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农林论文 > 养殖技术论文 > 牦牛规模化养殖技术探析

牦牛规模化养殖技术探析 

日期:2016-10-01 11:30:48人气:813

摘要:牦牛产业是藏区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提高牦牛生产效率成为牦牛规模化养殖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结合藏区地形气候,规划牧场与放牧时间,改善圈舍环境,分群饲养管理和繁殖技术,提高牦牛产犊率和出栏率,扩大牦牛养殖经济效益,促进藏区牦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关键词:藏区;牦牛;牧场;放牧时间;分群;繁殖技术

1藏区牦牛放牧牧场合理规划

1.1藏区牦牛数量和气候特点

藏区牦牛分布区域气候高寒,地势高峻,海拔3000m以上,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气温垂直变化明显,日照时间长,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太阳辐射强。地形复杂、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年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最低温度可达-50℃;年温差和日温差极大,相对湿度55%以上。现有牦牛数量1400余万头,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及祁连山所环绕的青藏高原上,东经70°~115°、北纬27°~55°之间。

1.2牧场规划与放牧

根据海拔高低、地势、坡面朝向和距离民居的远近规划牧场。高山气候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只有冷、暖季节的差别,一般将放牧草场划分为夏秋(暖季)牧场和冬春(冷季)牧场。夏秋牧场的选址设在远离定居点,有充足水源的阴坡山顶地带,海拔较高、通风凉爽、蚊虻较少。冬春牧场则选在避风雪的阳坡低地、洼地或山湾,离定居点较近,交通便利、海拔较低。冬春季每天早晨9~10点之间出牧,15~16点之间归牧;遇到恶劣天气应在圈舍及周边补饲。夏秋季放牧时间为12~24h,目的是提高产乳量,搞好抓膘和配种,使当年要屠宰的牦牛在入冬前出栏,其他牛只为越冬过春打好基础。

2建立夏秋季和冬春季交替放牧时间

2.1藏区高寒草场牧草生长状况与牦牛营养需求

藏区牧场多属高寒草甸草场。高寒草甸多以禾本科植物为主,每年4月日均温大于0℃时,牧草萌发生长;9月后日均温低于5℃,牧草停止生长。由冬春牧场迁移夏秋牧场的时间取决于夏秋牧场返青的时间。日均温超过3℃开始迁移夏秋牧场,一般为每年4~6月之间。日均温低于5℃时,每年的9~10月份,牦牛由夏秋牧场往冬春牧场迁移。牦牛群进入冬春牧场后,气温骤降,日均温度低于-10℃时,开始掉膘;直至来年2、3月气温回升到-10℃以上,但牦牛因缺草仍掉膘,所以可给牦牛适当补饲。当日均温达到0℃~3℃时,牦牛产生春乏状态,此时体质最差,日均温3℃~5℃后牧草返青,牦牛逐渐进入复壮期。牧场搬迁,冬春冷季里,几乎不搬迁;夏秋季牧场上,根据牧草的生长状况及牛群的大小,每10~40d搬迁1次。

2.2冬春季放牧时间

冬季牦牛需保膘,怀孕母牦牛保胎。夏秋季和冬春季牧场一般各用半年。冬季牧场临近定居点,11月、12月牦牛转入冬春牧场。每天早晨9~10点之间出牧,下午15~16点之间归牧。刚进入冬春季牧场的牦牛,一般体壮膘肥,先选择未积雪的边远牧地、高山及坡地放牧。进入寒冬后,在定居点附近的冬春季牧地放牧;天晴时可到稍远的草场阴山,风雪天阴天时在近的牧场、避风的洼地放牧,充分利用中午暖和时间放牧和饮水。多注意气象预报,暴风雪天气及时归牧,使牦牛安全越冬过春,妊娠母牦牛安全产仔,提高犊牛的成活率。暴风雪天气停止放牧,在圈舍内补饲。春季气温逐渐回升,因此比冬季放牧时间要延长。春季牧场主要是枯黄牧草和刚出土的牧草,放牧时,先让其采食枯黄牧草,后采食青草芽,对刚出土的青草限制采食,避免采食过量引起腹泻。

