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
摘要:
针对我国经济出现“脱实向虚”的情况,研究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通过政策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有效结合。在研究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提升实体经济实力和规范虚拟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从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提出发展思路,进而提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实体经济;自主创新;新兴产业
201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我国实体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实体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平稳转型的重要保障。“十三五”时期,发展实体经济的任务仍然艰巨,需要从多方面解决问题和提出发展思路。
一、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关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发达,虚拟经济在经济整体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出现了资源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流动的趋势。为了实现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脱实向虚”的动因,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实体”经济有待夯实
实体经济通常认为是农业、工业等实际生产物质和服务的部门,实体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结构的主体。2014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2.6%。“脱实向虚”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实体经济自身发展质量不高。“脱实向虚”体现了资本短期逐利,而实体经济盈利能力长期以来没有显著提高。以温州地区为例,长期以来以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为主,随着劳动力成本加大和人民币升值,造成成本上升压缩利润空间,投资于实体经济的资本转向股市、楼市。中国虽然超越日本、美国成为主要制造业大国,但是利润空间在2%~3%左右。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独占58.5%的利润,而中国大陆劳工只拿到1.8%。因此,避免“脱实向虚”首先要提升实体经济实力。
2“.虚拟”经济有待规范
虚拟经济通常认为是与金融有关的部门,金融部门相对于国民经济总体仍然滞后。2014年,中国金融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7.37%。金融部门发展直接影响企业融资效率,实体部门一些投资转向股市,从理论上是有利于资源从低效实体部门转向高效实体部门的。上市公司大多数属于实体部门,股市只是起到中介作用。我国“脱实向虚”产生的不利影响,不是金融部门发展过快而是发展相对缓慢和不规范的结果。金融部门发展的不规范导致了恶意投机机会增多,无论正规金融还是民间金融都存在这一问题。以股市为例,我国股市平均市盈率在30倍左右,美国股市市盈率平均值为14.5倍。这些都是金融体系有待深化的表象,而不是过热的表象。
3.相关政策有待完善
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在导向和具体措施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局部也有待进一步科学化。以“家电下乡”政策为例,其对启动农村消费和拉动制造业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显现出延缓制造业产品升级的不利影响,农村市场过快的发展使企业忙于制造而忽视创新。由于房地产行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已经较为显著,进行调控时要防止经济泡沫过度。新建商业楼宇出现面积过快增长,已经导致空置率上升和租金水平下降。因此,政府的政策要有充分的市场评估,重在提高房地产行业的质量而不是数量的扩张,使房地产行业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相适应。
二、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
“脱实向虚”从表象上看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者对立起来,但根源是两者都有待进一步发展,发展实体经济的根本还是提升“实体经济”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资本自然会转向实体经济。为了实现这一良性的局面,需要从多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1.先进制造业
长期以来,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制造业发展对自主创新起到带动作用,自主创新对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有重要支撑。汽车、铁路、船舶等交通运输设备、计算机、通信设备等制造业已经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的关键。为了促进向实体经济的回归,先进制造业的崛起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在创新环境、资源投入方面加以支持。苹果公司的迅速发展源于不断创新,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后资金出现了过剩的状况,同样在创业期也面临过很严峻的考验。对于国内产业而言,长期依赖于劳动力低成本从另一角度来看不利于产业升级,当前资本的流出有利于加速产业升级。
2.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获得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十二五”重点发展的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美国硅谷是著名的新兴产业集聚区,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计算机服务业等产业在这一地区集聚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集群竞争力。国家和地方已经充分认识到新兴产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作用,已经和将要相关支持政策来促进这一产业发展,包括带动向创新型企业投资的投融资政策、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鼓励创新税收支持政策等。
3.高技术服务业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以高技术的延伸服务和支持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是与金融业等产业并列的四个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样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与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从数据来看,其相对其他行业而言产业规模较小。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长期以来多以中小企业存在,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模式创新需要新的思路和模式。目前,工业从研发、生产到营销的各个环节都出现了需求和技术变化,需要有利于新技术、新业务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外部条件。为了适应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新需求,需要高技术服务业进一步专业化发展。例如,以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天河一号”为核心,带动惠普等企业开展云计算服务,“大数据”产业等高技术服务业具有良好的前景。
