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推动通识教育
一、通识教育“立德树人”的旨归:人的全面发展
(1)通识教育集中体现大学精神。
“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乃大学精神的本质。大学的学习为学生拓宽了学习领域,引导其将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获得专业学习之外的广博、开放的学习空间,以及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史、哲等多元的学习渠道,进而培养出具有人文思维、远大思想、能妥善运用知识并且有追求幸福人生能力的“通才”,提升其人文精神与专业素养。通识教育精神内核在于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完善的理性,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因此,通识教育与以人为本的强调人格至上的大学精神完全契合。
(2)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识教育要求广博的知识基础,不仅极大的作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于未来选择继续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也将更好的激发其创造灵感,培养创造性思维。而对于那些选择大学毕业后直接工作的人来说,通识教育使他们的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充分的发挥。相比其他没有接受过通识教育的人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和迎接新挑战的能力。
(3)通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僵死的、静止的,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的人。”除了职业训练的功能外,通识教育的主旨在于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纯化情趣,以及运用我们当代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项事务的本质,其目的在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毋庸置疑。
二、目前中国通识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今天的中国,当通识教育肩负着维护教育的本质和大学精神走进国门之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种种的挑战。
1.教育大众化的挑战
时代的发展带给人们的是与日俱增的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充满了期待,规范统一的考试也就成为公平地竞争优质教育资源的唯一方式。因此,当今中国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在升学这一指挥棒下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教育的本质却在无形当中被扭曲和遗忘了。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严重束缚了当代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扼杀了青少年创造性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天性,削减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严重的甚至还会影响其身心健康。
2.教育模式转变的挑战
新中国成了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为了满足快速工业化的需要,我国各项事业均学习苏联经验,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从此开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教育的模式。这种专业教育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出了数以百万计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随着时代迅猛的发展,这种专业为主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当今中国,面临复杂的经济社会结构,社会的进步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而非单一的知识或技能。即便是国家和社会亟需的专业性人才,也是建立在具有良好综合基础之上的专门人才。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甚至综合素质终身都在不断的变化,不可能通过大学的本科四年的学习而一劳永逸。
3.全球化文化冲突的挑战
作为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参与全球化是当今中国的必然选择。然而全球化却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融通、太平盛世,其背后潜藏着冲突与挑战更是不容忽视。西方文化仰仗着强大的经济实力,目前还保持着强势地位,占据着传播优势,这恐怕是在较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现状。因此,中国的大学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长远的预见性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大学教育既要以开放的胸襟面向世界,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同时大学教育也对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充分融入中国的大学教育,我们呼唤传统,呼唤经典。
三、科学发展观推动通识教育发展
1.破除观念上的障碍
近代中国创办大学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实际应用,强国富民、教育救国、按专业立校。解放后,长期固化的教育体制致使我们的高等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都被深深地打上专业教育的烙印。相对而言,西方的大学办学悠久,往往起步于贵族教育,后来为了适应日星月异的科技发展和学术分科的相关要求,专业教育才逐步开始。不可否认,大学教育离不开专业教育,否则难以培养出社会各领域的急需人才,但专业教育却不是大学教育的一切,专业教育需要与通识教育互相融合,因此,有必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下转变观念,破除由来已久的观念上的障碍。
2.深度挖掘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
(1)推行“核心课程”计划。大学教育者在推进通识教育时应当深入思考的问
题之一就是大学课程如何设置才能突出核心,既能借鉴西方的先进文明,又能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根基。明确的课程目标体系是开展通识教育的关键,国外通识教育的一贯做法是,大学期间学生通过阅读、听课、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中国高校通识教育中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2)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通识教育应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托学校(社团)、班级、宿舍开展异彩纷呈的人文、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兴趣,激发艺术灵感,使其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各类读经典、艺术节等活动中来,从中体会到通识教育带来的愉悦。让他们自编自办艺术节、书画展、文艺汇演等。实现通识教育规范化、全员化、经常化。完善分层次实施、分类型指导、分年级管理的通识课程体系,低年级侧重“通识核心课”课堂教学,高年级侧重文艺实践活动,探索通识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文化传播互动互补的有效方法。
3.转变教育理念
高校教师务必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简单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在通识教育过程中要引经据典,引导学生广泛深入的阅读经典原文,从名著中发掘知识的魅力,学会思考和审视历史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认知、思考与思辨。
作者:乔谦 杨洋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