2.3夏秋季放牧时间

每年4~6月,牦牛由冬春牧场转移到夏秋牧场,由低洼逐渐向高山,每日行进10~15km。夏季延长放牧时间,每天12~24h昼夜放牧,让牦牛多采食,尽快回复体况,抓膘,促使母牛早发情、早配、早产犊。夏季炎热蚊虫多,应在高山凉爽的牧场上放牧,有利于预防中暑和蚊虫叮咬,保证奶、产肉量。秋季尽量让牦牛多采食牧草,为其安全越冬打下基础。秋季雨水偏少,天气温和转凉,牧草结籽实变黄,牧草逐渐停止生长,并且营养价值逐步减低,因此放牧选择牧草多的草场。秋末大量降霜时,在早霜消融后出牧,以避免怀孕母牛引起早期流产和疾病等发生。根据牧草的生长状况及牛群的大小,每10~40d搬迁1次放牧地。搬迁方向和路线应基本固定,两牧场的距离,最好不超过20km。

3牦牛规模化养殖分群管理模式

根据牦牛不同生长阶段生理特点、营养需求、环境适应和疾病发生情况,建立分群管理模式,有利于放牧管理和合理利用草场,提高牦牛生产性能。根据牦牛性别、年龄、生理状况等进行分群。

3.1泌乳牛群

该牛群是指由正在泌乳的母牦牛组成的牛群,应分配给最好的牧场,还可对其适当补饲精料或配合饲料,保持良好的体况,增加产奶量,使其提前发情配种。饲养过程中,需要把握好饲喂量,防止营养过剩造成母牛过肥及饲养成本的增加。在泌乳牦牛群中,有部分是当年未产犊仍继续挤乳的母牦牛,数量多时可单独组群。以100头为单位分群放牧。

3.2干乳牛群

该牛群是指由未带犊牛而干乳的母牦牛,和已经达到初次配种年龄的母牦牛组成的牛群,每群150~200头。

3.3幼牛群

幼牛群是指由断奶至周岁以内的牛只组成的牛群。幼龄牦牛性情比较活泼,合群性差,与成年牛混群放牧相互干扰很大。因此,一般单独组群,且群体较小,以50头左右为宜。

3.4青年牛群

该牛群是指由周岁以上至初次配种年龄前的牛只组成的牛群。每群150~200头。这个年龄阶段的牛有些已具备繁殖能力,公牛应与母牛分群放牧,或与阉牛组群,隔离放牧,防止早配。

3.5育肥牛群

该牛群是指由将在当年秋末淘汰的各类牛只组成,育肥后供肉用的牛群。每群150~200头,在牛只数量少时,种公牛也可并入此群。秋季末期是牦牛增加体重的主要时期;对于这部分牦牛可在较边远的牧场放牧,使其安静、少走动、快上膘。有条件的地区还可适当补饲,饲喂精料或配合饲料、青干草,加快育肥速度。分群放牧使牛群保持安静状态,采食及营养状况均匀。上述牦牛群的组织和划分,以及群体的大小,应根据各地区地形、草场面积、管理水平、牦牛数量的多少,因地制宜地合理组群和放牧,提高牦牛生产的经济效益。

4建立放牧和圈养结合的养殖模式,制定牦牛合理的圈舍环境需求指标

牦牛冬春季和夏秋的晚上归牧后在圈舍内饲养,适宜的圈舍环境对牦牛健康和育肥有利。藏区冬春季恶劣的自然条件通常导致牦牛严重掉膘甚至死亡,为了满足牦牛的越冬保膘需要,建立良好的圈舍环境,做好防寒保暖,及时通风,保持干燥、清洁。圈舍要保持安静。

4.1圈舍有害气体

4.1.1氨气:圈舍内常见的有害气体对黏膜有刺激性。氨气被牦牛吸入,刺激呼吸道系统,易诱发其他空气传播疾病;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血氨的解毒过程会消耗能量,不利于牦牛育肥。圈舍氨气浓度应控制在20ng/m3。

4.1.2硫化氢:圈舍气体中硫化氢进入呼吸道,损伤气管,导致肺部水肿。降低血液携氧能力,还会导致植物性神经紊乱。硫化氢浓度控制在10ng/m3。

4.1.3二氧化碳:圈舍内二氧化碳浓度过大会导致牦牛缺氧,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进食量减少,对育肥养膘和发情行为有负面影响。圈舍内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1500ng/m3。降低有害气体浓度的方法主要有:及时通风,以及修建圈舍时,避免进风窗户设置过低。

