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现状浅析
[提要]区域经济学是日益重要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已成为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是,目前区域经济学在学科建设、理论体系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需要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和时代背景,规范区域经济学的学科设置、创新研究方法和完善研究内容体系等。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建设现状;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理论及方法,分析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及其空间效应,以此促进人类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及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及其相关经济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需要,区域经济学课程也在很多高校开始开设,一些著名高校都设置了区域经济学硕士点或博士点。区域经济学的教学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成为高校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的重要领域,为国家发展和区域协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和兰州大学等高校的区域经济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其研究方向或内容也应契合社会实践的需要。因此,通过梳理我国高校对区域经济学的开设情况,把握区域经济学的发展现状,根据社会实践背景分析区域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无疑对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学的建设以及区域经济研究具有导向性意义。
一、区域经济学学科溯源
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1826)在《孤立国》中提出的农业区位论。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60年代,区域经济学发展迅速,在许多西方国家掀起研究的热潮。此间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代表性著述如N・W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和E・M胡弗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相继问世。国外区域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主要是为解决区域和城乡发展及相互关系等问题,其在发展中融入了大量的发展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内容。研究焦点集中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间均衡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研究中的数学模型等。目前,国外区域经济学关注趋势是非都市区发展、人口迁移和产业再布局等问题,体现了区域科学的学科交叉性。国内区域经济学是伴随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问题突出而发展起来的。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重点围绕生产力布局进行相关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学者将国外区位论的主要思想引入到国内相关区域经济问题分析中,并对区域经济理论开展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但此时区域经济学依附于经济地理学和国民经济学等,缺乏独立的学科地位。1989年,程必定《区域经济学:关于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探讨》出版,成为我国第一本研究区域经济运行规律的著作,也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区域经济学”二级学科。伴随着社会区域经济建设的实践开展,诸多经济学者、地理学者及工程技术专家等,都加入了区域经济研究的行列。区域经济学成为国内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
二、我国高校区域经济学学科设置情况
目前,已有170多所高校开设了《区域经济学》课程,其中区域经济学科在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部分高校区域经济学的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表1)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是全国最早的设立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单位之一,2002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主要研究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政策与产业布局、城市经济与城乡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投融资等,形成了跨学科、高质量、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区域经济教学和科研体系,是国内高层次区域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主要由原经济地理和城市经济两个博士点学科合并而成。在成功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2002年建立了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致力于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土地与房地产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解决许多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决策参考。2014年以来,该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顶层设计,发挥国家智库功能,撰写的成果直接进入中央设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综合报告,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支持。兰州大学首先是在政治经济学硕士专业中增设了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方向,随后在国内首批申请到区域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开始较大幅度地招收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了区域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2001年区域经济学学科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该校在国内率先开展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立足“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学科”的发展思想,凝练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西北民族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比较分析以及区域生态经济问题研究,寻求区域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的新途径。北京大学于1991年发起和创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1993年成立北京大学区域科学中心,以发挥其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1998年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目录调整精神,设立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该校区域经济学科融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于一体,在全国率先开展空间复杂系统研究、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等。北京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具有一支跨经济、管理、资源与环境,集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等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和学术梯队。以吴殿廷教授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学者是该校区域经济研究的主体,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在此担任客座教授。其研究方向包括区域和城市经济、区域分析与规划、区域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已在国家经济决策中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于90年代中期开始招收区域经济学的硕士研究生,2001年设立区域经济学博士点。该校区域经济学学科长期致力于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探索及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主要开展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和房地产(土地)经济等方面研究;厦门大学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河南大学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区域经济学于2006年获批硕士点,学科带头人李小建教授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学科团队在公司与区域发展、区域要素流动与产业聚集、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并形成了较明显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三、国内高校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现状分析
(一)区域经济学建设特点分析。根据上述国内部分高校区域经济学的建设情况,首先从归属学院(系)来看,区域经济学主要设置在经济学院,如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区域经济学也有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如中国人民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中国人民大学的区域经济学是从经济地理和生产力布局学转化而来,与此类似的是北京大学区域经济学原来在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系,现在政府管理学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系,他们目前区域经济学课程的设置多少留有原来的痕迹。南京大学区域经济学主要是由经济地理学演化而来,目前设置在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这说明高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之间越来越交叉。另外,也反映出高校区域经济学的学科设置较为杂乱,也为某些高校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了障碍。从研究方向来看,各高校既有重叠之处,也有各自的侧重点。其中区域经济分析与规划是各高校区域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基本方向。南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偏重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兰州大学立足西北区域经济和生态,地区特色明显;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区域发展和经济地理,对于地理学的倾斜度比较大;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区域经济学设置土地和房地产经济研究方向成为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点之一。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来源于经济学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和数学分析方法。整体来说,各高校区域经济学强调经济学、地理学与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结合,空间形态与过程分析相结合,宏观和微观分析相结合,以及计算机、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手段的运用,注重在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体系分析。区域经济学是由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综合性应用经济学科。这种交叉性、复杂性,也使得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或理论体系建设的观点不尽相同。以孙久文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等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工具)和区域经济关系协同等;以郝寿义、安虎森为代表的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区位与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政策与区域治理等方面。这里区位与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是对中心城市或城镇、广大乡村及各种网络构成的结构状态、相互关系等进行研究;以魏后凯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包括经济活动区位、区域供给与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区域政策与管理等五个领域。其中,经济活动区位研究主要指企业或产业区位决策和选择。上述研究内容反映了区域经济学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不可否认的是,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还存在争议,缺少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推进、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等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区域差异、城乡差异产生的基本机理,如何正确认识要素聚集与分散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区域创新对比较优势的挑战等成为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研究遇到的短板”。
四、区域经济学发展走向
近年来,随着各种区域问题的增多以及国家一系列区域政策的实施,对区域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地理学者等各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加入到区域经济研究中来,发表和出版了很多区域经济研究和理论方法方面的论文和专著。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和区域经济网站的建立,更是促进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研讨和信息交流。这些都为构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体系、理论范式、学科结构和分析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实践日趋丰富,原有理论解释新问题碰到了很多困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一,规范学科发展。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本质上属于经济学范畴,其发展以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基础。因此,相对设置在其他学院,区域经济学学科设在经济学院较为合理。第二,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针对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缺乏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性理论成果,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体系应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关注实践中的区域热点问题,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体系的完善。第三,完善研究方法。结合区域经济学的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等学科特点,需要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视角,运用政策或情景模拟法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定量模拟和空间分析,评估区域政策的模拟结果,增强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应用性,推动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综合集成和创新发展。理论无止境,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应该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填补存在的不足,使其进一步丰富完善。特别是进入“十三五”时期,在原有“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下,国家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是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信号,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区域经济学在中国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完善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并实现中国化,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人的迫切任务。
张梦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