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苗种放养失败。北方地区,春脖子长,气、水温上升速度较慢,有的水槽建设完成后,泡池时间短,附着藻类没有形成光滑的保护膜,导致池壁粗糙,加上放养苗种多为传统池塘“散养”,没有密集生活习惯,鱼群游池,在池边剐蹭受伤,大量感染水霉而发病。2018年春季,河南省某地曾经发生过6个水槽放养的草、鲤鱼苗种全部死亡,损失巨大。2.池塘水质难以调节。有些养殖户虽然注重了该模式生产的先进性和管理的方便性,却忽视了配套技术。例如,在一些地区,以该模式所建水槽的数量与水质净化区面积的比例不协调,没有达到1个水槽10亩净化区的要求。或排污次数少,或集污区面积较小,或排污不彻底等,导致水溶性含氮物质浓度变大,造成水质变差。高温季节表现尤其严重,其具体表现可分为:有的亚硝酸盐持续偏高;有的蓝藻及早暴发而且持续不绝等等。“为生活鱼类安一个厕所就能够长期维持良好水质”的愿望落空了。3.吃食苗种放养单一危害大。对于大多数建设该模式养殖设施的地方来讲,在一相对独立的水域,并联建设几个养殖水槽是常见的形式,管理方便,设备集中,蔚为壮观。但是,本排列方式也存在着极大隐患,尤其是在放养规格一样、品种单一的情况下,往往发病感染的几率会更大。例如,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鲤鱼急性烂鳃病等。4.对供电、增氧设备安全运转要求太高。在夏季炎热高温天气下,由于水槽内养殖密度比池塘养殖密度高的多,如果增氧效率不高,局部水体极易缺氧。因此供电、增氧设备安全运转显得格外重要,需要保持24小时不间断增氧,特别是气推水设备必须保持正常工作。2019年8月,某县一养殖户就曾发生过其他增氧设施正常工作,而气推水电机供电发生故障,导致停止推水2小时,死亡近万斤草鱼。5.槽内用药治疗鱼病,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槽内水体在气推水的作用下,形成流速,来水溶解氧较高,鱼类在此环境下生长已经适应。而在槽内用药集中治疗鱼病时,如果将气推水停掉,水体不再流动,高溶氧水不再进入,在高密度鱼类、水体生物等的呼吸作用下就会快速耗掉宝贵而有限的溶解氧,即便及时开启底层的微孔增氧设施,恐怕也难以迅速达到曾经的溶解氧浓度,势必造成鱼类产生剧烈应激反应,进而加重病情,加速死亡。6.气推水作用大,水流速度高,鱼类长期快速游动,导致饵料系数增加。鱼类不断快速游动,势必要多消耗能量,减少能量积累,造成生长变慢、饵料消耗增加,加大养殖成本。7.池塘综合利用率较低。目前,占池塘95%以上的水体还主要是通过放养一些滤食性鱼类来消化吸收没有被回收的废弃物,经济效益较低,池塘水体综合利用率不高。休闲项目大部分没有开展;部分地方鱼菜综合种养技术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水生蔬菜、花卉的品种选择和销售还没有达到理想要求。
二、建议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根据饲养经验,应当控制放养密度。密度过高易造成溶氧降低、饵料系数增大,易暴发病害,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2.合理放养。在确定放养苗种时,应在不同水槽内搭配投放不同规格、不同养殖品种,以降低患病风险。3.病害防治应以内服药饵为宜。病害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据水温和季节,参考品种发病的特性,拌制投喂内服药饵提前预防,固本养身。如发病,要对症下药,拌制成内服药饵进行治疗,尽量避免将气推水停掉,集中泼洒治疗带来的风险。4.在病害易发季节,做到严防死守。尤其是对急性传染病必须进行水源控制,防止疫病传入。另外,对于净化区域的水体进行杀毒灭菌,培植益生菌。5.增设液氧罐供氧渠道。建设水槽时在鱼槽底部加装微孔曝气增氧装置,以确保鱼槽中养殖水体中溶氧含量充足,并且有条件的情况下,增氧管道最好有遮荫设施,以降低夏季高温天气管道内氧气温度,提高水体氧气溶解度。常规情况下,以上增氧安排不会有问题,但是在水温较高、传染病严重、鳃组织出血等特殊情况下,停止气推水用药物治疗,必须使用液态氧供氧,否则空气供氧达不到高浓度,会加重呼吸困难,极易造成死亡。6.合理设计。设计多元化供电线路,供气装置要多组并联能够自动替代,避免发生一个损坏后水槽内推水即停止。同时,气推水电机也要设计多线路同时控制,还必须设计报警装置。做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7.把握春季苗种放养时机。建议选择水温超过20℃时再放养。水温较低时,拉网操作、长途运输都会不可避免的造成鱼体损伤,苗种入池、池塘消毒再好,也不可避免会发生水霉病。水温达到20℃时,水霉菌就会受到抑制,难以寄生和发展。因此,水温超过20℃时再放养,就会大幅度增加养殖成功率。8.针对池塘综合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应探索高效种养结合的新模式。在外围净化区,除放养一定数量的鲢鳙鱼外,可以通过架设生物浮床的方式种植水生经济作物,提高生态净化功能并取得经济效益,促进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发展。另外,开展垂钓,放养南美白对虾虾苗也是不错的增效方法。以上拙见,仅供参考。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交流池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的实践经验,共同进步。
作者:郎言所 腾兴华 王昕欣 蔡传峰 宗兆良 单位:山东省东阿县农业农村局
养殖技术论文 生态学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设施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有机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 农业毕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物流论文 水产发展论文 农业生态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水保论文 农机具应用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畜牧机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水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