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业赋税增收与朝代更替的关系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2-15 19:30:00人气:362
摘要:我国封建社会农民赋税负担的规律是封建社会随着历史推移和朝代更替,农民赋税负担总体上是曲线上升的,每一个封建王朝的农民负担基本上是直线上升的。农民赋税负担的最低点总是在每一个封建王朝的前期,也就是刚刚建朝的时期;其最高峰出现在后期。当农民负担达到最高峰的时候,接踵而至的便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凡是统治者体恤民情、轻徭薄赋的时候,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而当统治者不顾民情、随意乱收的时候,则社会混乱,经济萧条。基于此,文章就唐宋农业赋税增收与朝代更替的关系进行分析。关键词:农业;赋税增收;朝代更替;关系
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模式对自然环境有天然的依赖性。为了巩固农业生产,维护国家统治,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以“重农抑商”观念为核心的农耕思想。当遇自然灾害而导致农业破产时,统治者清晰地意识到安富恤穷、恭俭爱民的重要性,往往戒奢宁俭、轻徭薄赋[1]。其表现在唐宋明君和有志之士采取一系列赈灾抚恤措施救助灾民上,包括减免农业赋税、以工代赈、以富济贫以及利用手工业和商业带动农业产销实现最小化农民损失。唐宋统治者在反思前朝繁重的赋税徭役、不可抑制的土地兼并基础上,越发重视农业生产。在旱灾、水灾、病虫害等农耕灾害面前表现出爱民如子、安富恤穷、广系天下百姓、恭俭爱民的君王形象[2]。从古至今,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尤为弱小和无助,统治者自知无法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比较理智地制定并采取减免农业赋税的政策措施,认识、总结灾荒的发生规律,抵御灾荒的影响。1唐宋荒政
贞观之治唐太宗就是勤政爱民的代表,他将赈济灾民放在执政伊始头要关注的政务。贞观元年,他诏令:“轻徭薄赋,务在劝农,必望民殷物阜,家给人足。”唐太宗反思隋朝末年隋炀帝覆亡的重要原因是横征暴敛破坏了社会和谐,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引起农民暴动[3]。唐太宗就采取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的政策,鼓励务农,创造出了岁丰年稔、春耕秋收的繁荣景象。唐太宗得知全国多处遭遇自然灾害后,当即派官员赴受灾现场,详细询问、统计受灾情况和损失数量,以备国家及时调派补助,“河北燕赵之际,山西并潞所管,及蒲虞之郊,豳延以北,或春逢亢旱,秋遇霖淫;或蟊贼成灾,严凝早降。有致饥馑,惭惕无忘。”于是派遣当时的中书侍郎温彦博、尚书右丞魏征等人,“分往诸州,驰驿检行。其苗稼不熟之处,使知损耗多少,户口乏粮之家,存问若为支济,必须详细勘当,速以奏闻。待使人还京,量加振济”[4]。贞观之治兴于唐太宗,正所谓上勤下顺,强将手下无弱兵,各大官员同样功不可没。宋太祖对农业生产方面尤为重视,每年必发诏令关心农民生活和生产。其中对受灾地区农民实行宽容的赋税制度,并时常派遣官吏下乡体恤民情,对克扣赈灾物资、遇天灾而强收赋税的官吏深恶痛绝。雍熙元年(984),有地方官吏上奏说:当地遇灾,二十亩以下请求免税的人很多,希望不要接受这种要求。宋太宗则认为:“若此,贫民田少者恩常不及矣。灾渗税,政为穷困,岂以多少为限耶!”为了防止下属不能贯彻这一指示,他特地下令:“自今民诉水早,勿择田之多少,悉与检视。”宋朝,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水平高,大大小小官吏机构冗杂,虽出现像宋太祖这样的明君,但“爪牙”贪赃枉法之事屡禁不止;遇灾不采取轻徭薄赋而照常收税,致百姓正常生活于不顾,实为尸位素餐。2商品流通与价格变动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赈灾抚恤政策多样,利用好供求关系调配灾粮一方面减少朝廷赈灾压力,另一方面维护商品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灾荒的发生,往往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毁灭性影响,粮食作物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产量下降迅速,因市场规律导致价格急剧上升,对农民来说不能满足基本饱腹,反而对商人来说是利用价格规律谋取利益的好时机。他们往往采取收集大量剩余粮食,集中存放,待价格涨高,再抛售生活必须口粮的方式来获丰厚的利益。大多数开明统治者面对这种情况时,往往用强硬的政治手段抑制粮价上涨,这是中央集权国家惯用的措施,虽然直接、有力,但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商人因无利可图不再供应粮食商品,导致剩余粮食留滞在田地里,缺少中间流通的渠道,灾民自然无法获得口粮,最终造成包括粮食在内的商品滞留。3荒政借鉴意义
唐宋统治者意识到合理的农业赋税制度和赈灾救灾、体恤民情的措施利于农业生产、国泰民安,维护王朝统治,促成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两宋繁荣的局面。封建社会思想家同样重视荒政,一般出于以下几个原因:1)荒政是维护封建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2)荒政是保证农业再生产得以延续的必要措施。3)荒政是减轻农民受灾损害的有效手段。中国古代农业赋税思想发展中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征收的标准,相当于今天的税率,二是征收的依据,也就是征税缘由。事实上,凡是统治者在发生自然灾害时颁布合理的荒政,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则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而当统治者不顾民情、狂征乱收的时候,则社会混乱,经济萧条。参考文献:
[1]贺璐璐.《二十四史全译•汉书》商榷三则[J].新西部(理论版),2015(9):81+72.
[2]夏菁.《农政全书》的编辑特色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7.
[3]刘军军.《册府元龟》考述[J].图书馆学刊,2017,39(7):130-132.
[4]季旭.中国古代灾荒文献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作者:马一鸣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