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内容摘要:作为经济运行的反映模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各有不同特征却又相互关联。资本化定价系统是虚拟经济基础,成本价格系统是实体经济基础,两者的运行特征独特,且彼此互相作用。深入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内涵和规律,可发现作为虚拟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才更有利于整体宏观经济发展。而不同的虚拟经济发展模式,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同的作用表现。基于总量与结构视角下,本文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与建议,有助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总量结构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内涵及其规律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分别作为两个子系统,通过两个子系统的有效运转,其内部要素的数量和结构均衡搭配,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最大化经济利益状态,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从本质上来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并非静态、局部的发展观察,而是要进行深度、动态考量的过程。两者之协调关系,并不单纯取决于总量关系,还要考察其内部结构的关联程度与耦合性。因为即使两者的总量比例相当,但内部要素发展不均衡,也会造成两个子系统的不协调发展。从理论性而言,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考察,要细致入微,从供求两个方面入手。供给方面,实体经济的产出并不具备充分弹性,更多的取决于定量的劳动力、资金与其他生产要素;需求角度,实体经济具有连续性与稳定性,存在边际效益的递减效果。整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可以借助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两个方面表现,即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物价水平的稳定性。一旦存在经济指标的大幅度波动或居民收入减少的情况,则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体现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协调。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
第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所依托的基础。从本质上而言,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为特征的价值体系。虚拟经济自身无法创造实际的利润价值,其存在的意义主要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良好发展,分散其风险,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需求。追溯虚拟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虚拟资产诞生于实体经济的需求,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例如股份公司与股票的出现、债券与金融衍生品等工具。在虚拟资产规模扩张的形势下,效规避了实体经济的潜在风险。客观而言,虚拟经济并不创造价值,但通过虚拟资产价格波动,将会影响到实体经济发展,在虚拟经济中的资本化财产重新分配,也将由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来决定。第二,适度的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实体经济进步。基于适度基础上,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存在着资源配置调节作用。虚拟资产在资本化定价基础上,与实体资产的增长模式不同,其价格更多依托于市场预期,不存在边际收益的递减规律约束与投资成本限制。简而言之,市场需求旺盛则会无限积累虚拟资产,直至出现资产泡沫及其破裂。在此理论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适度规模比例,保持两者的协调性,并不因为某一方的剧烈波动,导致另一方发展功能失效。根据研究发现,基于适度发展原则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虚拟经济会向实体经济提供其发展所需的融通资金。以经济发达国家为例,其实体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大都离不开债券、股票及其他虚拟资产的融资支持,尤其在新兴科技、新能源与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融资需求越大,风险越高,单一化的实体经济主体难以承担市场风险与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在虚拟资产的风险分散下,为新产业发展提供了规模性的融资支持。与此同时,在良好的虚拟经济体系表现下,可以有效准确地呈现市场信息,助力实体经济的产业优化与升级;另一方面是分散市场风险,简单来说,就是采用多样化的虚拟资产,为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的规避风险途径与工具。举例说明,在股票与债券发行的背景下,企业与公司的风险便得到了分散与转嫁,众多股东与单个投资者的风险不再集中且相对可控。诸如此类的金融衍生工具,让传统金融资产的风险也得到了更优质化的分配与重新组合,再次保障了其规避风险的作用和价值。第三,虚拟经济独立运行规律日益明显。互联网时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虚拟资产的膨胀性扩及全球范围,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与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在资本定价基础上,虚拟资产的自我增值和积累运行规律越加独特,其自我机制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加强。第四,虚拟经济的不同发展模式,会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受金融体系、社会文化与政治制度等多方面影响,在不同国家的虚拟经济差异性特征表现下,则会形成不同虚拟经济发展模式,例如英美以虚拟经济为主导的“需求追随”特征模式;日德以“供给领先”为特征的虚拟经济发展模式;再比如发展中国家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等发展模式。不同的虚拟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其风险分散、信息产生于传导等特征不同,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作用效果也会存在差异性的表现。
二、总量视角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与实体经济成本加成定价的方式不同,虚拟经济的价格决定机制主要由虚拟资产的未来资本化收入流决定,即虚拟经济的价格决定机制,是以心理预期等要素为支撑的价格体系。从本质上而言,虚拟资产与实体资产的根本差别就是资本化的表现。在市场交易机制中,虚拟资产的特征表现为价值符号特征与实体资产依托特征。基于国民账户核算体系,包括金融衍生品与股票、基金、其他有价证券等,均可划分为虚拟资产范畴。除了房地产与金融资产之外,虚拟资产构成还包括艺术品与知识产权等。对虚拟经济进行规模测度,需要从流量与存量两个角度入手,前者是某段时期虚拟经济部门交易规模的反映,后者是虚拟经济结存规模的表现。刘林川(2014)研究表明,随着宏观经济波动,虚拟资产总量指标也会呈现明显波动特征,且波动走向受国家宏观政策与制度影响尤为明显。在实体经济总量测度方面,刘林川采用了MPS与SNA转化的方法,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测算发现,基于总量视角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系统间各指标关联度较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重点、协调性发展与关联程度,均在不同经济阶段存在不同特征表现。基于总量视角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还可以从金融业、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进行观察。一方面,当前实体经济的发展所拥有的资金存量,难以满足其产业或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量。所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实体经济产业或企业必须向多元化与高精尖技术化方向发展,并需要有大量资金作为支持。目前国内的实体经济虽然有相互拆借的融资方式,然而依旧难以解决资金不足的情况,不利于实体经济产业的整体持续发展。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通过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方式,将有力推动实体经济快速与稳定的发展。根据原银监会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分别在2015年、2016年为实体经济产业或企业注入7.82万亿元、8.31万亿元资金,为实体经济在供给侧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进程中,银行的资金支持也难以在很短的时间为企业提供实时帮助。与此同时,银行借贷还会给企业造成较重的还本付息压力。在此背景下,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始寻求新的资金支持,即通过上市融资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获取无需偿还本息的发展需求资金、资本。
