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发展思考
“智慧农业”是在“智慧地球”概念上衍生出来的,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尚未有统一定义,其基本内涵是集成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等。智能化农机装备(目前一些省市农机管理部门称为“智慧农机”)既是智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智慧农业的重要物质手段。目前国内各省市都在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然而国内现有各种农业机械在作业功能、效率和能源消耗等方面,不仅滞后于智慧农业发展的需要,也与发达国家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分析发达国家智能化农机装备的发展应用现状,对国内农机企业提升改造现有农机装备,研制开发高效、节能、环保等智能化农机装备,以及提高农机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农业机械作业的精确化与高效益,满足智慧农业发展的需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智能化农机的内涵与优点
1.1智能化农机的内涵
智能化农机是指装备有中央处理芯片(CPU)和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或无线通讯系统的现代化农机,其特点是加装在农业机械上的微型计算机对传感器传回的各种信号进行逻辑运算、传导、传递,进而在动态作业环境下发出适宜指令驱动农业机械来完成正确的动作,由此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智能化。智能化农机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实现工作效率化、作业标准化、农机舒适化、人机交互人性化、操作傻瓜化等。目前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装备发展的新潮流,是近几年来国际上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1.2智能化农机的优点
智能化农机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电控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装备农业机械的高新技术产品,与传统的功能性农机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优点:
(1)功能强大。智能化农机由于装备了智能化控制系统,不但能完成传统农机的耕作、收获、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作业,还可进行土壤信息采集、农作物产量信息采集等工作,进而为精准农业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2)结构紧凑、通用性强。由于中央处理芯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因此智能化农机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凑、通用性更强。通常只需改变部分软件,就能改变判断基准,变更动作顺序,以适应不同的作业环境及作业对象对作业机械的功能要求。
(3)劳动强度低、作业效率高。智能化农机能根据作业的需求变化进行自动调整、控制,减少了许多人工操作,不仅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还拥有很高的作业效率,一个人甚至可在办公室内通过计算机同时控制几台智能化农机完成不同的生产作业。
(4)安全性、可靠性高。智能化农机装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用于监视作业环境和作业状况,可根据作业环境和对象变化自动调整工作状态,并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下作业,加之具有自动保护功能,因而安全性和可靠性较传统农机高。
(5)节能、环保。由于智能化农机在良好的技术状态下进行各种作业,加之其作业效率高,因而能耗较低;同时智能化农机采用精准方式作业,不仅能大幅提高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而且能减少两者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
2国内外智能化农机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将卫星导航系统安装在农业机械上,从而开启了农业机械高科技、高性能、智能化的先河。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业不仅已基本实现全面机械化,而且智能化农机应用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虽然近年来,国内智能化农机有了较大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研发阶段,智能化机具很少、智能化程度低,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
2.1智能化动力机械
