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蛸室内水泥池苗种繁育及养殖技术探析
摘要通过捕获野生短蛸亲体,进行室内水泥池的苗种繁育和养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4月份在海州湾附近海域捕获的亲体经过驯化、促熟的过程方可产卵,产卵后雌性亲体具有护卵现象,直至幼体孵化,期间摄食量明显减少。孵化幼体开口饵料可为鲜活卤虫无节幼体、枝角类、桡足类,幼体培育饵料有东方新糠虾、东方对虾、菲律宾蛤仔稚贝、光滑河蓝蛤稚贝,养成期间投喂饵料种类主要为鲜活的小型蟹、虾、双壳类和螺类等,饵料偏好性顺序为:蟹类>虾>双壳类>螺类。
关键词短蛸;亲体;饵料;幼体培育
1亲体暂养促熟
1.1亲体获取
2017年4月开始,从海州湾附近海区陆续获得野生亲体共1000余尾,要求亲体胴体部饱满、身体完整、无损伤,重量在60g/尾以上,雌雄比例约2∶1。亲体利用聚乙烯虾苗袋充氧、降温运输至室内水泥池暂养促熟。
1.2暂养促熟
亲体暂养促熟是苗种培育成败的关键,所用饵料种类主要有鲜活的虾(脊尾白虾、南美白对虾)、蟹(天津厚蟹、日本y)、贝类(四角蛤蜊、菲律宾蛤仔、光滑河蓝蛤)、沙蚕。每天傍晚投喂,根据摄食情况,适当调整投喂量。
1.3环境条件
1)设施条件。使用水泥池大小规格长×宽×深为5.0m×2.0m×1.2m,进水口和排水口分别在池子的两端。亲体密度约20尾/m2。在自然环境下,短蛸具有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隐蔽的习性。为使其尽快适应人工环境条件,尽量满足其习性,驯化、促熟所用水泥池池底进行了铺设细沙,沙上面设置了陶罐,陶罐大小深约8cm、口径约5cm,底部有一小孔。由于短蛸属于底栖性物种,喜暗、喜静,所以车间光线不应太强,控制在200~500lx。增氧所用鼓风机装置应安装在车间外部,以减少内部噪音。2)水质环境。亲体促熟期间,每天通过微流水更换30%左右水体,每周清底1次;水温12~25℃,盐度24~32,尽量使用经过处理的自然海水,溶解氧5mg/L以上。
2亲体产卵、护卵
在亲体促熟期间环境保持稳定。亲蛸摄食量明显减少是产卵征兆,此时应细心查看每一个陶罐内隐蔽亲体,如发现产卵个体,应及时转移到孵化池,集中孵化,2017年度共采卵10.2万粒。短蛸卵状如米粒,分批产出,一般会持续几天,并且雌性亲体具有护卵习性,直至幼体孵化出来,期间基本不摄食。护卵孵化期间水质要保持与亲体促熟期间用水相同,环境条件保持稳定,并经常观察受精卵发育情况,如发现护卵亲体死亡,需把受精卵收集起来,放至筛绢网上进行流水孵化,此时用水需经过严格消毒处理,防止受精卵霉变。受精卵在18~25℃水温下,幼体破膜孵化需要30d左右。
3幼体培育
1)饵料管理。初孵幼体腕吸盘发育不完全,处于浮游状态,偶尔会在池壁或池底附着,大约经过10d左右可以营底栖生活,并匍匐爬行。初孵幼体培育密度控制在3000~5000尾/m2,营底栖生活后密度逐渐降低。培养30日龄幼体饵料投喂方法:①1~5日龄,按照投喂0.1~0.5个/mL桡足类、枝角类和密度为0.1~0.5个/mL强化培养的卤虫无节幼体;②6~10日龄,按照投喂密度0.1~0.5个/mL强化培养的卤虫无节幼体和密度0.01~0.05个/mL东方新糠虾;③11~20日龄,按照投喂密度0.05~0.10个/mL东方新糠虾和大小<0.5cm、密度为0.05~0.10个/mL东方对虾苗;④21~30日龄,按照投喂密度为0.05~0.10个/mL东方新糠虾、0.5~1.0cm东方对虾苗0.05~0.10个/mL和壳长<0.5cm的光滑河蓝蛤稚贝、菲律宾蛤仔稚贝。按照以上方法短蛸幼体培育约1月后(表1),其成活率基本稳定,然后进入养殖阶段。2)附着基及遮蔽物投放。初孵幼体阶段,通过悬挂聚乙烯网片和池底铺设细沙等方式,在有限的水体里增加其可供附着面,以提高幼体培育密度。10d后,投放了一些小型贝壳或下沉的聚乙烯网片作隐蔽物。3)水质及环境管理。幼体一旦受到外界刺激(主要是机械刺激)后,很容易喷墨,喷墨后的幼体体质严重下降,甚至死亡。采用微流水,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体环境,降低水体可见度。水深0.5~1.0m为宜,溶解氧5mg/L以上,并缓慢充氧,光照强度200~500lx,海水盐度保持稳定。
4水泥池养殖
