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面临的财务风险探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方式已悄然间发生了变化,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已逐渐演变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角逐。企业自身的风险管控已不能仅关注于自身,而是要站在供应链全局的角度来思考和调控。因为上下游企业发生的一个致命的财务风险,很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条上所有企业资金链条的断裂,带来覆灭性的打击。本文便是基于供应链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策略,以保证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长久稳定。
关键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财务风险
一、供应链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一)财务风险概述
所谓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资金在筹措、投放、使用、回收等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但也可能是一种损失。本文所述的财务风险,主要指企业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下,企业财务目标存在偏差所形成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资金流动性风险、投资风险和筹资风险。
(二)供应链管理中的财务风险概述
本文所述的供应链管理中的财务风险,是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财务经营中的不确定性,以及供应链企业之间相互交易产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导致的企业经营收益无法达到预期,或者企业带来经营损失的可能性。若从供应链整体角度考虑,产生财务风险的因素更为复杂和多样,企业无法通过手段或者措施来彻底摒除财务风险,而只能通过合理方式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范围内。供应链管理中的财务风险具有可传导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可传导性主要表现在企业从原材料购买、产品生产加工、再到销售或者分销所涉及的上下游企业整个价值流转的过程中,财务风险很可能从一家企业产生、集聚、再蔓延到或者转移到另一家企业;复杂性则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整个供应链中多个企业生存环境的多样性,风险源不仅来自于企业内部,还产生于宏观环境的变化和企业间的各类交易,二是财务风险源产生后,风险传导途径的多变性、耦合性,以及传导方向的不确定性等方面。
二、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上下游企业)之间既存在合作性又存在着相互竞争性,从而产生一种相互博弈又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上下游企业间的竞争对财务风险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处于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企业都在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而争取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原料供应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希望材料可以高价卖出;而生产加工企业则希望购入物美价廉的原材料来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位于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企业又通过信息的有效传递和资源的合理共享,来降低和控制生产经营成本,实现了供应链的协同与合作。
(一)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有利于企业风险的降低
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由于与上游企业之间存在相对固定的合作关系,在原材料的购入方面就会省去原料来源的寻找成本、与供应商的谈判成本、供应商实力及信用水平的调研成本等等;在产品的销售方面也会省去部分产品的宣传促销费用、资金回收的管理费用、销售渠道的拓展管理费用等,这会使企业的资金流动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同时,供应链关系也可以为企业带来由于长期合作才可以享受到的购销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产品(或者库存材料、半成品)的积压情况,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此外,处于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应当注意对于以下因素的考量:第一,企业要随时关注外包业务与自制业务之间的成本变化,随时调控他们之间的比例;第二,在确定上下游企业时要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保证未来合作伙伴的质量;第三,确定了合作伙伴后,企业应明确自身在供应链关系中能够获得的利益和优势,一旦该优势不复存在(是永久性的变化),应及时调整供应链关系,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保证自身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会导致风险的传递
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了同一个利益链条上的整体,一旦链条上一个企业出现经营问题、产生财务风险,那么这种风险就很可能蔓延到链条上的其他企业。如上游的原材料企业生产加工环节出现了问题,使得其无法按照约定的日期提供材料供应,那么下游的企业就会因为原料不足而无法进行半成品的加工,再下游的企业也会由于链条关系无法进行最终商品的生产,销售单位或者分销商也同时会受到影响。这种传递性关系只有在相对的稳定下,才能保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正常流通。另外,财务风险的传递往往具有一定的扩增性,风险会随着传递的进行而逐渐增大,对供应链后端企业的损害甚至会成倍地增加。所以,在供应链条上任何一家企业发生财务风险,那么与其有着直接或者间接联系的企业都可能会发生风险。上下游企业或者自身企业的财务风险对整个供应链的都会产生严重的威胁,供应链条可能会产生断裂,每个节点上的企业都可能陷入财务困境。
三、供应链企业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的部分措施
处于供应链关系中的企业防范或者控制因供应链关系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严控担保业务,减少担保风险来源
供应链企业往往会为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部分担保,以保证合作企业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维护良好的合作共赢关系。但担保业务本身便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企业应当针对担保业务采取必要的控制手段,降低担保风险:首先,建立风险控制管理小组,设立专门人员或者聘请专业机构定期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管理工作;其次,小组人员要随时关注上下游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信息,核实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了解上下游企业即时的财务状况;再者,对已提供的担保要根据种类、金额、期限等进行科学分录,关注被担保企业的运作状况;最后,注重上下游企业的信用水平,及时搜集合作企业的征信报告等资料,了解其偿还债务的情况、交货期限和履约情况、货款质量情况以及该企业的融资变现能力等等。从而将担保业务带来的财务风险尽可能地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企业还应严格控制对外提供的担保额度,对财务杠杆比例过高的企业或者法人资格不明晰的企业严禁提供担保;对每一笔对外担保业务都要通过集体决策,综合分析研究,合理考量担保存在的危险性因素。
(二)加快资产周转速度,降低财务风险
企业应通过加快资产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降低财务风险的产生概率:第一,企业应建立高效顺畅的供应链企业信息流,保证高效的商品贸易沟通,抓住每一个交易机会促进商品的流转,减少库存积压;第二,提高库存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库存管理机制,严格控制材料库存的缓冲量,保证原材料运转的高速和高效;第三,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通过一定的优惠折扣政策,促使下游企业按时完成款项支付,提高销售回款能力,保证手中现金流量的充足和稳定;第四,提高对闲置资产的管理,将闲置资产及时提供给需要的上下游企业,在获得额外收益的同时,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第五,提高对闲置资金的利用水平,适时利用充沛的资金流扩大企业规模,谋求多元化发展,提高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加大企业的技术投入和设备革新,提高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
(三)加强对资金的监控,提高资金流管理水平
企业应加强对于资金的监控和管理水平,有效降低财务风险所可能带来的损害:一方面,企业应加强与银行的合作,通过签订必要的资金保障协议,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以保障企业陷入暂时性的财务困境时能够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要随时关注资金的流向,针对每一个项目建立科学的回款计划,减少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定期聘请专业的评估团队对企业的负债情况以及供应链上各有关企业的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测,建立针对性的负债管理策略,控制企业负债水平的同时,保证整个供应链杠杆的稳定。总之,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资金链的稳定以及营运能力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但由于供应链本身的复杂性,财务风险不可能实现完全的规避。企业只能通过必要的措施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将财务风险合理的控制在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黄祥正.基于核也企业信用资源的供应链金融资模式研究――浙江网新数码销易达业务为例[J].国际金融,2015(7).
[2]赵自强,程畅.上下游企业关联度与企业营运资金、股利分配和财务风险的关系一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4(9).
[3]蒲林霞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财务控制研究[J].经管空间,2011(10).
[4]邱映贵,冯自钦,程国平.供应链视角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与模式研巧机[J].财会通讯,2010(1).
作者:郑正东 单位:深圳大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