农业动力机械的智能化包括农用拖拉机、大型自走式农机(联合收获机械、植保机械)在行走、操控、人机工程等方面的智能化。利用GPS自动导航、图像识别技术、计算机总线通信技术等汽车航天技术来提高机器的操控性、机动性和人员作业舒适性。在上述机械驾驶室中,都有一台或数台计算机,具有统一标准设计的接口,用于与不同类型的农机具配套使用。与传统农机驾驶室中采用仪表盘显示作业参数不同的是,智能化农业动力机械安装有信息显示终端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屏幕菜单操作者可任意选择显示机组中不同部分的终端信息,调用数据库信息,显示数据、图形、语音等多媒体信息。如美国研制成功一种激光拖拉机,利用激光导航装置,不仅能够精确地测定拖拉机所在位置及行驶方向,而且误差不超过25cm;英国开发的带有电子监测系统(EMS)的拖拉机具有故障诊断和工作状态液晶显示功能,通过EMS可严密地控制作业机具的耕作及播种的宽度、深度等。是德国的一款智能化甜菜收获机及其驾驶室内景。近年来,国内的福田、一拖等一些农机企业已意识到了农机“智能化”研发的重要性,开始着手研发智能化动力机械,并取得一定成效。据《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报告》显示,在国产东方红X ̄804拖拉机上已经设计开发出载波相位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自动导航控制系统,该系统使得拖拉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大提高,成功实现拖拉机的无人驾驶。
2.2智能化作业机械
智能化(有时亦称变量)作业机械主要包括播种机、施肥机、整地机械、田间管理机等作业机具,其智能化应用如激光平地、变量施肥与喷药,以及机具作业状态的监控、故障报警等。
(1)智能化收获机械。联合收割机装备有各种传感器和GPS定位系统,既可收获各种粮食作物,又可实时测出作物的含水量、小区产量等技术参数,形成作物产量图,为处方农作提供技术支撑。如美国卫西•弗格森公司在联合收割机上安装了一种产量计量器,能在收割作物的同时,准确收集有关产量的信息,并绘成小区的产量分布图,农场主可利用产量分布图确定下一季的种植计划及种子、化肥和农药在不同小区的使用量;日本研制的自动控制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其作业速度自动控制装置可利用发动机的转速检测行进速度、收割状态,通过变速机构,实现作业速度的自动控制,当喂入量过大时,作业速度会自动变慢。智能化粮食收获机械是当今国内智能化农机装备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目前已研制开发出实用化的大型智能化粮食收割机。如国机集团所属的中国农机院研制出智能型10kg/s通用性多功能谷物联合收割机,创造了中国收割机最大喂入量记录,并凭借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等先进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可用于水稻、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收获;福田雷沃创新研发的基于GPS定位系统的精准农业远程信息化服务系统,能够对收割机故障进行远程实时诊断,并能指导维修作业。
(2)智能化喷药机械。智能化喷药机械能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对土壤、水体、农作物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如作为智能农机领域中的引领者,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生产的自走式精确喷雾机具有灵活高效、 作业精准等诸多优势;德国推出的一种莠草识别喷雾器,在田间作业时能借助专门的电子传感器来区分庄稼和杂草,只有当发现莠草时才喷出除莠剂,除莠剂使用量只有常规机械的10%甚至更低,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俄罗斯研制的果园对靶喷雾机采用超声波测定树冠位置,实现对果树树冠的喷雾,大幅度减少或基本消除了农药喷到非靶标植物上的可能性,节省农药达50%,生产效率提高20%。国内对自动对靶喷雾等变量喷药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合生产实际开发了相应的机具。如将红外探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喷雾机上,研制出果园自动对靶喷雾机,较好地解决了现行果园病虫害防治存在的农药利用率低、污染环境等问题。2012年作为智能农机领域中的领导者,约翰迪尔4630自走式喷雾机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生产,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国内玉米、棉花、高粱和甘蔗等高秆作物的大面积、高效率和精准植保作业。
(3)智能化施肥机械。施肥机可以在施肥过程中,根据作物种类、土壤肥力、墒情等参数控制施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如美国Ag ̄Chem仪器装配公司生产的施肥系统可进行干式或液态肥料的撒施,该系统通过电子地图内叠存的数据库处方,可同时分别对磷肥、钾肥和石灰的施用量进行调整;日本久保田株式会社推出的农业服务支援系统“久保田智能农业系统(KSAS)”,该系统的正式套餐中,联合收割机搭载了与KSAS对应的传感器,插秧机附带电动调节施肥量的功能,对应农机连动制作产量分析及施肥计划。国内山东省农机科研院、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研制出“2BYFZ ̄4型智能玉米精密播种施肥机”,该机采用自主研发的种、肥专用传感器分别设计了种子检测与自动补种系统、化肥检测与自动疏通系统,以及基于CAN总线的专用控制器与触控软件系统等三个主要系统,其中前者能完成已播数、重播数、漏播数的计量和缺种、堵塞故障报警及自动补种,而后者能实现株距与施肥量的电动无级调节。