4.2圈舍温度

虽然牦牛对严酷的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自然放牧条件下生长缓慢、生产性能低。冷季育肥圈舍温度应在0℃以上,最适宜温度为5℃~8℃,适宜的温度能降低牦牛抵御寒冷造成的能量消耗,比自然放牧饲养下的牦牛,增重显著提高。

4.3圈舍湿度

圈舍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0%~80%。如果长期密闭,相对湿度过大,秋冬季易诱发感冒、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或冻伤。因此,牦牛圈舍应及时通风,保持干燥。

4.4圈舍设计

现有牦牛圈舍大多数为简易暖棚,较大型育肥场的常见圈舍为单列式和双列式,单列式牛舍一排牛床;双列式两排牛床,头对头式饲养。

5牦牛一年一胎高效饲养模式的建立

5.1牦牛分群饲养与配种年龄

公牦牛配种年龄为4~8岁,4.5~6.5岁的配种能力最强,8岁以后可考虑淘汰。为使公牦牛保持良好的繁殖力,在非配种季节应远离母牦牛群,分群放牧。母牦牛初配年龄为3岁左右,参配母牛于配种前一个月选出,单独成群,在划定的配种专用草场放牧,远离其他牛群,以防公牦牛混群偷配。犊牛断乳后和母牛分离,犊牛单独组群放牧。

5.2营养调控

从营养调控上,种公牛在配种季节体力消耗大、采食时间减少,每日或隔日给予补饲,饲喂高蛋白质的精料或配合饲料,以及食盐等。对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母牦牛补饲精料,能够加快其产后恢复。母牦牛产后提前断乳能促进发情、提高受胎率和年产犊率。因此在2.5~3个月时实施隔离断乳处理,有利于提前发情;传统模式下犊牦牛随母哺乳6~12月龄自然断奶,母牦牛当年基本不发情、产犊期推后。断乳之后的犊牛和母牛分离,断乳的犊牛饲喂代乳粉,用早期补饲的方法可使牦牛犊的采食牧草和断奶时间提前,刺激消化器官发育。

5.3现代繁殖技术应用

5.3.1牦牛诱导发情技术:牦牛诱导发情技术于每年7、8月份适宜进行。将孕酮阴道栓置入母牛,产后牦牛注射GnRH100μg,青年母牦牛注射17-βE24mg,第7天撤出孕酮阴道栓并注射PGF2α0.5mg,第9天再次注射GnRH100μg,观察发情状况,对发情母牦牛实施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

5.3.2牦牛人工授精技术:冷冻精液使用细管冻精,有效精子数1000万左右,解冻后精液活率需达到0.4以上。对母牦牛进行发情鉴定,通过外部观察、公牛试情、直肠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判断,对进入发情期的母牛进行输精配种。在适宜授精的时间内需进行两次输精,以防止错配、漏配,提高受胎率。

6总结

结合藏区高山地形及气候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放牧牧场,使草场得到合理利用,经济与环境兼顾;根据牦牛营养需求,对牦牛规划冷热季交替放牧时间与分群饲养科学补饲;建立放牧和圈养结合的养殖模式,使母牛和犊牛安全过冬,提高产犊率;繁殖技术的应用,实现牦牛一年一胎的高效饲养模式。牦牛规模化养殖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牦牛的生产性能和出栏率,缩短了牦牛的生长周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牦牛的需求量激增,高效的牦牛规模化养殖技术能提高牦牛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推动藏区牦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洛桑.牦牛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2):196-196.

[2]梅茂琴,张小虎.高山牦牛的放牧与草场利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9):52-53.

[3]王琴.高寒牧区牦牛的暖棚饲养技术[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7):3.

[4]孙建忠.畜禽圈舍有害气体对畜禽及环境的危害[J].畜禽业,2015,(1):36-37.

[5]庞生久.浅议提高甘南牦牛繁殖效率的综合措施[J].甘肃畜牧兽医,2015,(3):50-50.

[6]洒文君.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产力及载畜量动态分析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7]妥生智,保善科,华着.牦牛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3):204-208.

[8]吴国涛.牦牛高效繁殖技术[J].畜禽业,2015,(2):32-33.

[9]曹立耘.牦牛饲养及管理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15,(9):43-45.

作者:巴桑旺堆 单位: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