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信用风险论文 > 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及控制对策

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及控制对策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7-14 16:55:00人气:354
摘要:商业银行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了一项新型金融业务――线上供应链金融。与线下供应链金融相比,它增加了虚拟金融行为可信度较低、网络信息不对称等风险。因此,如何对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运作架构、风险来源和风险控制逐步分析,并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提出建议和对策。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1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运作架构 供应链金融从定义来看,是银行围绕核心企业控制风险的业务,为核心企业提供合适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使银行和企业商品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来实现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协调的融资模式。自2009年开始,以深圳发展银行为先驱,首次提出“银行供应链金融2.0”这一新理念,使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和互联网技术巧妙结合,供应链核心企业、商业银行、物流企业、供应链上游和下游的中小企业成为商业银行线上平台的四大主体。实现了资金流、信息流等多方信息流的金融服务的在线可见、在线可得。此外,商业银行也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实现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缓释风险等作用。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基本运作架构[1]如图1所示,该模式被成为“4+1+4”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的第一个“4”表示上文中提到的供应链金融的四主体,即供应链中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企业、核心企业。该模式中的“1”代表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外部监管者,包括政府有关机构和部分工商事业单位。第二个“4”代表了四大信息平台,即网上支付交易平台、网上理财交易平台、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物流供应链管理平台[2]。2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 石金朝等人(2014)总结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演变,考虑到商业银行面临的许多风险,包括与出生有关的风险,对传统供应链金融和现实供应链金融进行了对比[3]。在某种程度上,虽然供应链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可能性,但是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完善程度未知,而参与供应链金融主体较多、运作模式复杂、灵活性强,对商业银行而言必然会存在诸多潜在风险,风险主要来源于四个环节。 2.1信用调查环节 首先,人为因素是信用调查环节部分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向银行提出贷款请求,商业银行要求企业提供大量的企业数据,包括财务信息、人员信息等,银行通过审核这些资料,确定企业材料都是真实的,这样才能如期提供贷款。在这个环节,要求信贷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信贷审查人员不能有疏漏或误判,否则都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线上供应链运作,这些会给银行带来风险。 2.2模式设计环节 在模式设计环节的风险主要是操作风险,在工艺设计过程中,一旦工艺设计有漏洞,就可能会导致银行出现巨大损失。因为在供应链金融中,不仅仅是单一主体――企业这种授信模式,而是要从整体上对供应链运行进行信用状况的实时分析。 2.3信贷审批环节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会在接受一个业务申请后,必须进行7~15日的贷款审查,在这段时间里,审查人员将对贷款企业进行商谈、签署合同等,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专门人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另外,在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情况中,一部分中小型企业的信用水平不高,那么会产生虚报申报材料甚至伪造的信用风险。如果企业信息不对称的话,商业银行的整个审批难度必然增大,有增加审查成本的风险。 2.4出账和贷后管理环节 出账和贷后管理是供应链融资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最易产生风险的环节。比如未能及时对货物市场价格进行预警,那么就会导致质押物价值发生变化,紧接着造成仓库库存积压、企业盈利状况糟糕等,都可能给银行带来未知风险。3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3.1侧重支持政策倾斜产业发展 供应链是多方参与的有机整体,将各参与主体有机相连、有序运行,才能实现供应链的价值,完成金融业务。但不是所有商业银行供应链能够发展网上供应链金融业务,也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能够拥有信贷资格。只有一个合理的、有组织的供应链才是可用的,才能够代表一个行业的发展状况,这时候就会想到影响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政策因素。政策因素通常是指政府对一个行业的重视程度或扶持状况,商业银行会通过观察该行业政府政策倾斜程度来判断其行业发展前景,再对中小企业信贷资格进行核实。可以优先考虑侧一些国家重点支持的中小企业,比如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在孵企业等。商业银行通过看是否是政策重点支持产业来判断企业发展潜能,也能过间接判断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进而能够控制这种风险的发生。 3.2将社会责任和金融信用联合绑定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不管是财务管理还是内部运行机制都不是十分完善,这与它本身运行规模有很大关系,中小规模的企业一般管理灵活,但财务管理方面却存在潜在风险的同时难以考核,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将中小企业金融信用与该行业其他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信用捆绑在一起。这里所讲的信用捆绑是指核心企业的责任捆绑,也就是通过一些信用舆论对企业责任进行规定。如果中小企业的融资出现信用风险,该行业核心企业也不能独善其身。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也会受到核心企业的影响,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风险,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也会中断。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具有责任捆绑,二者相互影响,但同时商业银行也会对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进行长期合作。 3.3完善网上供应链金融平台建设 在线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控制通常是通过量化、建模、电子的形式来进行的,所以商业银行必须控制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同时努力做到安全便捷。首先,要改进各项技术,使网上理财操作更加方便,提高自身信息系统的完整性,提高电子订单的处理性能,构建防火墙等。其次,对资金的需求也应该提供安全有效的融资服务,增强系统稳定性。最后,尽量降低供应链中各参与方信息不对称程度,将融资公司、核心公司、物流公司等信息共享,防止信用风险的发生。总体而言就是完善网上供应链金融平台建设,用平台的安全性保障各参与主体的安全性,这是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至关重要的措施。 3.4大力发展网上供应链金融专业人才 比较起传统供应链金融,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线上化的特点,使商业银行审核单据程序更加复杂,操作环节增多,信息往来频繁。同时,线上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的开展需要具备风险识别和软件操作、银行内部兼备产品设计能力的团队。换个说法,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员工,既要具备供应链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精湛的计算机软件操作和开发能力。但现实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网上供应链金融专业人才来提高控制信用风险的能力。第一,可以在招聘时明确甄选要求,从而选拔出卓越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人才。第二,可以在商业银行内部选拔出一批供应链金融人才,开展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开发的培训,同时培养他们多元化发展的理念,从人员角度加强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第三,采用外包的形式,和外包公司签订保密协议,将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开发和建设工作交给计算机软件公司,在这之后对线上供应链金融人员进行培训,一旦温到技术难题可以通过联系外包公司解决,这是一个可行性高且成本较低的方式,但是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第四,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员工学习和激励机制,培养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以及主人翁责任意识,这是从人力资源角度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控制。4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线上供应链金融能否适应时代需求,能否满足中小企业发展要求,能否将风险化为动力,都是目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今天看到线上供应链金融创新融资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攻克技术难关,服务更多的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将具有抵抗风险的能力。商业在线供应链金融参与者多、操作过程复杂、信息复杂等特点,使得我们对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不能和传统供应链金融相提并论。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相信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融资信用风险的控制将会有日新月异的发展,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方法也会被推广到更多领域,未来还会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安鸿辰,黄逸B,昌萌萌.国内供应链金融热点研究总结[J].财会月刊,2015(21). [2]曹飞燕.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变革方向[J].金融创新,2013(11). [3]郭菊娥,王智鑫,郭广涛.估值调整协议下风险投资机构分阶段投资的风险控制策略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朱华杰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科技城支行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