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建设项目投资论文
一、公益性建设项目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投资主体不明确
公益性建设项目普遍存在投资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其中有两种情况:
1、从形式上来讲有明确的投资主体,但实质上没有。从形式上来讲有明确的投资主体是指一些建设项目法人是企业法人,应该说投资主体比较明确,但是分析一下企业的资金来源、人员构成、业务范围等就会发现,这些企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等工程竣工验收之后,该公司就完成了历史使命,资产移交o管理单位,人员各回各原单位,巨额的银行贷款及其产生的利息、拖欠的工程款等债务由谁来偿还又是一个乱局,当然,最终由政府负担的可能性最大。
2、由政府部门出面成立项目部或指挥部,项目部人员临时组织,项目部负责人由政府部门确定,实质上项目部在经济上不承担责任,不能算是投资主体。没有明确的投资主体,就难以确定由谁对项目的立项、筹资、建设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建成后的经营和管理负责,难以确定由谁对投资成本进行控制,难以确定由谁对重大的决策失误买单,投资的效益性难以保障。
(二)项目投资成本失控
1、项目设计变更过大。项目建设包括项目期前、期中、期后全过程,项目设计频繁变更,可能造成期前投入浪费、期中投入增加、期后管理困难等。设计变更过大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点:第一,项目设计不科学不严谨。有研究证明,工程项目规划、决策阶段的累计投资额,只占项目总投资额的5%~10%,却决定了高达75%~90%的投资额,可见项目设计之于建设成本的重要性,所以项目设计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去做。但是,我们所见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基本上都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可研、立项、招标实施等,而政府主管部门不仅考虑通常的建设项目都应评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还会考虑政绩因素,甚至有些情况下会把政绩放在首位,如此以来,往往会出现为了获取批准立项而编制“可批性”而不是“可行性”的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设计等,在日后的工程项目建设中不可避免地要变更设计,导致项目建设成本失控。
2、项目实施管理水平低。公益性建设项目本身涉及到技术、管理、协调等多方面的因素,复杂的建设项目需要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对项目管理者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管理者应具有熟练的专业技术能力及良好的协调能力,包括技术协调、管理协调、组织协调等,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建设项目管理者多来自政府主管部门,建设管理经验不足,管理技术落后,无法对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等实施有效控制。
(三)选择的建设项目投资模式不科学
公益性建设项目投资模式有多种,可以全部由财政投资,可以由政府和民营企业合营,公私合营又有很多类型,比如:BOT(建造、运营、移交)、BT(建设、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BOO(建造、拥有、运营)、BBO(购买、建造及运营)等等。每种投资模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情况。根据本地的财力、物力、人力、技术力、管理力等科学慎重选择适当的投资模式,有助于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获得最好的综合效益。但实际操作中,有的建设项目选择的投资模式不够科学。比如,某公益建设项目采取了BT模式,何为BT模式?BT是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管理公司总承包后,由承包方垫资进行建设,建设验收完毕再移交给项目业主。这种项目模式主要适用于建设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的公共基础设施,较好地解决了因为建设单位资金紧张而不能进行项目建设的难题。我们看一下该公益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不属于必须马上要做的工程,晚一些时间做甚至不做对项目的受益者来讲都可以;建设周期短,就拿有关该项目的BT合同中的一份来说,总工期仅为143天。因为选择BT模式,会增加前期准备、委托咨询中介公司、谈判等成本;易产生合同纠纷,增加成本;需支付给承包方合理的回报率,该项目双方就确定合理年收益率为5.4%,从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开始计算年收益率,又增加一大块成本。就该项目而言,采取BT模式可以缓解暂时的资金压力,但时间很短,该项目合同规定回购价包括工程建设费(回购基价)及合理收益,回购期限为竣工验收后三年,竣工验收合格后第一年支付50%,第二年支付30%,第三年支付20%。但由此而带来成本的大幅上升。鉴于该项目又不是很紧急、必须马上建设的项目,完全可以考虑其他更合理的投资模式,混乱、不科学的投资模式必然会带来投资的不经济。
二、对改进公益性建设项目投资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投资主体、推行责任制
投资主体明确了,才可能有人对投资效益负责,改变只管花钱、不管还钱、不计成本的投资乱象。对于公益性建设项目投资来讲,推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可以改变投资主体不明确的问题,比如说采取项目法人责任制。政府可以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某一个具有公益性建设项目管理能力、符合公益性建设项目管理要求的企业法人作为其项目法人,由其来负责对该公益性建设项目的管理。
(二)做好项目规划可研论证等前期工作
要不要上马一个项目,不能靠拍脑袋决定,应该在前期进行充分的论证,论证项目在技术、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可行性,对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估,要根据科学详实的研究去评估其可行性,得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果,而不是事先设定一个可行的“结果”,然后想方设法反推其可行。项目设计要严谨,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设计一经制定,不应随意变动。
(三)制定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制度
投资者应制订投资决策制度,明确决策程序,遵循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防止决策“一言堂”。严格投资决策责任制,谁做出投资决策谁就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四)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成本控制的能力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比如说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采用适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聘请有经验的项目管理人员、对管理人员进行项目管理培训等。
(五)合理选择项目建设投资模式
根据项目的紧急程度、资金的充裕程度、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受益人群的诉求等合理选择投资模式。
(六)树立全寿命周期观念
关注项目使用效益公益性建设项目要经历从规划立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投入使用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即“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寿命周期,应力求项目全寿命周期内效益成本比最高,项目前期的论证应从项目整个寿命周期的角度统筹考虑,项目建设完成后应能立即投入使用,建成项目应能充分发挥效益。
作者:周军利 单位:石家庄市审计局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