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信用风险论文 > 信贷文化视角下信用风险论文

信贷文化视角下信用风险论文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3-29 10:58:00人气:397

一、信贷文化视角下的信用风险成因

(一)外生因素

1.市场环境。作为亲周期行业,银行业的信用风险是宏观经济的反映,信贷客户的非系统性信用风险与整个经济系统性风险密不可分,宏观经济形势、区域经济动态、行业经济趋势会持续影响经营行和信贷客户双方的信贷行为和信贷文化。前几年经济过度刺激和信贷大量投放的后遗症在“新常态”时期逐步显现,随着去杠杆、去产能、去泡沫的进一步推进,大量风险客户出现盲目多元投资、加大杠杆、挪用贷款、民间借贷甚至抽逃资产、与银行内外勾结等行为。扭曲的市场环境和信贷客户行为对商业银行产生倒逼,银行信贷文化也因此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例如福建、浙江等地滋生出大量的钢贸贷款,其中不乏成批的空壳公司和集团内部融资平台,而银行却对这些客户难以割舍,甚至协助策划“抱团取暖”,直至风险集中爆发。这类典型现象深刻反映了市场环境变化对银行信贷文化和信用风险的影响。

2.信用环境。我国正处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经济基础、法律体系及市场环境都不够成熟,也缺乏高效的失信惩戒机制。薄弱的信用环境主要在两个方面通过信贷文化对信用风险产生影响:一是失真的会计环境。信贷客户能够轻易的虚构财务报表申请贷款,高信用等级客户直接违约案例时有发生,过去的“好客户”金玉其外,到风险暴露时才发现败絮其中。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营行面对失真的会计环境,信贷文化发生了畸变,“假报表真分析”,以财务报表为定量评分基础的信用评级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可靠性。二是低效的资产评估、登记和处置环境。一方面,资产评估公司对抵押物评估的客观性和独立性难以保障,往往配合信贷客户的资金需求高估抵押物,甚至有的抵押登记部门协助企业重复抵押或虚假抵押。另一方面,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用信担保方式往往表面合规,却普遍存在权责明确却追索困难、胜诉容易却执行困难的现象,源于低效的处置环节导致实际风险缓释效果并不理想。

3.同业竞争。近年来,国内金融业逐渐开放的同时,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步伐加快和息差水平的收窄,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商业银行同业为了保住和抢占市场份额,纷纷加大竞争力度,甚至采取降低收费标准、放宽贷款审批等恶性竞争手段争抢客户。在同业之间加码式恶性博弈的非理性竞争环境中,信贷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负面冲击,并进而作用于信用风险。

4.政府行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仍存在行政色彩,信贷决策和信贷文化在特定环境下时常受制于政府行为。劣质的“支柱型企业”在地方政府出手下“大而不倒”的案例比比皆是,如川威集团的司法重整、青海碱业的债务重组等。干扰性的政府行为对银行信贷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部分经营行和信贷人员对于有政府背景的信贷客户从主观上放松了风险的识别和防范,从而在主客观两方面都降低了银行及时化解和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是信用风险滋生、蔓延直至更大程度暴发的成因之一。

(二)内生因素

1.信贷管理机制。近年来,信贷客户刻意制造信息不对称、掩盖风险的动机和能力都越来越强,商业银行用传统方式审贷、管贷已经跟不上形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现有信贷管控机制与担保圈贷款、隐蔽性集团贷款风险的管控需求并不匹配,面对错综复杂的隐性关联互保、连环担保及其更强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已普遍呈现管控乏力的现象。例如温州不良担保圈事件、青岛“德正系”骗贷案件、浙江“中江系”集团风险事件等。在信贷管理机制存在缺陷的环境里,信贷人员从思想上怠于积极加强管控力度和风险意识,形成消极的信贷文化氛围。通过近年来新增不良贷款进行分析,信贷客户对风险隐蔽性较强的客户,普遍缺乏积极的管控意识,没有真正做到“了解客户、衡量风险”,更无法及时识别和处置风险。

2.信贷激励机制。在同业竞争白热化的外部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考核压力层层加码,“一刀切”的信贷激励机制间接导致部分信贷部门形成“重发展轻风控、重眼前轻长远”的信贷文化。“垒大户”就是一个典型表现,面对低迷的市场环境和风险尚不明确的新增客户,经营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对于存量大户存在“绩效为先、授权规避”的思想。这种“不舍得”的心理导致经营行即使知晓风险隐患,也缺乏主动退出意愿,甚至为了争夺“优质”大客户,忽视企业本身的风险隐患,逐年加大授信额度。同时,银行“垒大户”的行为还可能造成企业负债大幅度增加,加大资金链脆弱程度,是信用风险积聚和爆发的又一诱因。

