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框架构建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0-11 09:37:00人气:345
摘要:本文通过风险识别了解高校所处环境中的风险状态,通过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与风险程度,并采取应对措施使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探索高校财务风险控制实现框架,在真实可靠的会计基础信息上,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识别、财务评估、财务应对方法,弥补了高校内控研究的相对滞后性,为未来非营利组织内控制度全面推行提供理论基础。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识别;风险评价
本文高校财务风险控制实现框架是依据2008年最新修订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风险评估要素构建的。《规范》中提出风险评估一般应当按照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程序进行,并且提出非营利组织可以参照本规范和具体规范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因此,本文在构建高校财务风险控制实现框架时,借鉴《规范》中有关风险评估要素的规定,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三个方面构建其实现框架。高校财务风险控制实现框架如图1所示:一、高校财务风险识别
《规范》中指出企业要准确识别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内部风险因素和外部风险因素,就应当在充分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企业在风险识别时,有定性识别和定量识别两大类方法,定性识别方法包括讨论座谈、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咨询专家意见等方法,且应特别注意总结、吸取企业过去和同行业的经验教训,加强对高危性、多发性风险因素的关注。定量识别方法包括单变量模型判别法、多元线性判别法、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
(一)定性识别
(1)矩阵识别法。根据某项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及其给企业经营造成影响的严重程度,可以确定该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可以表示为低、中等、显著、高四个等级。因此可以把企业每一种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用风险估计矩阵表示。
(2)“四阶段症状”分析法。“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主要是对财务危机进行研究。该方法按财务危机的严重程度将企业财务划分为财务危机潜伏期、财务危机发作期、财务危机恶化期、财务危机实现期四个阶段,四个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四阶段症状”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发现财务危机的症状,判断财务风险所处的阶段,然后采取有效措施使企业摆脱财务困境。
(3)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又称为德尔菲法,是企业组织专家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辨明企业是否存在引起财务风险发生的因素,发现财务风险的征兆,一次预测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二)定量识别
财务风险识别存在多种定量识别方法,本文选用P-S方法。P-S方法即可能-满意度法,是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系统决策的方法。将P-S法运用到高校财务风险识别分析中时,给各指标分别确定最高值和最低值,这样指标体系便存在一个报警区间,如果指标值超过报警区间,则说明某项指标存在风险,进而判定高校在某方面存在风险。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来选择指标,建立高校财务风险识别评价体系。通过对有关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文献的整理,并结合前文对高校财务风险类型的括,本文拟从偿债能力、运营能力、投资能力三个方面,选取前人大多认可的9个指标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反映高校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本文选择如下三个指标反映高校偿债能力: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一般认为流动比率2:1是比较合适,本文将该观点运用到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中,并考虑到该比率越高,债权人的安全程度也越高。对于高校应更多的考虑资金安全程度而不是盈利能力,因此,借鉴吴智鹏的研究将流动比率调整为高点A为2.5:1,低点B为1.5:1;速动比率。速动比率=速度资产/流动负债。理论上,该比率应尽量维持在1:1,过高过低都不合适,并从保障高校偿债能力的角度考虑,借鉴吴智鹏的研究将速动比率调整为高点A为1.5:1,低点B为0.5: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一般而言,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40%-60%比较合适,并从长期偿债能力的角度来看,该比率越低,高校的财务状况越稳固,长期偿债能力越强。根据李彦立的观点,高校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最高值为60%。当高校资产负债率大于60%,就应该发出预警信号;资产负债率大于1,说明高校财务状况已严重恶化2。由于高校借贷较少,因此将高校的资产负债率高低点值分别确定为高点值A为15%,低点值B定为60%。
(2)运营能力指标。