(4)智能化灌溉机械。灌溉机械的智能化不仅可大量节约用水,而且还能省工、省时。如美国瓦尔蒙特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ARS公司开发的智能红外湿度计,被安装在农田灌溉系统后,可每6s读取一次植物叶面湿度,当植物需水时,灌溉系统会及时通过计算机发出灌溉指令向农田中灌水;美国、以色列等国在大型平移式喷灌机械上加装GPS定位系统,结合存放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和数据,通过处方实现农作物的人工变量灌溉。此外,目前发达国家已实现喷水和施肥、喷药同步进行的一体化作业。国内将计算机与分布于农田内的各种传感器,如土壤水吸力、管道压力、流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雨量、太阳辐射、气压等传感器进行相连,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同时对采集到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计算、分析,其结果不仅可作为确定精确的灌溉时间和最佳灌溉水量的依据,而且还可根据决策结果对灌溉设备进行自动控制与监测。
(5)智能化播种机械。智能化播种机械能根据播种期田块的土壤墒情、生产能力等条件的变化,精确调控播种机械的播种量、开沟深度、施肥量等作业参数。如美国依阿华州生产的“ACCU ̄PLANT”的播种机控制系统可附加在各类播种机上,通过该系统调控播种机上的播种量计量装置,实现不同地块的播种量调整。另外,部分条播机还加装了同时撒施肥料、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撒施装置,将这些装置的驱动机构与播种机计量装置连结在一起,能实现撒施量与播种量大小的同步调整与变化。国内研制了基于全球定位技术(GPS)的智能变量播种、施肥、旋耕复合机,并在一些农场投入使用。此类机械具有复式作业功能,可一次性完成耕整、播种、施肥等多种功能,适用于小麦、大豆、油菜等多种作物,并且操作简便,通过电脑触摸屏调控机具作业参数。
(6)智能化设施农业装备。目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形成温室成套装备,其温室结构、环境控制设施设备,以及室内作业机械装备的制造技术都非常成熟,并向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并已建立不受或很少受自然影响的全新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如荷兰的温室能够常年稳定地生产蔬菜和花卉,黄瓜、番茄等作物的产量可以达到40~50kg/m2;设施农业中的植物工厂(plantfactory)则完全摆脱了自然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其产量可达到常规栽培的几十甚至上百倍,图3为植物工厂的内部情况。国内许多机构利用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研制出温室环境监测和自动控制系统,不仅可自动监测温室内的气候和土壤参数,而且还能自动控制温室内配置的所有设备的优化运行,如开窗、加温、降温、加湿、补光照、CO2补气、灌溉施肥、环流通气等;与此同时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研制远程监控系统,并能通过手机或计算机实现温室可视化远程监控。图4是基于物联网的控制大棚。
(7)农业机器人。在先进发达国家,农业机器人在农业生产的许多领域得到发展和应用。如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家农业机械公司研究推出的施肥机器人(如图5所示),会从不同土壤的实际情况出发,适量施肥;法国发明了专门服务于葡萄园的机器人,它几乎能代替种植园工人的所有工作,包括修剪藤蔓、剪除嫩芽、监控土壤和藤蔓的健康状况等;美国波士顿研制出育苗机器人,工作人员只要在触摸屏上设定地点参数,机器人就能感应盆栽,并自动把它们移动到目的地;英国、日本研发了挤奶机器人,不仅能完成挤奶工作,还可在挤奶过程中检测奶质;澳大利亚发明了一种像牧羊犬的机器人(如图6所示),能在农场代替传统的放牧劳力。国内农业机器人起步晚、底子薄、投资规模小、发展速度缓慢,目前仍处于理论研究时期,距离实际应用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可靠性、精度和效率等方面差距很大。尽管如此,国内农业机器人的研究目前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中国农大研制出蔬菜嫁接机器人,南京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已成功研制出采摘草莓、黄瓜、茄子、番茄等水果蔬菜的农业机器人和用于除草的农业机器人;但总体上处于研究试验阶段,进入实用化的农业机器人则很少。
2.3智能化农机管理
农业机械性能发挥程度和使用率高低受许多条件限制,既受农机具的保有量、配置和状态的制约,又受作物生长情况、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只有在一个农场或区域形成一个高效的农业生产管理网络,并实现农机具的智能化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各种农业机械的效率与作用。农机具管理智能化包括机具配置、机具状态监控、实时调度和维修保养的智能化。如欧洲一些大农场已建立和使用农场办公室计算机与移动作业机械间通过无线通信进行数据交换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不仅能够制定详细的农事操作方案和机械作业计划,而且驾驶员还能根据作业机械显示的相关数据,调整机械作业的负荷与速度,确保机组能在较佳的工况下运行,与此同时利用作业过程采集的数据,通过系统运算和处理,能够实现如作业面积、耗油率、产量的计算、统计及友好的人机界面显示等智能化功能;日本洋马株式会社的农机“智能助手”,通过搭载在农业机械上的GPS天线和通信终端,农机能够自动发送位置、运转及保养方面的信息,并每天自动生成作业报告,还可实现监视防盗、运转状况管理、保养服务、突发问题自动通知与迅速应对等方面的功能,该“智能助手”不仅能自动支持农业机械作业,还可与第三方公司提供的农业云应用程序“facefarm生产履历”配合使用,进一步提高效率,目前“智能助手”已在日本全国推广应用。国内一些省份农机管理部门、高校与有关公司合作,利用“互联网+”实现了农机智能化管理。如宁波市农机总站与宁波移动合作建设“智慧农机”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无线通信、农机定位、地理信息、计算机控制等先进技术,能实现农机定位、农机调度、农机作业面积统计计算等功能,通过几年试点工作,现已取得较好成效;中国移动湖北公司为湖北省农机局研发了“农机宝”手机APP智能应用系统,为全省农机手免费提供农机作业电召信息、农机维修及加油站点位置服务等九大类手机智能应用服务;浙江大学正呈科技有限公司与江苏北斗卫星应用产业研究院联合开发的“北斗农机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能为农机作业提供定位监控、指挥调度、面积统计、信息管理等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服务,经浙江省一些县市农机管理部门使用,反映效果好,目前已进入加快示范推广阶段。
