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3篇
第一篇
一、了解企业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具体要求
1.1综合素养方面
电子商务行业的大发展主要集中在近10年期间。特别是近5年,取得了数倍于GDP的发展速度。超高的发展速度一方面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电子商务企业的若干不足,比如一般都处于创业期,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不健全;又或者岗位节奏快、压力大、加班频繁。这些对于目前的90后而言都是需要重点克服的。学校必须教会他们具备完善的职业观、价值观,能够适应高强度、快速率的工作节奏。
1.2专业技能方面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侧重点不同,但抽象来看,主要分成两类:
1.2.1电子商务运营人员:按照岗位不同又可细分成三小类。
(1)推广策划人员:核心工作是提升流量转化率和促销活动的策划。
(2)运营专员:主要进行商品销售分析、市场竞争分析、店铺运营数据分析等,然后进行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店铺经营策略的优化。
(3)数据分析师:通过数据分析,判断网站(或平台)的健康状况,可以评估运营计划执行的效果,并为企业下一步的行动提供决策依据。
1.2.2电子商务技术性人才
主要是美工设计人员。电商卖的就是图片和文字,美工人员要求具备视觉营销的思维,设计能力强,并熟悉网页设计技巧。上述岗位占据了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需求量的70%,专业性较强,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然而岗位群虽易于梳理,但电商应用的新工具和新手段却层出不穷。知识的有效期变得非常短。毫不夸张的说电商行业每6个月就会发生一次巨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电商行业快速更新的知识结构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二、加强高职电子商务学生竞争力的方法
一方面是实践性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是短平快的行业发展,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取得知识性和技能技巧的平衡是关键。
2.1走产教融合之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精神。在专业建设上,应该和企业深度合作。高职院校一般为省属或市属院校,建立的目的都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在实施过程中,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具有产品知识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方案。有条件的还可以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行业和企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鼓励师生承接企业横向课题,解决企业实际需求。
2.2举“以赛促学”的大旗
所谓以赛促学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电子商务大赛和创业创新大赛。鼓励学生提出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将固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应用和迁移。将“以赛促学,以赛代训”教学方法引入到教学中去,促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封闭转向开放。学生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相应的应用和巩固,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尤其是团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在方案设计策划的过程中,倒逼学生去了解企业,去融入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真真正正的参与到以企业为实际背景的项目中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客观上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2.3突出“跨界”特色
首先是培养目标的跨界。“跨界”人才是电子商务行业的最爱。比如一个好的电商运营人才必须既精通互联网,又精通营销推广;一个好的电商视觉设计必须既精通设计美学,又精通视觉营销。在素质培养上,则要统筹考虑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职业道德与契约精神、团队协同合作能力的并行培养。其次是课程设置的跨界。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理论或是实训标准授课方式。对于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宜采用短时间、高强度、紧凑型的教学模式,通过短时间的反复强化训练,加深学生印象(结合艾宾浩斯曲线)。同时可将原先分5个学期开设的6-7门专业课,整合成3-4门课,比如分成电商美工课、电商客服课、数据分析课、网络营销实践课等。并将此类课程分成若干个模块,按照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分学期进行训练,逐步展开。
三、结束语
电子商务属新型产业,人才存量不足,变化又极快。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广大高职院校只有强化特色、夯实专业基础,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才能避免以往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问题,才能真正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竞争力。
作者:汪志晓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是为了满足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集经济管理、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实践型复合专业人才。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往往是侧重于某一点,导致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知识面较窄,不符合市场的要求,难以满足电子商务行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2]。这种不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脱离了电子商务行业的实际需求,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企业的人才需求,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就业,企业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影响了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
2、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没有掌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方向。很多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校根据自身学校的优势,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一些电子商务高职院校就侧重于学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廖卫红生的应用能力,这些学校的问题都在于盲目的开展教学活动,没有结合市场需求,对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各高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还处于摸索阶段,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都不完善,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不可能完全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不能很好地把握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趋势。
3、缺乏应用实践教学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专业所需的项目实施、网络营销、商务策划、计算机科学技术等都需要学生具有熟练的应用实践能力[3],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只是停留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教学,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另外还有一些学校有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但是实验室的专业设施落后,学生多是在电子商务的模拟软件上进行操作练习,但是,这种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和实际的电子商务环境相差甚远,对于学生的专业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实质意义的帮助,缺乏系统的应用实践教学,阻碍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良好的发展。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想要培养电子商务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积极推行电子商务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和企业建立深层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形势,电子商务企业的人才需求要求,对电子商务行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电子商务行业中,一些重要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技术方案,使学生的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需求对接的越来越准确,顺利地就业,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电子商务专业优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和企业深入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在高职学校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后,明确企业所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标准,学校根据这样的人才标准和企业共同制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使学校的电子商务教学目标和企业的需求高度一致,保证学生就业标准,促进高质量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企业根据自己的人才需求对高职院校下了“人才订单”,学校根据“订单”的标准和要求来制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企业所需求的人才,最后把学生直接输送到“订单”企业,完美地完成就业接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省去了学生选专业到就业之间的很多环节,高效地促成就业。
