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学课程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生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团队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基于国际投资学课程翻转课堂的课前导学、课前互学、课上流程变革、师师互动备课的践行与探索,揭示了在国家一系列本土化政策的积极引导下,中国高等教育的课堂革命必将实现从高效课堂向翻转课堂再到智慧课堂的转变。
[关键词]翻转课堂;课程本土化;本土化政策;智慧课堂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全球顶级科学研究期刊《Science》发表了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中,课前按照教师提供的数字材料自主进行课程学习,课堂上参与老师和同学互动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课上的知识传递过程与课下的知识内化过程颠倒过来,在课前实现知识的传递,在课上完成知识的内化。在我国,翻转课堂的探索和试行时间还较短。由于翻转课堂在形式上是对传统课堂的逆转,而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又主要集中在“课上”。因此,完全从“课上+课前”的整体课堂观出发的教学改革,或许是正处于“引进模拟”“跟风照搬”“嫁接试验”“摸着石头过河”阶段等缘故,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认真学习和总结发达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宝贵经验与教训,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准备,但更为重要的任务是创新与开拓。毕生致力于中国高等教育本土化变革的教育大师郭秉文先生说过,工商企业内在的永续性就在于它的创造性,其内生的创造性基质构成了业态不断走向新颖性和异质性的动因与源泉[1]。这对于当今进一步深化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而言,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创生更肩负着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要求。
二、国际投资学课程本土化创生的探索
通过国内外经典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掌握学习理论(本杰明•布卢姆,1960)、学习风格理论(赛伦,1954)、学习金字塔理论(爱德加•戴尔,1946)、建构主义理论(让•皮亚杰,1970)、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1969)及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1933)。基于对教育界前辈们研究成果的积累和归纳,笔者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课前准备和课上教学活动两个模块构成。其中,课前准备模块包括教师分析教学目标、制作并教学视频、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和教学平台答疑。课上教学活动模块包括确定问题、独立探索、合作交流、成果展示及分享交流。(一)教学目标的本土化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国际投资学课程既是投资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又是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工学类等相关学科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对课程现状和学习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几经“师生沙龙”研讨,教学团队确立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自觉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课程改革提出的“全球视野,本土行动”之基本准则[2],按照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课程理念,通过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培养成“新三型”的能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熟悉国际经济学主要流派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能较好把握当今国际投资发展趋势和课程前沿的学术动态、深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具备创新思维并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二)以问题导向为特色的课程导学设计以问题导向方式在课前让学生熟悉新知识和教学方法的课程导学教案,明确提出国际投资学课程每一单元会按照提出问题(全球视野下的投资)、分析问题(团队讨论与利弊辨析)、解决问题(方案与措施)的逻辑思路,以研究和探索为导向,凸显“小(每讲一个具体的主题)、精(紧扣主题重点)、深(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批判思考)、实(能够落地的对策)、新(跨学科的发散思维)”的教学特点,为鼓励学生开阔视野,进行思维创新和方法创新提供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这种使学生课前就明确课堂内化知识与课前自主学习知识的联系,是对国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拓展与改进。(三)课前互学的本土化安排以目标导学为出发点,通过学生“知识点素学”(课前自学按认知类知识、技能类知识和情感类知识为序列设计出知识点1、知识点2到知识点n)和“立体化资源助学”(非人力资源开发的拓展性学习资源),形成生生“课前互学”的格局,即学生学习团队互帮互助、围绕疑问观点碰撞,澄清概念,巩固新知。这种生生之间互帮互助行为的“制度化”,映射出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本土化改造。(四)课上活动安排的本土化设计以“课始检测”为抓手,考查学生课前学习知识的“初步内化”;以“主题讨论”为驱动,激发每个学生学习团队“进阶学习、协作探究”的潜能;以“主题报告展示”为标志,检验学生深度学习、自主表达、互动分享、机会平等的学习效果。如果仅从课上活动安排来看,传统课堂的课上活动与翻转课堂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翻转课堂设计的异质性特点是将课上活动和课前活动联系起来,即师生在课上开展的活动与课前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有关。同时基于课程特色的导学设计,也必然呼唤出“互动学习、教学相辅”的本土化翻转教学策略。(五)课前教师备课的本土化组织集体备课、工作分担、资源共享,是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团队课前准备的重要安排。每学期开课前,教学团队全体成员汇聚一室共同研讨和磋商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总体内容的修订、任务分工、问卷调研及“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难题,确定各教学单元有专人承担引领备课。单元引领备课人负责落实单元教学内容的微课设计与制作、讨论专题、经典案例等具体工作。再经教学团队汇总集中,通过师师互动方式研讨单元引领人的备课方案,从而为基本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源的形成打下稳固的基础。这种既发挥个人专长又汇聚集体智慧的团队协力“深度打造教学设计”的组织安排,达成了由过去“习惯于讲这是什么”向现在“以学定教,必须把教学重点和技能转化为问题”的课程教学行为的实质性改进。
三、总结与展望
为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出台了多项深化课程改革的积极政策。(一)翻转课堂的推进获益于上下一致本土化政策的引导和支持翻转课堂本土化的行动基础必须是中国概念。所谓中国概念,其核心是翻转课堂的“创生性转化”必须符合中国本土的教育文化和文化背景[3]。令人怡悦的是,全国上下已经出台了诸多支持翻转课堂课程改革的政策并进行了翻转课堂课程改革的积极试点。比如,决策层面的“互联网+教育”“翻转课堂峰会”,地方层面的“信息化+教改”“翻转课堂试点”,高校层面的“云平台+教技中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支持”,商界层面的“智慧树”“超星”等。这一系列中国概念根植本土,不仅孕育了中国高等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得以推进的重要动力,同时也为本课程翻转课堂本土化创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条件。(二)高等教育课堂革命的趋势办学理念是对高校办学思路与方略的高度概括。党的十八大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体到高校就是树立育人为本、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既为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推行奠定了认知基础,业已成为高校的共识。世纪之交,高效课堂的问世彰显了对学群学、学导交融的突出特征。2013年初春翻转课堂兴起,形成了课前互学、课中互动的新格局。2018年初夏,全国150所高校发出的《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提出了推动课堂革命、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4],开启了智慧课堂的新航程。如果说高效课堂阐明了兵带兵、对学+群学,翻转课堂提倡了兵教兵、导学+辅学,那么智慧课堂则以双向对讲、网上讨论、电子讲台+电子书包的形式,实现无纸化教学。由此,高等教育的课堂革命,必将实现从高效课堂向翻转课堂再到智慧课堂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杨晔.课程改革的全球视野与本土创生―――基于中级投资学课程建设的实践[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12-117.
[4]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一流本科建设论坛.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8(6):4-5.
作者:杨晔 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