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决策会计信息认知偏差分析
【摘要】会计信息的认知偏差是进行经济决策时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会计信息误用往往会妨碍人们基于会计信息做出最优经济决策,甚至导致资源错配。本文阐述了会计信息认知偏差的若干实例,对会计信息认知偏差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就会计信息认知偏差问题做出几点提示。
一、引言
人类社会发明会计信息,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增进人际信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分工。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汗牛充栋,不再赘述。然而,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原因是人类认知能力有限,从而需要通过会计记录和核算的方式来帮助人们做出更明智的经济决策。对于后者,学术研究相对较为稀少,但在实践中无人不意识到会计信息在国家、组织和个体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中试图讨论的却是,虽然会计信息在经济决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一定的会计信息误用问题。这种会计信息误用妨碍了人们基于会计信息做出最优的经济决策,甚至误导了资源配置结果。
二、会计信息认知偏差:若干实例
人们对于会计信息的认知偏差有着多种表现。此文无意穷举所有可能的会计信息认知偏差问题。这里仅举若干例子加以说明。
(一)锁定于若干简化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在股票投资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投资者似乎锁定在若干简化的会计信息指标,而忽视了其他会计信息所传递的丰富内涵。例如,投资者主要关注净利润等指标,但对于净利润的构成关注不够,即投资者主要关注净利润的金额,但对其质量的关注不足。这导致投资者不能全面理解被投资公司的价值,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例如,Sloan(1996)发现净利润可以划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部分和应计利润部分,应计利润的持续性不如现金流的持续性高。但由于投资者不能正确理解应计利润和现金流在可持续性方面的差异,导致投资者高估了应计利润占比较高的公司的价值,而低估了现金流占比较高的公司的价值,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Richardson等(2005)进一步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应计项目根据可靠性进行分类,发现可靠性较低的应计项目盈余持续性更低,但是投资者并没有充分识别其中的差异,导致重大的证券错误定价。国内学者赵宇龙和王志台(1999)认为利润中的主营业务利润更能反映企业的实际业绩,而利润的其他组成部分更容易被操纵。为此,他们将主营业务利润定义为企业的“永久盈余”。然而,他们发现在预期盈利相同的情况下,市场对主营业务利润占比较高的股票并没有给予更高估值,说明投资者并不能从会计盈余中识别出“永久盈余”成分。
(二)锁定于位于显要位置的会计信息投资者不仅关注过于狭隘的若干指标,而且主要关注放在显要位置的会计信息,而忽视了处于不太突出位置的信息,使得会计报表列报方式也影响了投资者的判断。例如,Hand(1990)研究了市场对债股互换收益的反应,发现只有当该项收益被纳入净利润时,投资者才会对这类收益信息做出反应。Bartov和Mohanram(2014)发现,当提前清偿债务的损益在利润表线下项目中披露时,投资者对这些损益并不会做出反应,只有在SFAS第145号要求将此类损益移到利润表线上项目之后,市场才对这些损益做出了反应。类似地,中国在2007年采用了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的新会计准则,要求投资收益在利润表中从营业收入线下项目移至线上项目,Luo等(2018)发现,在此之后,企业会利用投资收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同时投资者对这些投资收益信息做出了过度反应,没能有效识别企业对投资收益信息的操纵行为。同样,SFAS第130号要求公司在主要财务报表中报告综合收益,Maines和McDaniel(2000)和Lee(2006)发现企业更可能选择在不被投资者关注的所有者权益表中披露综合收益,而非在单独的综合收益表中披露综合收益,借以误导投资者的决策。