2、“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教学安排分为两个主要的阶段: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学生主要在学校接受电子商务专业基础教育,学校主要安排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学习,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第三学年,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岗位实习,通过在岗的职业技能实践,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实践应用能力,综合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互补,进行教与学,学与做相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实践型电子商务职业技术人才的教学目标[4]。这种“2+1”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分段培养,两年在学校接受电子商务基础教育,一年在企业进行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培训。校内教育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实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学生在企业的一年在岗实习,主要结合企业生产工作,通过实践提高职业技能,根据在岗的实际工作内容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在企业和老师的共同帮助和指导下,最终完成毕业设计。“2+1”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院校通常采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应用实践型电子商务职业技术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人才模式
通常高职院校缺乏资金和技术,很难独立建设高标准的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对于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目标的保障。通过企业投资来建立拥有先进科技,设备齐全,功能完备,并且和企业准确对接的校企合作电子商务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能为学校解决资金问题,提高电子商务实训基地的规模和质量,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实践应用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顺利促进就业。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可以采用学校提供电子商务实训场地和教师资源,企业投资先进的设备和提供电子商务专业指导人员的方式,通过这个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职业素质,满足企业所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标准,解决企业招募电子商务职业技术人才困难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的实践表明,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关系,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高职院校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企业也招募到所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获得经济回报,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良性循环,使企业更加积极性地向电子商务实训基地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学校也以培养企业所需求的优秀人才作为对于企业的回报。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各高校要积极创新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推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作者:廖卫红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研究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电子商务专业在以往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呈现出其专业定位不清晰,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缺乏统一的要求,专业设置欠平衡,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操作效果不甚理想,人才培养模式中,人为地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割裂,不能进行有效融合,完全按照理工科思维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不具有复合型人才的特点,致使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电子商务时代要求电子商务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从事电子商务专业工作的相关技能和相关岗位的核心技能,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电子商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备开拓进取及创新的精神。如今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是如何培养出适合国情及社会发展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实际出发,探讨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需以适应社会及市场需要变化作为目标,突出高等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特色,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体现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深化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改革,将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效融合,提升毕业生的直接上岗工作能力。
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准确定位教学培养目标
作为一个较为新兴且涉及面宽广的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在探索初期容易给学生以定位模糊之感,如此不利于本专业的学科建设,也难以培养出目标明确,具有电子商务专业特色的人才。因而高职院校应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有一个准确清晰的定位,将学生培养为一群能面向数以百万计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类岗位的复合型高技能运用人才,他们必须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及职业道德,不但了解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还掌握较为先进的营销管理理论,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熟知现代商务运作的流程,具有鲜明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及突出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此外,还可在强调培养学生商务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基础上,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细分为网络营销、网站建设、物流管理等方向,使电子商务这个涉及面宽广的大专业有更为明确的教学培养方向及目标,提升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2.加强电子商务能力型课程体系的建设
电子商务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时,应以就业为导向,充分掌握并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强能力型课程体系建设,着重培养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全方位培养形而上的关键能力,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进行电子商务专业科目课程改革,以国家技能鉴定培训、考核内容为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必要时可进行课程整合,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调整课程。专业课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的开发设计,按照项目、任务、案例、设备、现象、产品等内容的平行或递进关系对专业核心能力进行层级分解,形成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课程体系。学生在初学阶段进行公共基础课、经济管理基础课程以及商务交流课程等专业性模块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是培养其人文素养、基础能力及经济管理能力、商务贸易交流能力、沟通能力等电子商务专业必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这些课程应作为必修课供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此外,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但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因素,还需兼顾学生的长远利益规划,拓宽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层面,尽可能多开设有用的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特长爱好,选修相关的强化课程,为培养自身的专业特长及个人核心竞争能力,乃至形成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
3.构建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打造一群具备计算机信息技术,熟知经济活动规律且掌握商务运作流程、有较强的综合电子商务能力及商务操作能力,工作效率高、协调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复合人才。因此需构建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职业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并与时俱进,随时关注市场变化及需求,及时予以调整,强化学科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电子商务实践体系的建构可分为课内实践课程和课外实践课程,课内实践课程需要教师针对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相关的实践操作环节,学生不断进行练习直至熟练地掌握并加以运用,主要在课堂上、或是校内实验室进行,例如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感知型实践,模拟电子商务运营活动的模拟性实践,而课外实践课程则需要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用人单位等校外场所进行实际操作、现场观摩并掌握应用专业性较强的技能,诸如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课内实践课程和课外实践课程的综合运用是将实践教学的全部内容贯穿于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使之融合在实训、实验、实习等环节中,使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能相互融合,两者相辅相成,为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及相关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模式有深刻地认识,加强学生对电子商务岗位工作过程中相关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其的实践能力及职业素质,为学生将来毕业、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张成姣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