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的养殖技术
摘要:采用稻虾共作养殖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之中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并大幅度减少虾养殖所带来的水源浪费以及污染,进而可以确保食品安全,并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稻虾共作的养殖技术进行介绍,为稻虾共作养殖技术的运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稻虾共作;养殖技术;小龙虾
1养殖田块
养殖田块选择远离污染源,不含砂土生态环境良好的场地。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交通便利,田块面积应保持在30-50亩为宜。
2养殖方法
1-2月沿稻田田埂四周挖沟,沟深0.8米左右,沟宽3-4米,每个塘块的沟留一3米宽度的埂通稻田,便于水稻生产季节大型机械的进入,坡比1∶1.5,田埂应高于田面0.6-0.8米,埂宽5-6米,顶部宽2-3米。对虾沟、大田,暴晒5天后,每亩用生石灰150K全田及沟泼洒消毒,消毒一周后载植伊乐澡、轮叶黑澡、水花生等,栽植面积控制在10%左右,每隔2-3米栽植一簇,以星状分布,既可净化水,也可为虾提供饲料和虾蜕壳提供隐蔽场所,同时方便水草生长过旺时期的管理[1]。稻田排水口和田埂上应设防逃网,防逃网的高度不低于40厘米,进水口用20目的长型网袋过滤进水,防治敌害生物随水流入。虾苗投放前施足底肥,一次性施发酵过的农家肥100-200K/亩,养殖中保持水质透明度30-40厘米。3-4月中旬,待水草扎根发芽,水温达12℃以上、连续晴天,每亩投放7000-10000尾规格整齐的虾苗,规格为200尾/K,虾苗要体格健壮、光泽度好、活动能力强。虾苗的投放后投喂以麸皮、豆渣等植物性蛋白饵料为主,投喂量应为存塘虾总量的1-2%,每天傍晚投喂饵料应在田埂边四周平台浅水处,投喂结束2-3小时后沿投喂点巡查,根据吃食情况适当增减投饵量和种类,随着投喂量的增加会加重虾的肝脏负担,要在饵料中掺加护肝健肠胃的药物。由于虾的生长就是蜕壳的过程需要消耗水体中大量的钙离子,在蜕壳高峰期间用纳米氧+特力钙(1+1用4亩)混成颗粒状均匀撒在塘里,补充蜕壳和硬壳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4月下旬以后可投饵人工饲料小杂鱼,投喂量增加到虾总量的2-5%。当水温低于12℃、水温高于33℃、阴雨天或恶劣天气可不投饵。若是上年的稻秸腐烂,导致塘水质恶变,出现水体变黑变红,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各500克(3-4亩),天晴2-3天后水质明显改善。4月下旬以后生长旺季要注意水质调节,龙虾塘要控制好水的肥度,既要见底也不能长青苔,水体才不缺氧而且微生物丰富。在水体不出现大的变化可每隔半个月调节水质一次,选择晴天中午用EM菌调节水质,并交替使用EM菌种类,以防止只培养出比较单一的生物群体。如出现水质变坏快时,天气也不好,可加注新水,保证一次换水量不超过塘水量的1/3,以避免龙虾出现应激反应而生病,甚至死亡。同时做好虾病预防,由于虾的生长旺季蜕壳体质下降,尽量不用强氧化剂,如二氧化氯、过硫酸氢钾、生石灰等物质,这些化学物质通过放热和刺激性改底,不但对底部原生动物具有毁灭性的伤害,而且对龙虾的鳃也有伤害。消毒和杀菌使用碘制剂,它既不破坏水也不伤害虾,在水体滞留时间短,使用时间一早一晚,贴水泼洒,效果非常明显。培育好水草,水草过于茂盛、出头、封塘情况,要做好及时处理。如果不处理到位,随着气温升高白天水草产生大量的氧气而夜晚需消耗大量的氧气,虾容易缺氧,轻则不长、生病,重则死亡[2]。用人工或机械割草,把割断的水草要及时清理出池塘,防止水草腐烂而水质变坏。同时尽可能把池底显露出来,让阳光能照射底部。草处理完后要及时用还原剂养“底”,然后再补充水体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快速修复巨变的环境,同时泼洒微生物制剂解决水体中悬浮的有机物。越冬小龙虾4月份开始起捕,苗种过多时,不论大小,都要快起快捕,以防密度过大,影响规格,管理难度增加,养殖风险增加。苗种不足时,捕大留小,及时捕苗,充分利用时间和池塘空间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因为水温、水质、水草不好和投喂不科学等因素,会造成只长到3钱左右而光吃饲料却不再生长的小硬壳红虾,俗称“丁壳虾”,须及时捕捞,防止饲料的浪费[3]。在5月中旬至6月是龙虾又一次交配产卵高峰期。用六抗培藻膏+特力肥培养藻类,补充水体营养。6月中旬插秧之前,把水排到沟里,然后整理稻田,准备水稻移栽。水稻应选择抗虫性强、抗倒伏的品种,在秧苗下返青肥后上水,让小龙虾上田,方便小龙虾在阴凉处活动。如果稻田杀虫,需要用生物农药,杜绝用菊酯类、磷类药杀虫。也不能用除草剂清除田间杂草。水稻的肥料应选用发酵过的有机肥或虾稻专业肥料。6月要集中捕捞70%的成虾,小规格的继续放塘中养殖。6-8月温度的增高,投喂的饵料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建议添加玉米、南瓜等粗粮投喂,起到健康肠胃等作用,同时防止龙虾的营养过剩而出现性早熟,影响生长甚至死亡[4]。8月底至9月亩投放20-30K亲本小龙虾规格为35/尾左右为宜,苗种要体表光滑、光洁度高、附支齐全无明显的附着物、活力强,雌雄比例3∶1,运输时要雌雄分装保持湿度,垫铺水草,运输时间不能超过10小时,运输时间越短越好,投放时将虾筐及复侵入水中2-3次,每次1-2分钟,使亲虾适应新的水环境,然后投放到水沟中。若田里有虾的可适量减少苗种投放量,已经放养过的,投放10K即可。8月底投放的亲虾除自行摄食水草,水生昆虫等天然饵料外,每日宜投喂亲虾总重量1%左右的动物性饵料于田埂边的平台浅水处,根据摄食情况调整饵料种类及量。夏季温度过高要加深水位,以免水温高,或天气变化大短时间水的温差过大,而导致虾的死亡。每天做好观察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增减水位。
参考文献:
[1]汪本福,杨志勇,张枝盛,等.基于稻虾共作模式的水稻绿色生产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24):4711-4713.
[2]顾玲玲,李宏伟,安树伟,等.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及技术应用[J].中国水产,2017(11):91-92.
[3]袁旭峰.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J].基层农技推广,2017,5(9):102-104.
[4]袁红丽.虾稻生态种养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69.
王君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同大农技站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