3.信贷约束机制。信贷约束机制的缺失集中表现为责任追究的范围和力度不足,信贷部门因此形成责任感淡薄的负面信贷文化,从而疏于信用风险管控。一是责任追究范围不足。商业银行在内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对管理层责任追究范围不足,特别是对信贷决策的追究往往局限于任期之内,导致银行各级管理层存在不同程度的任期短视行为。这种普遍的负面信贷文化现象,驱使管理层对风险贷款产生了“击鼓传花”的侥幸心理和前后任期之间的“博弈心态”。部分管理层对高风险贷款反复还旧借新、以贷还贷、以贷收息,意图将风险“顺利交班”。在任期短视行为影响下,信贷部门不但错失防范和处置信用风险的最佳时机,反而坐视风险进一步发酵和质变。二是责任追究力度不足。与明确涉及员工行为的“显性”道德风险不同,信贷经营管理层过大的决策权力与过小的信贷决策风险严重不匹配,产生了权责倾斜的信贷文化。尽管现代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贷审会、合议会、行长负责制等一系列形式上完善的管理层信贷决策机制,但通过大量的信贷风险案例可以发现,鲜有决策层因为信贷决策风险受到与其危害对等的惩戒。必须重视的是,信贷决策层的信贷决策风险对银行带来的经济损失和风险隐患往往不亚于“显性”道德风险案件。例如在商贸类风险贷款中较为普遍的“三无”类空壳企业,其造假手段低劣粗暴,银行信贷部门的贷款“三查”却如同摆设,甚至变相协助企业化整为零、大搞制度套利,风险暴露时却仅表现为客户恶意骗贷,相关信贷决策层却未对巨额经济损失承担应有的责任。

二、咨询型审计策略和建议

要把信用风险防范做到“标本兼治”,信贷审计就不能只停留在合规性层面的监督检查,必须向咨询型审计转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不但要强化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咨询型审计理念,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的惩戒教育作用,更要从信贷管理机制、信贷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开展建设性的咨询型审计,方能正确引导经营行建设健康可持续的信贷文化基础,有效防范信用风险。

1.强化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咨询型审计理念。审计队伍首先要具备咨询性审计所必需的素质和技能,并强化咨询型审计理念,牢牢把握被审计行信贷文化特点及其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一是要提升科研水平。在宏观经济、行业趋势、财务会计、资产评估、同业竞争、行为金融学等领域具备独立专业的研究能力。二是要加强审计调研。在审计项目实施前开展有针对性的审计调研,凭借充实的信息面压缩与信贷客户、与经营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三是要重视信贷文化。以信贷文化为着力点,对经营行的信贷行为和价值取向举一反三、由点及面,反思信用风险滋生和蔓延的根源,站在咨询型审计的高度,对经营行提供富有建设型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2.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的惩戒和沟通作用。一是从严监督,曝光反面典型。通过监督检查,狠抓信贷“防假治假”,对已发生的不良贷款和风险贷款严格认定和追究责任,对违法违纪行为从严处理,曝光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反面典型,强化信贷制度和信贷纪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充分发挥惩戒警示作用。二是加强沟通,引导文化取向。坚持审计服务理念,通过审计沟通传递正确的风险意识,纠正部分经营行管理宽松、思想放松的扭曲信贷文化,促使经营行树立正确的信贷经营思想与合规理念。

3.评价和促进信贷管理机制建设。审计部门要通过信贷审计发现问题和风险,由外及内找问题,持续评价现有信贷管理机制是否能够有效地识别和防范各类信用风险,更关键的在于研究如何对其进行弥补和改进。审计部门应有针对性的评价和促进经营行改善重点风险领域或环节的管控机制,从而引导经营行从信贷文化层面对重点风险领域提高认识、引起重视、加强管理。例如针对财务分析和抵押物估值调查,可从财务报表真实性验证、资产评估内部确认等方面开展咨询型审计;针对集团客户管控机制,可从经营行管理体制、识别认定、信息调查、整体财务风险预警、风险定量分析等方面开展咨询型审计;针对产业链信贷客户管控机制,可从产业链风险研究、被审计行重点行业研究、行业信息调查和跟踪、风险贷款压缩和退出策略等方面开展咨询型审计等等。

4.评价和促进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一是从信贷激励机制出发,评价考核指标设置的合理性、任务完成的真实性,尤其要识别由考核压力导致的恶性竞争和内部消耗现象。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市场分析、同业分析、定量分析等专业方法,对信贷激励机制提供建议。二是从信贷约束机制出发,对风险案例开展定期梳理和总结,尤其要深入分析管理层执行失误或错误信贷决策的根源,评估其对银行造成的显性和隐性损失。在此基础上,建议和督促经营行建立信贷决策风险防范机制,引导经营行严格认定和严肃追究管理层的信贷决策责任。审计部门应当将信贷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方面的咨询型审计有机结合,帮助经营行建立具备高度责任意识的信贷文化环境,夯实信用风险防范基础。

作者:陈兵 李恂晗 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成都分局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