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放养鸡养殖技术探究
日期:2017-02-20 06:46:26人气:1480
摘要:近年来,甘肃中部地区的生态放养鸡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受当地经济、市场以及养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发展还不够完善。本文通过对甘肃中部地区生态养鸡方式、饲养技术的探讨分析,提出了当前放养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关键词:生态放养鸡;雏鸡;饲养管理
生态养鸡是利用优良的鸡种,生产优质、安全的肉蛋产品的养鸡业生产方式。是将传统的农户养鸡方法和现代科学养鸡技术相结合,根据不同生态地域特点,利用适宜的自然生态资源,实行规模化放养,以自由采食野生天然动植物饲料为主,人工科学补料为辅,饲料中不添加化学饲料添加剂、激素和抗生素。通过自然生态饲养环境、科学饲养管理和卫生保健措施,使肉、蛋产品达到无公害食品乃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1生态地域特点
甘肃中部地区包括兰州市、白银市、临夏州、定西市等19个县(区),是甘肃省几何中心,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重要支撑点和辐射源,兰州都市圈核心区域的生态保护区域,也是新亚欧大陆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国际大通道和陆路口岸。本地区属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接处,兼有厚积的黄土丘陵、湿润的石质山地及河谷阶地、川台平地组合条件,地形破碎。年降水量自南向北由600mm过度到150mm。植被稀少,荒漠半荒漠化草原居多,小部分干草原,部分山地分布有亚高山灌木草甸群落及高寒漠冷生群落。甘肃中部地区地形复杂,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兼而有之,是山地形高原地貌;地貌复杂多样,山脉纵横交错,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海拔相差悬殊,气温差异大,小气候差异明显,一些地区灾害性天气频繁;因地处甘肃中部,靠近省会兰州,交通相对便利。2生态养鸡方式
甘肃中部地区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指导下,荒山荒坡、草原、林地、果园等面积加大,林草地资源丰富,为发展生态鸡放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生态养鸡数量、饲养水平不断提高;在不同的地区放养场地的主要类型各有差别,不同类型放养场地所放养鸡群的类型也有差别,但生态养鸡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荒山荒坡地放养方式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投资规模,饲养量等生产能力;选择远离村庄,地势高燥,地形开阔,向阳避风,僻静无噪音;植被覆盖度好,水源无污染,无其他畜禽放牧,交通比较方便,便于生产运输的荒山荒坡地进行放养鸡养殖。
2.2山区灌木林放养方式
主要在甘肃省中部定西、临夏的一些高寒阴湿地区,这些地区的气温相对较低,但天然林草地资源丰富,草地覆盖度好,放牧采食饲料种类多,水源好,但因气候因素,主要采取季节性放养方式。
2.3退耕还草林放养方式
甘肃中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多年,各地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较大,植被覆盖度好。利用退耕还林草发展生态放养鸡,提高了当地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自然生态与养殖业的良性循环,减少了精料的投入,可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了放养鸡生产的经济效益。
2.4果园种植林放养方式
果园生态养鸡方式,是一种种养业结合的养殖模式,农户利用自家果园进行适度规模的放养鸡养殖,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了农业生态资源的利用方式,减少了种养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实现了产业互补,降低了农药和化学工业品的使用,减轻了农业污染源,增加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收益,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3饲养管理技术
3.1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鸡苗入舍前2~3d对育雏舍进行消毒、通风和升温,提供新鲜空气,排除有害气体,使舍内温度达到33~35℃,光照均匀,湿度要保持在60%~70%。鸡苗到达育雏舍1~3周龄时采用温室饲养,应先供给雏鸡饮水,1~2h后再开食。开食料应采用营养全面、易采食、好消化的小鸡料,采取少食多餐的投料原则喂料,一般每天喂料6次。随着雏鸡体重的增加,应注意通风换气,分栏育雏,控制密度,保持环境、饮水器、料桶的清洁卫生,以达到鸡群发育健康整齐。
3.2脱温期的饲养管理
雏鸡3周龄后进入脱温期饲养,此期间舍内温度保持在18℃以上,选择晴好天气开始训练舍外放养,但要注意外界气温变化,特别是内外温差变化不能太大,因仔鸡调节功能差,抵抗力弱,此时仔鸡适应环境的能力仍比较弱,需人工给予关照,训练放养时间不宜太长,随着小鸡习惯于自然温度、对环境的逐渐适应、以及体调节能力的增强,逐天延长放养时间。
3.3放养期的饲养管理
小鸡6周龄后,体重达500g左右时,具备了放养的基本条件,此时加强鸡群的放牧饲养,并有目的地训练放养信号,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使其形成条件反射,当鸡群听到人为的信号时就能回来吃食饮水;当鸡只具备在自然生态的采食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时,可让鸡群在开阔的放牧草场自由采食各类食物。4存在的问题
4.1缺乏合理规划
近年来,甘肃中部地区的生态养鸡业发展很快,养殖场(户)逐年增多,放养数量逐年增加。但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养殖标准参差不齐,一些养殖户缺乏对放养场地、鸡舍、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合理规划。
4.2资源利用率低
甘肃中部地区有良好的放养地资源,但部分养殖场(户)因其设计、布局、设施建设等不合理,生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利用率低,生态养殖的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4.3养殖条件简陋
生态养鸡是户外放养方式,鸡的活动范围比较广,一些养殖户因设施条件过于简陋,而导致饲养过程中出现鸡只走失、伤亡、和其他野外动物侵害等情况,造成放养鸡出栏率低,养殖成本增加,影响了生态养鸡的整体效益。
4.4发展资金不足
生态养鸡不同于散养,是一定规模下的批量生产,因此,需要养殖者具有一定的资金来发展生产,才能达到产业的拓展和延伸。一些养殖户由于缺乏必备资金,而造成生产中的产业链条短,市场效应差。5发展建议
生态养鸡是在人们追求优质、安全、健康、绿色肉蛋产品市场消费需求下发展起来的放养鸡产业,但由于受当地经济、市场以及养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发展还不够完善,在今后的生态放养鸡产业发展中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合理规划布局。进一步做好生态放养鸡发展规划,合理布局设施、设备建设,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的生态放养鸡管理生产方式。二是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的生态放养鸡生产,促进自然生态与放养鸡产业的良性循环。三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根据鸡的生物学特性,配置科学合理的饲养和生产环境。四是加大养殖者的资金投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合理有序的放养鸡生产,促进产业的延续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放养鸡产业。
王成强 甘肃省畜牧业产业管理局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