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经济论文
一、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
1.农村产业结构比重失衡。大部分农村还主要以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规模和数量相对较较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
2.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深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作用得不到应有发挥。
3.农民收入来源过于单一。农村收入来源绝大部分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比例低,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民增收。
4.农业规模产业发展较慢。农业规模企业发展慢、规模小、特色不突出,产业化、信息化、集约化程度偏低,带动能力有限,抵御风险能力弱。
5.农村人才留不住引不进。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往往选择外出创业或打工,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又不愿意到农村就业,致使农村人才匮乏。
6.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偏低。受运营资金、实用技能、信息获取、文化素养、管理经验、营销能力、市场开拓等因素影响,农民的自主创业能力较弱。
7.农业服务体系不够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服务需求的市场化、多样化和动态化,传统服务体系显现出方式落后、领域狭窄、实效差等问题。
8.农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财力支持是刚性需要,虽然投入绝对值不断增加,但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等的需求。
二、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政府必须切实发挥好主导作用。政府要充分发挥好政策扶持引导作用,完善机制体制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模式,鼓励和保护农民自愿参加农村专业合作社。倡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各级政府要增强节约能源、保护生态和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的责任意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分步推进。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坚持市场导向,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大力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降级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加快经营方式转变,鼓励经营体制创新,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组织剩余劳动力就地流转,增加农民家庭收入。
3.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在满足粮食基本供应的前提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鼓励发展区位优势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重点生产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鼓励企业园区建设,形成具有本地资源优势的产业集群。鼓励发展新型高端服务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现代流通业、特色文化等产业。
4.加快完善涉农的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扶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创办多领域、多形式的农业服务组织,丰富完善涉农服务体系。重点健全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病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测等公共服务机构,保障生产过程安全和产品安全。加强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持力度,重点攻克基本生产、产品深加工的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向农村转化。
5.加快实施新农村人才发展战略。加强对农民进行生产技能、经营理念、创业能力的培训,提高创业的信心和本领。政府制定扶持农民自主创业的配套政策,搭建农民自主创业平台,吸引外出农民返乡创业,鼓励农村经纪人和种养能手提供技术、营销的支持,鼓励涉农部门和农技专家提供资金、政策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6.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城乡产业结构的一体化,提高城乡产业关联度;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城乡统一的服务设施基础网络;实现城乡市场的一体化,形成开放的流通网络和统一的市场机制;实现城乡科技的一体化,城市科技扶持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作者:刘锐颖 单位:中共黑龙江讷河市委党校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