三、结构视角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基于结构视角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部结构,决定了两者的协调发展情况。作为虚拟资产的重要部分,金融资产与金融市场的结构关系密切,在不同金融发展模式特点下,虚拟经济与金融资产结构关系有所不同。不同金融发展模式的资产构成不同,例如在银行主导型虚拟经济发展模式下,银行作为全能型金融服务机构,其经营范围涵盖广泛,且在部分国家大型银行、国有银行或财团,将直接决定市场经济的走势。基于不确定性资本市场环境下,由于交易效率、信息产生模式与风险传导机制的差异,不同虚拟经济发展模式会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与稳定性影响产生差异。从实体经济增长角度来说,金融部门资源配置功能的表现,将直接决定实体经济发展的稳定性。Merton和Bodie、刘林川等人的研究中,分别从微观、中观与宏观三大角度,分析了金融发展模式的差异性特征,及其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效果。在企业微观治理结构方面,从当下国内企业的发展潮流来看,包括阿里巴巴和华为等知名企业,都在跟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最新发展趋势,采取多元化股权和员工持股的方式,来顺应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多元化的股权体系构建,允许非金融企业参与,吸收新股东,不仅可以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而且还有利于强化经营管理体系。员工持股的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将职工和企业融合在了一起,而且还有助于构建现代化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现代化的治理模式下,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结构将会借助金融市场,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化中观层面而言,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将推动对外贸易市场结构的高层次转化,促进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二者相得益彰。学者Dollar和Balassa通过研究发现,出口贸易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Lee等通过研究表明,进口资本产品可提升国家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通过选取马来西亚的对外贸易发展相关数据,Milner团队在研究中得出结论,即相较于初级产品而言,制成品出口对GDP的影响更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际间产业转移现象越来越明显,且产生了国家性梯度转移。例如英美等市场主导型金融发展模式,其新兴产业的兴起,均源自于实体产业与虚拟产业的协调发展。从资金配置宏观角度而言,长期稳定的融资关系更有利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纵观目前我国中小实体企业发展的阻力,就是资金不足且投融资市场不健全造成的,近年来国家不断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旨在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虚拟经济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弱点。通过观察一些国家的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发现一旦虚拟经济的风险爆发,甚至会导致金融产业产生“塌方式”崩溃。因此,自金融危机后,全球各国纷纷在增加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视度,并不断提高支持度。以我国为例,虽然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受到波及较小,但是依然开始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战略上通过虚拟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四、总量与结构视角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健全监管与预警体制,规范发展。针对现阶段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现状,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强化虚拟经济的核算,完善虚拟经济统计体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完善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的制度与方法,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规律,借助虚拟经济部门数据和资料,为虚拟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持与解决策略;第二,打造动态性、全局性的虚拟经济监管机制。在深化改革阶段,我国要注重政府职能的转换,明确各类金融机构部门的职能,着眼于虚拟经济发展现状,构建整体性的管理体制,依托于现有监管模式,积极打造协调机制;第三,构建虚拟经济部门风险预警系统。为了规避市场风险,面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资本风险与危机,建议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虚拟经济预警指标体系,确保虚拟经济的稳定发展。规范货币资金管理,合理导入实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活动逐利性心理特征下,无论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产业与企业的资本投入其实都蕴含着逐利性特征,其资本的投入会以最大获利区域为目标。在短期内,虚拟经济的这种逐利性投资行为,会为其获得短期的快速发展,增加获利性并吸引更多外部资金加入。但受限于虚拟经济的逐利性特征,其潜在的风险也非常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所以需要采取规范货币资金的管理策略,从实体经济的角度,确保虚拟经济的风险能够得以控制。在金融产业的资金支持下,确保实体经济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采取以下两个策略:一方面,建议央行强化对地方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督与规范,尤其是其对于企业的借贷行为,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约束,确保金融机构所开展的金融业务符合法律要求。在央行的宏观把控与引导下,要规避虚拟经济投资风险,同时也为实体经济发展输入适量的资本;另一方面,建议各个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对于获得贷款的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应予以监督并约束管理,确保借贷的资金能够真正应用于实体经济的企业发展当中。在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背景下,可降低企业进行虚拟经济炒作或使用资金做其他用途,可以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强化虚拟资金供给效率,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发展进程中,我国现阶段的实体经济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中低端企业较多,高端企业较少,金融业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支持实体经济的产业升级与转型,促进实体经济的高端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依然需要政府发挥其宏观调控与引导职责,拓宽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思维,发挥资金供给的真正价值,进而确保实体经济的有效发展。第一,建议逐步放宽技术性民营企业的信贷限制条件,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良好的信贷政策,激发起信贷的信心和积极性,利用资金推动民营企业的技术革新。政府可以通过联合金融机构的方式,开展信贷管理改革,为高新技术产业营造良好的信贷环境,并投入更多的资金到高精尖领域;第二,基于市场资源配置原则下,对低端产能进行资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释放更多的潜在产能。尤其是对于国营企业的管理,要通过资金的合理投入,减少落后产能,提高优质产能,将低能的资金投入转移到高能的产业发展当中。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第三,优化金融产业的市场发展环境,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途径。对部分地区、落后区域,提供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融资对策,促进地方经济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永超,张红伟.金融资产结构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7(9)
2.王守义,陆振豪.以虚拟经济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7(8)
3.文婕.民间资本支持实体经济的空间计量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2017(5)
4.杨留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34)
5.彭劭志.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5(38)MacroVision
作者:叶云 施和平 单位:景德镇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