(三)混淆了会计真实与经济真实理论上说,会计信息应该如实反映经济真实,但由于会计处理成本、经济真实的难以核实性等原因,会计系统往往选择简便的方法来记录经济活动。这导致了会计真实与经济真实的不一致性。例如,固定资产折旧,理论上说要根据每个时间段内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情况来确定,但由于确定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情况费时费力,且容易存在测量误差和成为企业操纵会计利润的工具,为此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按照既定的折旧计提政策(例如直线折旧法)来确定每个时间段内的折旧,而不管该项资产的真实损耗情况。这就导致了期末的资产实际折旧和会计折旧并不完全一致。然而,管理者在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错误地将会计真实等同于经济真实,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资产经济价值的减少是由实物使用引发的,而会计账面价值的减少是由时间的流逝引发的。如果管理者未能充分理解这一根本区别,管理者可能会将会计账面价值的降低与资产的实际损耗水平联系起来,赋予资产的会计账面价值不正确的含义,由此导致管理者的决策错误。例如,与使用加速折旧法相比,使用直线折旧法会使得资产的账面价值在每个时间点的期末价值均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使用直线折旧法提高了资产的期末价值,因为资产的期末价值只与其实际损耗情况有关,而与会计如何做账关系不大。然而,学术研究却发现,会计处理方法不同会误导管理者做出错误决策。例如,与使用加速折旧法相比,使用直线折旧法会使得资产的期末账面价值更高,进而导致管理者在出售旧资产时高估这些资产的实际价值,从而要价更高(Jackson等,2010)或推迟资产处置(Jackson等,2008)。Jackson等(2009)发现与使用直线折旧法的企业相比,使用加速折旧法的企业资本投资更多,这是因为采用加速折旧法会使得其资产的期末账面价值更低,从而企业更倾向于尽早替换这些(会计账面上看起来)低净值的资产。Rennekamp等(2015)研究发现当允许资产减值转回时,会使得管理者低估投资的未来损失,从而更可能加大投资规模。Seybert(2010)研究发现,相比于研发支出费用化,当研发支出资本化时,研发项目负责人更有可能过度投资于研发活动。
(四)惯性理解会计信息的经济含义会计信息产生于会计核算程序。因此,当会计核算程序或会计政策发生变化的时候,会计信息的经济含义也将发生相应变化。然而,决策者由于惯性思维影响,当会计核算方法发生改变时,并不能及时更新对于这些会计信息的经济含义理解,依然沿用惯性思维来理解这些会计数据,从而导致决策偏误。例如,Jensen(1966)发现当存货计价方法和折旧方法发生变化的时候,投资者并不能随着存货计价方法和折旧方法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对于企业存货和折旧信息的理解,机械地做出了反应。例如当存货账面价值变化仅仅是源于存货计价方法变化时,投资者却误以为企业存货的实际价值发生了变化,从而错误估计了企业价值。Dopuch和Ronen(1973)考察先入先出和后入先出的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化如何影响决策,以及Arunachalam和Beck(2002)考察直线折旧和加速折旧之间的折旧方法变化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三、会计信息认知偏差的原因
(一)注意力有限性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注意力是有限的(Kahneman,1973)。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有限注意力,导致他们在决策过程中会锁定于若干特定指标或表面信息,而不能充分解读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深层信息,从而做出有偏误的决策。Hirshleifer和Teoh(2003)指出,注意力既需要对环境刺激进行编码(如公司信息披露),也需要在意识思维中对想法进行处理(如对公司信息披露或公司未能披露的信息进行分析),有意识的思维往往需要专注于特定的想法或记忆,而排除其他想法或记忆。如果一个人专注于理解某项财务信息的含义,他可能无法同时仔细研究另一项财务信息。因此,当会计信息使用者为了决策目的而专注于处理某类信息时,可能会忽视了其他有用信息,从而产生认知偏差。此外,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的改变会引起会计信息内涵和形式的变化,例如企业会计计量属性、披露形式、会计方法的改变等,但投资者可能未能充分理解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的最新变化,思维仍固守于传统分析和思考模式,从而导致决策偏差。