3我国智能化农机未来发展建议
加强以信息化技术为先导的智能化、自动化农机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制造,既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现实要求,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因而国家非常重视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不仅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农机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重点发展农机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以提高农机装备的控制水平和智能水平,而且启动了当今农业装备领域财政投入最大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另外,还将农业机械列为智能制造试点的十大领域之一。根据目前国内智能化农业机械的研发、制造和应用现状,应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加快智能化农业机械领域发展,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需要。
(1)积极营造发展智能化农业机械的良好氛围。目前国内对农机“智能化”理解偏差较大,尤其是许多农机企业过于关注眼前利益,因而对发展智能化农机并不完全认同。为此,需要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对发展智能化农机重要性的认知,使社会各界尤其是农机企业认识到中国农机走“智能化”发展道路,既是我国从“农机大国”走向“农机强国”的必然选择,也是由我国未来现代农业生产和新时代人群的需求所决定的。
(2)加强现有智能化农业装备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十二五”实施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目前已在秧苗高速栽插与精密播种技术研究、瓜菜田间生产智能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茶园智能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为使上述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确实起到支撑作用,应加快建立若干以智能化技术为引领的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3)进一步加大对智能化农机装备领域的支持力度。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农作物种类和种植制度的多样性决定了对农业机械装备需求的多样性。虽然“十二五”期间在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领域已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与国内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业机械装备的需求仍存在巨大差距;为此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按照《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中有关农业装备的发展要求,加快农业生产中急需而短缺的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发,同时加大智能化农机装备补贴与推广力度,促进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发与应用。
(4)加快构建智能化农机装备制造体系。过去10多年,我国农机装备工业经历了以粗放式为标志的快速发展阶段,未来10年我国农机装备工业将进入以智能化、自动化为标志的集约化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阶段。由于智能化装备与传统装备在制造体系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因此要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被列为智能制造试点的有利时机,按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所包含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装备、智能新业态、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六个维度的要求来构建智能化农机装备制造体系,为智能化农机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作者:郑文钟 单位: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