1)苗种放养及养成。养成过程中,短蛸具有相互残食的现象,尤其在密度较高、隐蔽物较少、个体差异较大时表现比较明显。刚开始苗种密度控制在500尾/m2左右,随着养殖和生长每月分池1次,大小相近的个体放置在相同池子内管理,并不断降低密度,隐蔽物为不同口径的PVC管,长度5~8cm。当个体达到10g以上时,30~50尾/m2,此时可以在池底细沙上部投放陶罐作为隐蔽物进行养殖。2017年度试验经过4~5个月的养殖,最终获得成品蛸510余尾,平均重量约63g,最大个体可达132g。2)饵料管理。在养殖过程中,短蛸主动摄食强烈,喜食鲜活的小型蟹(天津厚蟹、三疣梭子蟹苗)、虾(东方对虾、脊尾白虾)、双壳类(光滑河蓝蛤、菲律宾蛤仔)和螺类(纵肋织纹螺等)等。通过对比发现,饵料偏好性顺序为:蟹类>虾>双壳类>螺类。饵料日投喂量为体重的10%~15%,贝类饵料可酌情提高投喂量,投喂量应依据每天观察短蛸摄食情况来随时调整,稍有剩余为好。3)水质管理。①养殖池底铺设10~15cm厚的细砂,既可以有效吸附水中残饵等有害物质,又可以为短蛸提供隐蔽场所。②采用微流水培养,日换水率30%,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既可降低水的可见度,减少短蛸相互打斗,又可分解池中的残饵、粪便等。③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尤其氨氮、亚硝酸盐等,不得超标。
5讨论
1)亲体。亲体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苗种质量。由于短蛸尚未实现产业化养殖,所以亲体均是野生,拖网采集,亲体多有损伤,且繁殖季节雌雄蛸活动时间不一样,合适雌雄比的亲体也很难实现,如何采捕高质量的亲体很重要。此外,室内暂养促熟期间一直都有雌雄配比2∶1,在保证卵受精的前提下,就雌雄配比进一步探索,降低雄性比例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2)饵料。饵料是短蛸苗种繁育和养殖过程中关键因素,但无论是在亲体促熟、开口饵料,还是在养殖过程中,均使用鲜活饵料。由于鲜活饵料季节性较强,这样给生产带来了成本和难度。根据短蛸摄食特点,开发适合不同生产阶段所需饵料或饲料势在必行。朱文博等[5]通过不同饵料对短蛸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蟹类是短蛸养成阶段较理想的饵料。另外,在生产中发现,幼体在孵化后1个月内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所以探索开发一种最佳的短蛸苗种培育开口饵料种类以及投喂策略都有待进一步优化。3)附着基及遮蔽物。由于初孵幼体腕部吸盘发育不完全,附着基可以为其提供栖息场所,也是立体采苗、实现规模化的重要一环,所以附着基类型需要探索。遮蔽物在养成过程中非常重要,合适和足够数量的隐蔽物可以减少攻击,也是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关键。王卫军等[4]发现,饵料不适口和无遮蔽物是导致短蛸幼体发生同类相残的主要原因,高密度养殖、养殖温度高和个体大小的差异会诱发和促进同类相残的发生。在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隐蔽物主要有PVC管、陶罐和海螺壳等,下一步将设计立体养殖方式。
参考文献
[1]董正之.中国动物志软体动物门头足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魏臻邦.短蛸生活习性的初步观察[J].动物学杂志,1966(1):28-30.
[3]王卫军,杨建敏,周全利,等.短蛸繁殖行为及胚胎发育过程[J].中国水产科学,2010,17(6):1157-1162.
[4]王卫军,杨建敏,周全利,等.短蛸幼体同类相残行为的观察[J].水产养殖,2009,30(10):14-18.
[5]朱文博,孙玉忠,赵宏远,等.不同饵料对短蛸生长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6,35(5):573-577.
[6]朱文博,孙玉忠,郭见军,等.短蛸全人工育苗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水产养殖,2015,36(12):46-47.
[7]董根,杨建敏,王卫军,等.短蛸胚胎发育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3,44(2):476-481.
[8]张伟伟,雷晓凌.短蛸不同组织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6,26(4):91-93.
作者:钱耀森 姜典航 郑小东 孟凡玉 朱骞 张庆起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水产科学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连云港赣榆佳信水产开发有限公司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