运营能力指标主要反映高校使用资金和资产维持和发展高校教学、科研的能力。本文选择如下三个指标反映高校运营能力:收入支出比率。收入支出比率=一定时期收入总额/一定时期支出总额。这一指标反映高校对资源利用的能力,这一比率越大,说明高校自我支付的能力越强,进而运营风险越小,一般以0.5为宜。因此,本文将该指标的高点值设为1,低点值设为0.3;招生计划现金比率。招生计划现金比率=本期招生实际收费数/本期招生应收费数若某高校没有学生欠费,则该比值为1,若有学生欠费,则该比值小于1,若有一半以上学生欠费,则认为该指标出现了风险征兆。因此,借鉴吴智鹏的研究本文将该指标的高点值设为1,低点值设为0.4;自筹收入比率。自筹收入比率=自筹收入/总收入。自筹收入包括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以及其它收入。这一指标体现高校在开源创收方面的能力,这一比率越大,说明高校运营能力越强。该指标值最大不会超过1,一般高校的经费自筹率都在0.5以上,部分高校的经费自筹率在0.7以上,比值的大小与当地政府的教育政策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因此,本文将该指标的高点值设为1,低点值设为0.4。
(3)投资能力指标。
一所高校的资金安全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投资发展的前景;反之,高校的投资能力同样也能衡量其资金安全的程度。高校的投资能力越大,资金的安全度越高;反之,则越小。高校投资所带来的成长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是考核高校财务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的投资能力体现其投资风险的程度,高校的发展能力越大,投资风险越小;反之,则越大。高校的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高校对校办产业投资、基建投资、后勤经营性资产投资上。本文选择如下三个指标反映高校发展能力:校办产业资本增值率。校办产业资本增值率=(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该指标至少应大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否则视为该校办企业经营失败。因此,本文借鉴吴智鹏的研究将高点值设为150%,低点值设为某年银行同期年存款利率。2010年我国年存款基准利率为2.50%,本文设定的低点值设为2.50%;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从债权人的角度来讲,这一比率越高,风险也越大,一般来说,负债与资产的比率应维持在50%,但对于高校来说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因此,借鉴吴智鹏的研究本文将其调整为高点A为35%,低点B为60%;基建投资支付能力。基建投资支付能力=(基建借款+基建应付账款)/基建年末货币资金×100%。本指标是指主管基建投资的部门为保持正常运行和基建项目能顺利完工所拥有的偿债或付款能力。它用基建借款与基建应付款之和与基建年末货币资金的比值来体现,比值越小,证明支付能力越强。因此,本文将低点值定为30%,高点值定为0。二、高校财务风险分析
财务风险分析是在财务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规范》中指出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应当重点关注的风险。风险分析方法主要有:杠杆分析、敏感性分析、投资风险度量模型等,考虑到模糊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化程度较高的评价方法,因此本文将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校财务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模糊层次分析法是指对受多个因素影响且具有模糊性的对象做出全面综合评价的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高校财务风险受多个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且每个指标的判断都具有模糊性。
(一)确定评价对象因素集
本文在采用传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组织考评”、“教职工评议”和“同级考评”三类对高校领导人的考评指标,是因为考虑到我国高校曾出现过由于高校主要负责人的原因造成财务问题的事件,通过组织、教职工、同级三类高校人员对高校主要负责人的了解来评定高校财务风险影响程度,对传统财务指标评价以及三类人员对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评价参考附录一中所示。因此,构建的高校财务风险影响程度模型:高校财务风险总体水平A={B1,B2}={传统财务类变量,新增风险变量};传统财务类变量B1={B11,B12,B13}={偿债能力,运营能力,投资能力};新增风险变量B2={B21,B22,B23}={组织考评,教职工考评,同级考评}。
(二)确定评价集
高校财务风险影响程度评价集:V={V1,V2,……,V5}={财务风险极低,财务风险低,财务风险中,财务风险高,财务风险很高}。
(三)设计调查表,收集专家意见
高校财务风险因素调查表(见表3),由被评估学校的10-20名相关人员通过经验、实际数据等对各指标进行评价打钩。高校财务风险因素调查表如表2所示:由于各风险因素在导致风险发生时影响程度不同,因此根据其影响程度,确定相应的权重。这里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权重,不同的对象权重不同,专家可根据对该高校的财务风险控制水平、会计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水平等综合考虑得出权重。均值列是由各个专家对同一个指标的打分进行平均得出的。调查表格式如表3所示:
(四)单因素评价
先对B1、B2两大类风险进行单因素评价。各个得分是由在此风险程度上打勾的人数占参与此项打勾的人员的比例得出的。传统财务类变量B1评价表如表4所示。根据指标权重专家意见调查表,确定其权重矩阵为A1,得出变量B1的综合评价为B1=A1*R1。同理,根据指标权重专家意见调查表,确定其权重矩阵为A2,得出新增风险变量B2的综合评价为B2=A2*R2。
(五)综合评价
在以上基础上,再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二级综合评价,根据标权重专家意见调查表,确定其权重矩阵为A,总体评价矩阵为:R=B1B2!"得出风险的总体综合评价B=A*R归一化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高校财务风险水平。三、高校财务风险应对
高校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结果结合风险承受能力,确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风险应对策略一般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承担、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四种:
