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县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主要做法
摘要:该文介绍了旌德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改变培训方式,提升农技人员服务能力;加强培育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科技普及,提高农民素质与技能等建议。
关键词:旌德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主要做法;问题;建议
旌德县位于皖南山区中部,在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属中部开放地带。全县总面积904.8km2,现辖10个乡(镇),68个村和社区。地处黄山北麓,距举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仅30k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水热资源可保证一年2~3熟。全县现有人口1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3万人,乡村劳力6.9万人。现有耕地0.93万hm2,其中水田0.8万hm2。2017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11元。近年来,旌德县不断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完善农技推广网络体系、创新推广工作机制和服务手段,增强农技服务职能,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使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增长,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将主要做法与存在问题综述如下:
1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主要做法
1.1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健全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1.1.1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在几次乡镇机构改革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坚持了“条块结合,双重管理,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乡镇农业站作为农技推广中心的派出机构,“三权”一直在县。目前县级农技推广体系设立农技推广中心(包括名茶办)、农业机械化管理局、畜牧兽医局、水产站4个单位,共42人;乡级10个乡镇设农业综合服务站(2002年由农技、农机、农经三站合并),共105人。上述人员均列入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管理序列,隶属县农委管理,并实行竞聘上岗,评聘分开。近几年积极争取招聘吸纳新鲜血液,通过人才引进、公开考试等招聘了24名专业对口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同时实施“特岗计划”,积极支持农业专业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在乡镇农业站从事农技推广工作。1.1.2培育多元化推广主体采取县、乡财政共同承担的方式招聘了68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农技推广服务。2017年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5家(省级7家、市级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38家,其中国家级规范专业合作社3家、省级规范专业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437家,其中省级示范农场6家;新型职业农民248名。1.1.3加大农技推广事业经费投入将农技推广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确保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工资全额发放,乡镇农技人员兑现浮动工资,同时办公费用、用于改善工作条件的经费支出随着县级财政收入的增长按比例增长。
1.2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管理,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
1.2.1建立农技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并根据考评结果兑现奖惩旌德县自2009年依托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2012年改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以下简称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每年组织100余名农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服务工作,并将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效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由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农民(联系的科技示范户、服务区的农户)三方共同考评,并与年终绩效奖励工资、年度评先评优和职称评定挂钩。1.2.2开展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每年分专业分层次集中5天培训基层农技人员。一是组织30%的骨干农技人员参加省农委组织的异地培训,其中有两名农技人员参加了全国万名骨干农技人才培训班;二是组织全县农技人员参加县级培训。培训形式以集中授课和参观考察相结合。三是安排农技人员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参加实训。根据农作物不同季节,选派对口专业农技人员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实地学习。通过培训,增长了全县农技人员的业务知识,开阔了视野,尤其是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观念等得到更新,基层农技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科技推广服务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1.2.3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开展学历提升教育为支持、鼓励农技人员参加不同层次的学历提升教育、提升基层农技人员业务素质、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优化全县农技推广队伍结构,我县2014年出台了《旌德县基层农技人员学历提升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农秘字〔2014〕58号),明确了全县基层农技人员开展学历提升教育的补助对象、条件和补助标准。目前已有6名符合条件的技术指导员享受学历提升教育补助,共补助1.5万元。1.2.4兑现乡镇农技人员浮动工资全县10个乡镇农技人员浮动工资政策全部落实,基层农技人员浮动固定工资和浮动岗位津贴按月在个人工资卡上发放。1.2.5表彰优秀农技人员结合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效果开展“农民满意农技员”评选活动。根据包村联户考核办法,科技示范户对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100%满意,且综合考评为99.5分,评为优秀技术指导员,县农委给予通报表彰,在优秀技术指导员中遴选推荐1名为“安徽省农民满意农技员”候选人。2014年,优秀技术指导员韦革命同志获“安徽省农民最满意农技员”提名奖。
1.3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手段,拓宽农技推广服务渠道
