯、刹车灯)、安全警示牌或反光膜(因拖拉机主要从事拉运沙石、煤炭、建筑材料,反光膜磨损严重,使用寿命不足1个月,不符合GB16151.5―10.3“挂车后应装有后反射器,反射器应能保证夜间在其正后方150m处用前照灯照射时,在照射位置就能确认其发光”之规定[3]。
3.3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管理,促进农机维修市场有序发展
研究制定符合本市实际的《农机维修市场管理办法》,引导农机合作社配备维修人员开展农机维修业务,鼓励农机企业与维修网点联合开展售后服务,支持维修网点与配件经营、百货经营相结合开展一条龙服务和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每年度安排一定的资金,奖优罚劣,重点扶持管理规范、设备齐全和符合标准要求的农机维修服务示范网点,以点带面提升农机维修网点建设。要强化农机维修人员技术培训,积极争取项目经费,结合职业农民、劳务输转和技能鉴定,组织农机维修人员就地就近学习农机维修技术知识,掌握新的农机维修技能,熟练排除农机故障,提高维修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
3.4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遵循“农民自愿、民主管理、互助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扶持发展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机手通过“机械联合、技术联合、服务联合”等多种形式,建立农机服务队和专业协会等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同时进一步增强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融示范、推广和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新型农机服务机制,完善各项服务措施,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参考文献
[1]邱新伟,王俊发,李亚芹,等.浅析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及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2015,41(3):4-6.
[2]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
[3]杨葆华,赵凤敏,陈戈,等.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管理的问题及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3(17):157,356
姜生林 龚维存 敦煌市农业广播机械化学校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