(1)对超出整体风险承受能力或者具体业务层次上的风险,应实行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指考虑到风险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可能导致损失的方案。风险回避是一种最消极的风险处理办法,只有在投资主体属于风险厌恶型,或者投资主体无力降低或转移该风险时使用。
(2)对在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无意采取风险降低措施的,可以实行风险承担。也就是说,如果损失发生,经济主体将以当时可利用的任何资金进行支付以承担风险。
(3)对在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愿意单独采取进一步措施降低风险的,可以实行风险降低。
(4)对在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希望借助他人力量降低风险的,可以采取风险分担。具体包括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措施。风险应对策略与高校的具体事项或业务相联系,不同的事项或者业务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同一事项或者业务在不同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同一事项或者业务在同一时期也可以综合运用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四、高校财务风险效果评价
有效性是内部控制的精髓,是内部控制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是其完整性与合理性的最终归宿。本文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涵入手,分别对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含义
内部控制有效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企业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符合合法性的规定;二是指内部控制设计科学、完整、合理,并能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得到贯彻执行,并能起到控制企业风险的积极作用,从而达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这三个内部控制目标。有效性是内部控制的最关键的地方,如果一个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不是有效的,那么实际上该企业便不存在什么内部控制制度了。内部控制作为一个系统,其设计的合理性、执行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结果的有效性,只有当这两个要素都有效时内部控制才是有效的,三者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设计的合理性×执行的有效性。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是指评价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要素设计是否合理;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评价为实现控制目标所需的内部控制要素是否得到了正确执行。
(二)测试与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
审计人员为了要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首先应当了解内部控制各要素,其次根据内部控制能否防止和发现会计报表有关认定的重大错报来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在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时,审计人员不应孤立地关注特定内部控制,而应当关注内部控制整体能否实现控制目标。在确定评价特定内部控制设计合理性的程序时,审计人员应当考虑以下因素:经营活动及其管理系统的复杂性;特定内部控制的性质;特定内部控制的描述方式。
(三)测试与评价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审计人员为了评价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应当对相关内部控制进行测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在测试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时,审计人员应当关注该项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由谁执行、如何执行以及是否得到一贯执行。在测试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时,审计人员通常实施以下审计程序: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文件和记录;询问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人员;重新执行有关内部控制;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在评价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时,审计人员应当运用专业判断,并考虑以下因素:特定内部控制在实现控制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定内部控制的性质;特定内部控制未得到执行时带来的风险;被审计单位对特定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进行测试的范围和性质。参考文献:
[1]李胜:《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湘潭大学2005硕士学位论文。
[2]林莉:《中国高校贷款问题研究》,厦门大学2006硕士学位论文。
[3]于志刚:《高等学校负债风险控制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05硕士学位论文。
张秋 安顺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