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科学发展论文 > 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浅谈

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浅谈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5-30 05:42:00人气:538

摘要:科技创新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几代中国人的不断探索,科技创新思想日渐成熟。科技创新又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高屋建瓴的对科技创新进行了战略布局,确立了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科学发展;科技创新;中国梦

发展是人类社会最现实、最根本的基础,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神州飞天,都离不开发展。但是,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当代中国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科技创新。

一、建国以来党的科技创新思想的发展历程

科学技术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阶梯,而创新又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不竭动力。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不断发展,培养出了大批科技人才,推陈出新了一系列的科技制度。

(一)科技创新思想的初步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夏大地,百废待兴,要想使国家真正的崛起,必须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首先,科学技术是保卫新生政权的重要因素。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组建联合国军与中国在朝鲜半岛兵戎相见,第七舰队陈兵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苏联与华为敌,酿成中苏对峙,引发珍宝岛冲突。另外,由于印度方面的咄咄逼人,最终诱发了1962年的中印之战。认识到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巩固的国防,没有巩固的国防就无法捍卫新生的政权。1958年6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我还是希望搞一点海军,空军搞得强一点。还有那个原子弹,听说就这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其次,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建国初的十余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中国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出了“两弹一星”,搞出了现代化的国防和工业。这种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后辈迎难而上、奋往直前的源泉。

(二)科技创新思想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面对蓬勃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敏锐的洞察到科技创新的力量。1988年9月,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邓小平绝不缺乏学习外来文明的魄力和智慧。1992年1、2月间,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邓小平已经意识到,要想掌握新科技,必须学习,善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20世纪90年代中期,面对苏东剧变的国际形势,中国怎样屹立潮头,保持“万绿丛中一点红”呢?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的强盛不衰,是最好的回答。基于此,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被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科技创新思想的日渐成熟

进入21世纪之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人类掀起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高潮。而发达国家在新兴科技,尤其是核心科技方面对中国输出限制的壁垒日渐增多。因此,中国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在科技创新领域有一席之地,有更多的话语权,必须依靠自主创新。2006年1月,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自主创新是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更是新时期所面临挑战的灵活应对。综上,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承,前后相继,他们为今天的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中国的科技创新日益走向世界的前沿,科技创新思想也日渐成熟。

二、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做出了非常伟大的贡献,儒家文明曾经是东方文明的灯塔,“四大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史学、文学、艺术令西方世界顶礼膜拜,茶叶、丝绸、瓷器是东方文化的标签。但是,明清之际的闭关锁国,导致了百年沉沦。建国之后,中国人民历经了六十多年栉风沐雨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四十年,让世人终于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他所阐释的“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这为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马克思认为,发展不是直线式上升,而是螺旋式前进,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当代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不宜妄自菲薄,但也要正视现实,通过科技创新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去实现中国梦。

(一)科技落后导致单位资源能耗较高

中国面对最浩瀚的大洋,背靠最广博的大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都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绝大部分人均资源居于世界平均线以下。由于发展观念和科学技术的落后,我国单位GDP的能耗过大,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使得本就捉襟见肘的人均资源,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经济体体量的加大,更加难以为继。近些年来,尤其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这种局面有所改观,但仍然任重道远。

(二)科技落后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伴随能源高消耗而行的是环境问题突出。化石能源的燃放,致使空气污染,雾霾盛行,呼吸道类疾病激增。粗放式的经营使大量污染物从工厂企业排出,地下水、地表水受到波及,山海河湖难逃噩运,癌症村日渐增多。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到了27%,出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的湖泊达到了75%,2/3的城市供水不足,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种种问题,都要求用科技创新去转换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三)科技落后导致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在知识、人才、科技间进行较量。中国虽然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行列,但仍不容乐观,尤其是与美、英、德、法、日、韩等传统科技强国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2017年6月15日,《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位列世界最具创新能力的经济体第22位,比2016年上升了3位。这说明中国在知识密集型就业、高校与产业研究协作、专利申请量、科技文章、科技出版物等方面“含金量”有了明显进步,但通过数据排名不难看出要走的路还很远。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圆梦中国的必经之路,是解决当前发展中问题的必然要求。

三、新时代不断推进科技创新

五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奋进、开拓进取,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放在了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

(一)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

在新时代,中国重大的战略创新震动了世界,诸如“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提出、雄安新区的千年大计、新时期军改的启动等,尤其是科技创新更是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的科技论文、申请专利、商标注册等在数量上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从抽象的陆相成油理论到具体的北斗导航,从航空母舰到基因工程,从“神州”飞天到“蛟龙”入海……,中国的科技创新已经基本上达到了邓小平同志所设想的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目标,但是这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明显不符,因此,未来的科技创新还需要党中央谋篇布局。2016年5月,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高屋建瓴的从夯实科技基础,强化战略导向,加强科技供给,深化改革创新,弘扬创新精神五个方面对今后的科技创新进行了战略布局,从宏观上给未来的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同时勾画出了未来三十年中国科技创新的时间表,使广大科技人才有了具体的奋斗目标。从1956年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到2016年吹响了“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日渐梦圆。

(二)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

申海涛个角度来看,大量的劳动力会被更加智能的机器所取代,工人失业,贫富分化更趋严重。基因重组在挽救生命的同时,也会异化为人类的敌人。由此可见,人类对于科学技术的使用,一定要趋利避害,让它成为人类的工具。2014年,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指出,“我们将承担负责任大国的使命,通过建设一个和平发展、蓬勃发展的中国,造福中国人民,造福世界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主旨演讲向世人宣布了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这就是科学技术要服务于人类,不能因为一己之私、一国之私让科技创新走上歧途,这既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个人担当,又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总之,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诸如产业升级、模式转变、治理污染等方方面面都与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息息相关。1949年以来,中国历经五代领导人不断探索,形成了一套适于中国、利于世界的科技创新思想,尤其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把握时代脉搏,遵循发展规律,创造性的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给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保障,为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通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通鉴1927~1996[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人民出版社,2001.

[5]尤琳.国防科技专用性人力资本激励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6]中共中央宣传部.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15.

[7]冯之浚.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J].中国软科学,2008(08).

[8]许海云,张娴,张志强,隗玲,侯雪婷.从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看中国创新崛起态势[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7(09).

[9]王义桅.创新中国的三重使命[J].红旗文摘,2016(06).

[10].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4-06-04.

作者: 申海涛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