1.3.1农技推广实行“三个延伸”“三个延伸”是指把农技推广由面上普及向田间地头延伸、向种植大户延伸,向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延伸。每年年初将县级推广机构30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专业划分,每人确定包片联系1个乡镇,全县10个乡镇的重点产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都确定了1~2名农技人员联系负责。“三个延伸”要求农技人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工作:一是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生产发展情况、所需所求、存在问题,写好1份调研报告;二是根据调查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实施方案和帮扶计划;三是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包括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四是年终写好技术总结报告和效益分析报告。县农委年终把服务对象的评议作为对农技人员考核的重要依据,奖勤罚懒。1.3.2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场为了探索农技推广新模式,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县农技推广中心经过长期谋划,筹措、整合项目资金,2013年初经县政府批复同意,在三溪镇205国道旁原农场5.33hm2水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场。示范场共建5个示范区。一是植保田间观测场。用于农业有害生物田间发生动态数据采集、害虫抗性监测、防治技术研究、生物技术试验、新型技术展示等,形成病虫害发生趋势预警预报,向全县病虫害防治警报;二是水稻新品种对比展示和配方肥示范区。在示范场内开展杂交稻新品种对比试验、新品种展示、配方肥试验。三是生态农业生产示范建设区:稻鸭共育有机稻生产示范、秸秆还田示范、农田径流氮磷生态缓冲带示范、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等;四是全程机械操作示范区。示范区内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从移栽、除草、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全程采用机械操作,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五是农技培训田间课堂示范区。农技专家结合集中授课,在示范场内向受训农民面对面、手把手现场讲解先进技术操作要领,病虫害发生症状、防治方法。组织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人、新型职业农民现场观摩示范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通过示范场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为全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了先进适用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应用,真正起到教给农民学、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看的作用,为全县搭建了一个向农民展示、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平台,提高了科技到位率。1.3.3创建微信群、qq群等,推进“互联网+”农技推广方式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作用,建立微信群、qq群等,使农技推广更加直观、快捷,真正实现“零距离”的农技推广服务。一是建立全县所有农技人员参加的农技推广工作群。群里可以工作动态,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建立由推广机构和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的“种植业服务群”、“畜牧业服务群”等微信群。群里可以随时农业政策、农情信息、市场信息、气象信息等,并且可以直接互动交流,开展指导服务,专家把脉问诊等。1.3.4开展“农技110”信息服务我县2001年创办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2005年建立电话语音服务平台,开通旌德农业电话语音系统,实时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开通农技110电话咨询热线,实行专家坐堂咨询,目前有24名涵盖各专业的农技专家值班。坐堂专家实行首问责任制,接到咨询热线和来访咨询的,第一时间必须解答(不是本专业的请教相关专家后解答);来电来访要求上门指导的,第一时间必须汇报相关负责人并派农技专家上门指导。每年解答农民电话咨询500余,来访咨询200余,上门现场指导100余。1.3.5依托整合项目资源,综合人力、财力促进农技推广近年来,我县实施的项目主要有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有机质提升项目、现代茶产业项目、水稻高产创建等。通过依托整合项目,综合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包村联户工作、农民田间培训等,农技推广工作经费、培训经费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科技经费得到了保障,提高了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快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推广,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
2存在问题
2.1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年龄结构、专业配置不够合理
目前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有147名,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和专业知识老化,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由于受编制限制,新进人员少,目前全县35岁以下农技人员48人,占32.4%。乡镇技干专业配置不够合理,有的乡镇甚至主导产业没有专业技术干部,园艺、蔬菜、中药材等一些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虽然每年组织农技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能力提升培训,因时间较短,不能进行系统的知识更新培训学习。这与新形式下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2.2农技人员待遇不高,难以留住人才
旌德县属于山区小县,村庄农户居住分散偏远,交通不便,农技人员面对千家万户,奔波于山间小道,工作非常艰苦,加上县级财力有限,工资水平相比其他县市偏低,致使农技推广人员热情不高,农技推广队伍不够稳定,跳槽改行现象较多。每年都有几名年轻的技干考入其他县市或改行。中高级技术岗位偏少。2010年机构岗位设置时,受到人员比例限制,中高级岗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随着技术人员职称晋级,一些具备资质条件的没有岗位聘用,评聘矛盾加剧,极大挫伤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农业技术推广接受不主动积极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外出打工,在家的劳动力主要是50以上妇女和老人,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低,对科技接受能力较差,使农技推广普及难度加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4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山区的小县财力困难,而中央、省下拨的惠农资金都专款专用于项目,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所需车旅费、误餐费等均靠推广单位自行解决,县财政支持的不多。基层农业站没有建立自已的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
3几点建议
3.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一是建议县政府出台相关保障激励政策。根据新时期农业工作任务,保障农技人员的编制,通过采取公开考试招聘的形式引进农业专业人才,落实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二是增加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费、培训经费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科技经费投入,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引进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三是提高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改革基层农技人员职称评聘制度,扩大中高级职称比例,稳定和发展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3.2改变培训方式,提升农技人员服务能力
把过去所有农技人员每年参加几天培训的模式,改为每年选派10~20名骨干农技人员,在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区实践学习2~3个月,与时俱进学习现代农业知识,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
3.3加强培育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鼓励支持农民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有序流转,不断提升规模种养水平,鼓励支持各类经营主体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
3.4加强科技普及,提高农民素质与技能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负责人采取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等;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业科技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
高升炳 旌德县白地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