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证券投资学》作为金融大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对此应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对课程应不断进行更新与教学体系改革,从而适应专业培养需要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教学系统;教学质量
一、引言
现代经济的最显著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资产证券化(吴晓求,2014)。现代金融的发展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分化、重组和升级。现代金融市场建立在市场定价机制和资产证券化的基础之上。随着现代社会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证券投资工具不断创新,监管不断变化与完善。这一时期,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标志频繁涌现,例如推出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交易,创业板,新三板,对市场质量和效率都有重大影响(丁逸俊、冯芸,2017)。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性改革和制度以及交易工具的创新是前所未有的。高校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园地,也应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时代变化。为了贯彻“通专融合、大类培养”的理念,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已经在全国大部分院校推行。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大类招生和培养旨在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同时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证券投资学》作为金融大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对课程应不断进行更新与教学体系改革,从而适应培养需要。证券投资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中各种有价证券,基于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的投资人的理论前提。传统的证券投资在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通常侧重于对证券投资工具的市场价格分析,对于现代的资产定价的理论介绍得较少。同时这一部分与投资学课程有重合之处,也是证券投资学理应与投资学区分开的地方。投资学中单纯地基于公司财务数据和管理能力采用现金流贴现的方法计算已不能够满足我们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和投资者情绪进行分析。此外,证券市场中量化交易、量化投资、高频策略等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对于量化分析和交易策略的介绍也是传统的证券投资学忽略了的板块。现代金融市场已经能够熟练地引入较为复杂的数学工具应用,在价格的波动程度和波动过程上进行模拟计算和预测,交易策略分析。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目前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再分析《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现状。通过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课程改革的建议,以期对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金融类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证券投资学》是一门适用于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学等经济类各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或专业必修课,同时不少高校也将其作为部分非金融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目前,高等院校金融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金融学专业所涉及的主要必修课程有《政治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市场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结算》、《中央银行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等。《高等数学(上、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或者《统计学》往往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而《计量经济学》往往开设在第五或者第六个学期,甚至不列入必修课程。从这些基础课程的设置中可以看出,《证券投资学》在高等院校的金融类或经济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中的前期数理基础课程较少,不可避免地导致实际授课内容更多地偏向较为简单的理论或实务的介绍,而难以进行需要更复杂数理背景的分析和预测。同时,只有较少院校开设数理经济学、中高级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而这些课程普遍难度较高,一般学生不愿意学习,同时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而言也存在一定困难。那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证券投资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三、《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既重视理论素养又强调应用技能,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金融分析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建模技巧和进行金融分析研究的技能。对于《证券投资学》这门课程而言,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证券投资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理论分析与技术分析能力,掌握基本的计量分析方法和证券投资相关软件的操作能力,能够独立从事公司基本分析与财务分析,能够熟悉至少一种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工具和手段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然而现状是课程较多考察基础知识的记忆,涉及分析的环节较少,课程内容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吸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不利于学生对证券投资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未来在金融业从业的发展。由于证券投资学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较多,目前该课程教学的过程与实践探索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有:第一,传统教材很难及时更新,部分金融从业考试的教材辅助资料等更新较快,但内容较单薄,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和课前课后学习的要求。第二,传统教材中更多地侧重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的基础知识、证券投资工具的介绍和基本分析,以及技术分析。尤其是部分教学往往侧重于对技术分析的掌握,这样无疑忽略了对股票的基本理论分析。在考察过程中,也拘泥于对知识的简单记忆,而非灵活运用。第三,系统的教学任务一般要求在32或者48个学时内完成,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大部分高等院校采用的都是将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主要介绍基础的金融市场、基本证券投资工具、证券的基本估值等,对于资产定价模型与最新理论等内容很少有机会进行讲解,对于量化投资策略等新生事物就更难以涉及。另外部分有条件的学院可能会单独开设相应的证券投资分析等专业选修的实验课程进行计算机模拟等实践实验环节,但是授课连贯性较弱,易造成内容的不统一,课程设计的脱节。第四,证券投资学教学中往往对仅限于国内情况的介绍,国际化程度较低,全球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了解国际惯例和前沿发展也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改革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以改革《证券投资学》课程。第一,《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如上一节的分析,传统的《证券投资学》着力大量章节去对走势图进行分析,从盘面语言对股票走势进行预测,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方法,搜集和整理证券市场信息,合理构建投资组合,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资源和分析软件。第二,编写证券投资学量化分析案例库,提高量化分析技术在金融专业中的应用。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仅介绍理论知识,很少能够在课堂加入实践环节,量化分析案例可以模拟证券投资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投资决策过程,引导学生体会证券市场的行情波动和投资者心理变化过程,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证券投资理论与方法。第三,增强国际化程度,与国际接轨。高校培养应该既看重中国国情又瞄准国际趋势,不仅从内容上多加入全球化金融市场的介绍,还要从方法上紧跟国际前沿。第四,加强在学生培养中基本的金融素养和数理基础的教育。高校应该能够使得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动手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金融素养。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也应该适当加强对金融基础知识的教育。这也是作为现代大学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应该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吴晓求.证券投资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丁逸俊,冯芸.现货市场异常波动下股指期货交易限制对市场质量的影响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7,10:2481-2496.
作者:王琴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