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中确保定西市粮食安全
摘要:以全膜双垄沟栽培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提高了定西市旱作区的集约化水平和土地的产出率,为改变广种薄收的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已成为助推定西市精准扶贫和确保粮食安全的主要技术支撑。
关键词: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粮食安全
1定西市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取得的成效
以全膜双垄沟栽培为主的旱作农业新技术是甘肃省农技推广工作者精心探索的成果,定西市自2005年首次在安定区试验示范成功以来,推广面积实现了跨跃式发展。2006年在安定区、通渭县示范推广面积986.7hm2。2007年以来,实施范围扩展在定西市旱作农业区的安定、通渭、陇西、临洮、渭源等五县(区),推广面积由2007年的3813.3hm2(玉米3373.3hm2、马铃薯440hm2)发展到2011年的181273.3hm2(玉米131173.3hm2、马铃薯46666.7hm2、其他作物3433.3hm2)。2012年以来,随着“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实施,推广范围实现了定西市七县(区)全覆盖,年推广面积在253333.3hm2左右,约占耕地面积的一半,推广应用的主要形式有玉米白膜全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和马铃薯黑膜全覆盖双垄垄作侧播栽培技术。以全膜双垄沟栽培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已成为助推定西市精准扶贫,确保粮食安全的主要技术支撑,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1.1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通过应用全膜双垄沟技术,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住了地下水,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另一方面利用双垄面进行集流,保住了天然降水,沟垄种植既可以避风,有利防寒,又能减轻土壤表面的风蚀和降雨冲刷,水分利用效率由每亩每毫米降雨生产粮食0.5~1kg提高到2.5kg,水分利用率也由原来的40%~50%提高到70%~80%。
1.2增加了地温,扩大了高产玉米的种植区域和面积
全膜覆盖后全生育期有效积温较露地增加420℃以上,较半膜覆盖增加100℃以上,有效积温的增加使玉米提早成熟10~15d,减轻了早霜的危害,使玉米适种海拔高度提高300m左右,使一些中晚熟品种在海拔2000~2200m的地区也能够正常成熟,扩大了高产玉米的种植区域和面积。据统计,2012年以来,年均玉米种植面积达160000hm2左右。
1.3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在过去,旱作农业区的群众为防止干旱绝收,往往是各作物都种一点,结果都形不成规模。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应用,马铃薯、玉米等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符合旱作农业区特点的产业带初步形成,结构调整趋于合理,抗旱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定西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基地,以玉米和玉米秸秆转化为支撑的草食畜牧业及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种植秋粮―秸秆养畜―发展沼气―沼液还田―促进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预示着旱作农业区将形成种养加互促共进、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1.4提升了粮食产量
2007―2016年,定西市累计推广全膜双垄沟(侧)播技术1780327hm2,其中全膜玉米1182829.9hm2,全膜马铃薯555139.1hm2,其它作物42358hm2。其中2007―2015年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年平均产量稳定在7950kg/hm2左右,较半膜覆盖年平均增产玉米1950kg/hm2,增产幅度达30%;全膜马铃薯年平均产量稳定在22500kg/hm2左右,较露地种植马铃薯年平均增产5085kg/hm2,增产幅度达27%;在2016年冬、春、夏、秋四季连旱,全年降水量较历年偏少15%-30%的严重旱灾威胁下,露地作物较历年平均减产50%以上,有些甚至绝收,但155967hm2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平均产量仍达5497.5kg/hm2,91200hm2全膜马铃薯平均产量也达16639.5kg/hm2。由于旱作农业的大力发展,定西市通渭县和安定区已由昔日的粮食缺口县(区)一跃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而陇西县也成为甘肃省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有效保障了定西市的粮食生产安全。
1.5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综合集成技术的大力推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7―2016年累计生产玉米938.93万t,生产马铃薯1303.66万t,玉米按2.3元/kg、马铃薯按0.9元/kg计,获总产值约333.28亿元;约产出玉米秸秆3800万t,正常年景单价为0.18元/kg左右,产值达68亿多元;同时,以玉米和玉米秸秆转化为支撑的草食畜牧业以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这些对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2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侧)播技术在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膜双垄沟技术是定西市旱作农业上的突破性创新技术,其发展速度之快、推广面积之大、成效之显著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2.1大面积推广与劳动力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推广范围实现了定西市七县区全覆盖,年推广面积达253333.3hm2左右,约占定西市耕地面积的一半。但目前农村青壮年大多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劳力年龄偏大,劳动技能提高难度大,劳动力的短缺与大面积推广的矛盾越来越大。
2.2农业基础脆弱,农民生产性投入有限
旱作区集中了定西市80%以上的人口和耕地,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壤瘠薄,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有些农户用于生产性的投入有限(如肥料、地膜、农药、人工等),发展后劲受到限制。
2.3机械化作业程度较低
尽管省上、县上和各实施乡(镇)每年都对覆膜农机具进行一定数量的采购补贴,但由于各地农机具拥有量不平衡,加上部分区域小梯田地块面积大,机械化作业难度大,使农机具投入和使用相对较少,覆膜工作效率不高,覆膜不规范的问题依然存在。
2.4废旧地膜捡拾回收利用率和玉米秸秆利用率低
目前,定西市残膜回收与主推的全膜双垄沟技术发展还不配套,尤其是就近的残膜回收网点较少,农民捡拾残膜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大量的秸秆不能及时利用而废弃于田间地埂,被雨水淋湿腐烂或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2.5工作经费短缺
目前,以全膜双垄沟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省投及县区投入资金主要以农机具、地膜等物资补贴直接到村、到户为主,用于农技人员开展技术宣传、培训指导、技术研发的经费甚少,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技术推广的广度和深度。
3提升全膜双垄沟技术,助推定西市精准扶贫的建议
3.1加大对农民购买地膜及农机具补贴的力度
要充分利用政府筹资,整合资金资源,增加补贴资金,争取将全膜双垄沟技术所需的地膜全额纳入国家补贴范围。同时要全面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
3.2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
要进一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实现小块地合并,使地块更大、更平、更宽,便于机械化作业。同时,要全力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不断扩大农机具在全膜双垄沟技术推广中的应用范围,提高机械化工作水平。
3.3建立“政府+技术+农户”的全膜双垄沟技术推广长效机制
农业受自然和市场双重约束,本质上是一种弱势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长效机制,把政府主导和典型示范有机结合起来。政府部门主要负责推广面积的落实及示范补贴等;技术部门主要负责推广过程中的技术培训宣传、指导等;农户作为生产主体,主要负责生产过程的全实施。通过层层抓落实,不断提升全膜双垄沟技术推广效益。
3.4加大残膜回收利用和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力度
要建立地膜“以旧换新”兑换机制,逐步形成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要着眼于培育后续产业,充分利用玉米秸秆,积极发展以舍饲养殖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促进农村沼气发展,形成“种植玉米―秸秆养畜―发展沼气―沼液还田―促进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
3.5给予技术推广部门工作经费
为确保全膜双垄沟技术及其各项配套技术随地膜补贴直接到户、到田间地头,达到每村有一名技术员,每户有一个经过培训的明白人,确保大面积技术推广不走样,不断研发、创新和丰富技术体系,建议各级财政每年给予技术推广部门一定的工作经费支持。
姚春兰 定西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