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规避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剧增,因资金管理效率低下,财务管理方法不够完善等问题造成行政事业单位承担较大的资金压力,进而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带来不利影响,能否有效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并加以规避,成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可能存在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最终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控。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现状
1.1资金管理效率较低
根据统计,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金的需求逐年上涨,而实际可利用的资金规模总体却呈现缩小的趋势,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对自身资金管理效率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但是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资金管理效率低下的情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于资金的使用没有明确的计划,现金流量表中财务信息存在失真,没有相对完善的资金使用计划,这些都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可利用资金无法用在“刀刃”上,资金管理效率较低可能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应发挥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因资金不足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部分便民工程的进度可能也因此耽搁,为了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迫切需要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1.2风险预警机制欠缺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务风险的预警工作普遍做得不够到位,财务预警是指财务工作人员或管理层根据财务报表中出现异常信息的判断与反馈能力,在发现异常以后,将异常情况与异常情况产生的原因及时反馈给管理者,管理者根据异常产生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财务的健康运行,在此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预警机制应该建立在监督权的独立上,若权责划分不够明确,可能造成风险信息产生以后,出现个人或部门“压下”信息的情况,但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财务权力都集中在财务主管手中,信息的收集与上报完全由主管控制,预警机制存在较大的漏洞,由此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警无法发挥实际的作用,单位的财务风险无法得到控制,而且在此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对于财务信息异常情况不够重视,造成财务风险的逐渐累积,当风险爆发以后,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健全的风险抵御机制,将造成财务风险的影响与破坏迅速扩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行将产生消极影响。
1.3财务管理方法落后
现阶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职责扩大,合并其他单位以后,现在已经具有很大的生产规模,组织机构相对也比较庞大,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与方法无法适应事业单位发展情况。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往往没有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单位内各个部门也没有对于权责进行明确的划分,财务内部管理工作的落实与方法的选择也比较落后,造成财务管理效率不高,财务报表信息的收集与制定都存在一定不合理性的,财务管理方法的落后直接造成行政事业单位所面临的财务危机不断增加,虽然现阶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务部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或采用企业的管理模式,但是因财务管理方法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导致资金利用效率、财务管理能力总体下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几率不断增加。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规避措施
2.1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资金管理效率的高低对于财务风险的控制将起到明显的影响,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资金管理工作,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日常的资金管理工作中,应该保留充足的现金流,避免因资金周转困难而产生的相关问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应该加强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与控制工作,同时对比同类型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情况,充分为下一期工作预留现金储备,同时每一笔现金的支出与收入都应做好记录。这种工作的持续进行能够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完成现金流量的预算,并据此制定不同时间段的预算,从而做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准确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要对在经营过程中的贷款等债务进行及时偿还,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信誉,达到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因此,财务部门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贷款、资金利用、还款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得出资金利用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低利率资金的利用,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真正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管理的统一。
2.2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预警是财务失效的时候对财务管理人员发出警报。财务预警权是说财务报表能够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任何部门的财务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反馈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当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信息出现问题的时候,财务预警系统就会相应发出警报,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领导就会对这个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干预,以减少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当存在财务风险产生的隐患时,财务预警系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反馈给相关负责人,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破坏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做出判断,合理规避或降低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为了提高财务预警机制的有效性,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成立专门的财务预警工作小组,专职负责风险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2.3采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合适设置财务岗位,调整并优化内部组织机构,明确划分各部门的职责,形成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对采购部门有权进行职责划分,比如,采购员必须经过其他部门的审核或者相关领导的批准才能从事采购业务,但是批准采购的相关领导不能从事采购业务。授权批准控制能够帮助中小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信息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管理者不能越权,必须在其职责范围内进行任务支配,相关工作人员也必须在其职责范围内进行业务办理。比如,采购员进行物品采购过程中,必须在规定的资金范围内进行资金的使用,如果不得已必须超额采购,必须经过审批领导的同意才能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会计制度的完善,使会计的监督职责得到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制度还应该包含事业单位的核算、会计的职能责任制度等,通过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来保证事业单位财务得到有效内部控制,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3结论
根据上文的分析能够看出,财务风险具有累积性,这个累计是一段时期内的表现,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这段时间内出现的资金投资、资金利用、资金分配等财务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并不是财务报表在某一个时间或者某一个项目的偏差。换句话说,财务风险的累积性,其实就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在进行过程中产生综合误差,行政事业单位为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因此将风险意识贯彻到单位运作的整个过程,综合控制财务风险。
作者:王丽华 单位:辽宁省绥中县财政局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