(二)心理会计记账偏误Thaler(1985;1999)提出,人们在心理中也会对经济结果进行编码、分类和评价,即“心理会计”。编码反映了个人如何评估某项决策行为的资金流入或支出情况;分类涉及将资金流入和支出分配到特定的心理账户;评估是指对心理账户进行评估的一套标准。人们使用心理账户来管理和跟踪经济支出和资源,用以度量各项经济活动的成本与收益。成本与收益的时间顺序会影响个人的“心理会计”核算程序,在这一核算程序中,人们的决策可能会系统性地偏离理性和价值最大化的结果。当投入成本发生在收益之前,例如在购买长期耐用品时,消费者会为该耐用品建立一个心理账户。随着该耐用品的消耗,将耐用品成本逐期分配到该耐用品的心理账户中,并将消费该长期耐用品获得的心理收益也存入该耐用品的心理账户,并与心理账户中的耐用品成本进行比较和评估。这一认知过程称为“心理折旧”(Heath和Fennema,1996;Thaler,1999)。“心理账面价值”是该耐用品尚未被分配到心理账户的剩余成本部分,这部分成本并没有与耐用品消费相关的心理利益与之匹配。消费者在出售该耐用品时,通常会将出售价格设定大于或至少等于“心理账面价值”,或在处置前多使用、消耗该耐用品以积累充分的心理收益,以免由于心理会计中该耐用品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带来的认知痛苦。然而,心理账户价值未必等同于该耐用品的真实剩余价值,从而导致消费者决策偏差。个体的心理记账行为总体上属于个体的主观心理活动,未必符合经济理性。例如,假设某部电影对甲的效用为150元,电影票价为100元。假设如下两种情况:情况一,甲花了100元购买了该电影票,但在去电影院路上丢失了这张电影票;情况二,甲花了100元购买了该电影票,但在去电影院路上丢了100元钱。按照经济学的沉没成本理论,无论何种情况,甲都应该继续去看电影(情况一里甲需再花100元购买一张电影票),因为丢失钱财(无论是电影票还是钞票)都属于沉没成本,都不该影响其未来决策,而对甲来说继续去看电影,新增效用是150元,而新增成本为100元(情况一)或0(情况二),效益大于成本,因此无论哪种情况,继续去看电影是更优选择。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在情况二下甲会继续去看电影,但在情况一中,甲会选择放弃看电影。原因就在于:情况一里,甲认为总共花了200元看这部电影(甲将继续购买电影票的100元计入电影票成本的心理账户),超过了电影的效用150元,从而放弃看电影;而在情况二中,甲认为总共才花了100元看这部电影(甲并不会将丢失的100元计入电影票成本的心理账户),从而选择继续去看电影。这就是由于心理账户记账模式不符合经济理性,从而导致了错误决策。
(三)认知失调与损失规避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同时持有多种认知或信念,当这些认知或信念存在冲突时,个体会感到不适,从而通过改变行为或通过合理化行为来缓解这种认知失调(Festinger,1957)。例如,在企业内部,当会计信息与管理者的自我认知冲突时,管理者面临认知失调。管理者为了规避这种认知失调,容易做出有偏差的决策。例如,资产的大额减值可能会与管理者的管理自信相冲突,Rennekamp等(2015)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是否允许管理者转回资产减值,以及是否允许管理者否认对资产减值负责,均会影响管理者对减值部门的投资。此外,前景理论指出,个人都是损失规避的(Kahneman和Tversky,1979),当一项决策虽然并不影响公司实际的现金流,但会导致会计账面上出现损失时,管理层为了避免会计账面损失,也会选择不那么经济理性的替代性决策。
(四)会计素养和过于复杂的会计报表由于决策者对于会计知识了解不多,导致对于会计信息过度轻信;或者,由于目前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报表越来越复杂,充斥了种种专业术语,导致决策者无法有效理解会计信息,这些也加剧了会计信息的认知偏差和误用问题。本文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四、会计信息认知偏差:有关文献证据
现有文献已经对会计信息认知偏差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我们基于会计信息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将会计信息认知偏差分为四类,如表1所示。前三类会计信息认知偏差主要是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认知的“功能锁定”现象引起的,第四类会计信息认知偏差主要是由于管理者的“心理会计”核算程序不当引起的。
五、讨论与分析
企业内外部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如果不能正确解读和利用会计信息,会导致严重的决策偏差,并导致经济资源和资本资源的错误配置。会计信息认知偏差的存在提示:(1)会计信息使用者应当关注那些并不是很突出,但却对企业经济状况有实质影响的信息,比如线下项目、细节项目和脚注信息。FASB(2008年,第22段)指出,“对于做出投资、信贷和类似决定的人来说,财务报表中的单个项目、小计或其他部分可能往往比总体更有用”。(2)会计信息使用者应当关注由于会计政策和披露形式变化所引起的会计数据内涵的改变,不应机械理解会计数据的含义。(3)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决策时应当关注会计真实与经济真实之间的差异,避免过度依靠会计数据进行决策,并严格审查会计信息是否有效反映了经济真实。(4)会计信息提供者应当以更加突出的方式和手段展示企业的重要信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理解会计信息,缓解认知偏差,做出更加明智的经济决策。
作者:叶康涛 黄铮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