4.楼宇经济的发展
普遍认为实体经济无法获得有效金融支持,原因在于资金流向了楼市。房地产业的过热不能归咎于楼宇本身,而是相关产业发展滞后造成的。楼宇经济正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载体,可以进而带动周围商业圈的发展和功能区的发展。提升楼宇经济发展的层次,重点是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声誉和提高管理水平。鼓励引入专业化营销模式塑造重点楼宇的商业品牌,在城区宣传中突出重点楼宇的地标地位。国际知名楼宇无形价值得到提升,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以香港“幻彩咏香江”新年活动为例,这虽然是一项旅游项目,但游客参观和电视报道产生了良好的广告效应,大大提升了这些楼宇的商业价值。从世界著名的商业楼宇来看,商务办公只是其中的重要用途之一。汇集餐饮、购物、休闲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与商务办公的功能相辅相成。目前最高的迪拜大楼,也被设计成为周边建有多个酒店、广场的多用途中心。商务楼宇周边配套建设餐饮、休闲等设施非常必要,能与整个商圈、功能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发展实体经济的支持政策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发展基础、发展阶段等方面有显著不同,现阶段仍然需要发掘实体经济的巨大潜力。因此,需要进一步稳固实体经济的支柱地位,在政策上给予优先、大力支持。
1.进一步推动垄断行业改革
当前,我国企业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与“实体”和“虚拟”的区分不同,而是垄断企业和一般企业,电信、金融、石油等企业通过市场垄断地位获得垄断利润,一般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以铁路建设为例,2015年铁路投资8000亿元。作为重要基础设施,铁路对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高铁的发展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同时,国内市场垄断也限制了市场竞争,“一路一带”建设的国际竞争对国内企业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进一步推动垄断部门改革,让高效率企业有机会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2.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脱实向虚”只是资本流动的一个方向,“脱虚向实”的流动也是存在的,比如由房地产调控之后流向采矿行业。这种流动都明显是逐利的,其中有部分是投机。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减少恶意炒作产生的过高利润空间,保持市场交易的平稳、有序。欧美的国际炒家是投机交易的主要操纵者,在发展中市场投机活动日趋增多,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市场制度不完善,交易程序存在漏洞,预警和惩罚措施落后。因此,需要从技术和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市场。
3.进一步完善金融政策
为了抑制房地产过热,国家采取了一定的紧缩货币政策。总量调控减少资金进入楼市的数量。商业银行在可贷资金减少的情况下,必然会首先减少利润空间较低的项目投资,使实体经济中一些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相反,支持实体经济也不能简单放松货币供给就能解决,资金更优先进入高回报的部门。因此,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需要优化,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促进小微金融的发展。
4.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
“税收返还”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政策工具,用于招商引资、设施配套、租金补贴、服务平台建设等。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减税和补贴成为政府主要支持政策工具。因此,政策目标需要进一步优化,积极培育良好的税收增长点。例如发掘潜力良好的新兴产业、科技服务业、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的主要支撑。目前,企业税收情况是各地区招商引资的主要指标,但过分看重税收指标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例如: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税收的行业集中在金融、房地产等高回报行业。导致产业特色不鲜明,导致企业所属的行业门类差异较大。由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导致产业集聚效应降低,区域产业优势无法形成。
5.进一步鼓励国内消费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主要依赖出口,我国进出口外贸依存度长期保持在50%左右。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国外贸易保护,这些产品的利润空间进一步降低,鼓励出口政策受惠的是国外消费者。以出口退税为例,企业税收成本降低,就有了进一步降低价格的空间,相当于用中国的税收等收入补贴外国消费者。中国民间金融较为活跃,部分资金来源是普通居民的长期积蓄。这些普通群众高储蓄和急于保值、增值,更直接源于收入增长缓慢,进而消费意愿降低。因此,启动国内消费的关键在于增加居民收入,而不是给予企业补贴。最终拉动实体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居民收入水平,需要从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调整,保证在实体经济中从事诚实劳动的普通劳动者能够分享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何玉长.实体经济阻退“唱空”中国的论调[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5).
[2]王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3(6).[3]怀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摆脱及其或然对策[J].改革,2014(2).
[4]鲁保林.中国实体经济的现实困境和发展出路[J].财经科学,2014(3).
[5]张晓朴.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3).
[6]辜胜阻.谨防实体经济“空心化”[J].中国人大,2014(8).
[7]康文峰.略论实体经济“五化”问题的破解路径[J].经济问题,2014(8).
[8]罗贵发.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传导渠道的文献综评[J].上海经济研究,2015(8).
作者:孙龙建 单位:贵州商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