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探讨
摘要:通过分析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的不平衡或者不协调问题,指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令人产生质疑,并总结了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方法,包括坚持三个导向原则、协调搭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发挥新金融的创新作用,并加强监管的力度,只有这样做才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金融;实体经济;有效性
1研究概述
实体经济作为我国现代经济体系最重要的一环,其发展和壮大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基。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也缺少不了金融的支撑,打个比方,金融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更相当于经济服务的中枢神经。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实体经济的产品包含两种产品,第一种产品是物质产品,第二种产品是精神产品,实体经济中的各个流通环节包括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均有所体现,生产产品成本加上生产技术等问题需要纳入到产品定价中来。而虚拟经济则是依据交换或者分配来进行操作,在交换或者分配的过程中产生了增值,并采用了资本化的方式进行定价。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根基,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舞台。因此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避免出现处置不合理导致实体经济产业的衰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壮大,金融业出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金融业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不协调或者不平衡的现象十分严重。从上述分析的情况来说,导致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被忽视。
2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现状研究分析
目前全球经济增长缓慢,我国虽然经济的增长较快但也因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出现放缓的情况。短期内我国的通货膨胀风险不会加大,但是我国的实体经济和金融业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结合,实体经济和金融业需要更紧密的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出现不牢固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管理和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创新不足,经济效益较差,很多国有企业的利润多年呈现亏损状态,实体经济在国家经济发挥的作用不明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实体经济深受其影响面临着诸多严重的问题,比如企业的产品成本居高不下,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产能过剩,企业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居高不下,甚至出现连年增加的现象,企业因这些问题的出现为其经营发展带来了很多挑战,国内大的企业集团利润出现大幅下滑中小企业因为只有资产额度相对较低,抗击风险能力较差,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提升,企业的订单锐减,很多中小企业在经济危机下不堪一击,纷纷出现倒闭的情况。实体经济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产值不断下降,同时金融业的获利能力远高于实体经济的获利能力,两者相互脱钩,造成实体经济复苏越来越慢。第二方面,国内的产业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资金、人力、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实体经济受到企业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影响,造成企业的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多个方面的要素出现流失的现象,实体经济的人才流失和资金链的断裂是此次空心化现象出现的根本问题。出现这种情况表现在如下:一方面,企业的产品价格受到企业人力成本和资源成本两方面影响,人力成本不断提升,资源成本随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在不断提升,企业的压力不断加大,同时很多企业的人力在职业选择上有了更多的需求,使得企业为了留住人才加大了人员成本的投入,而企业产品的销售订单不断出现断裂,实体经济投资回收率不断降低。另外一方面,很多的企业由于自身的创新能力严重匮乏,当市场上出现新产品时,大部分企业会一拥而上来模仿新出的产品。模仿出来的产品只能是外观上相似,产品的品质由于自身的创新和技术条件限制在市场上的销量锐减,这种方式企业无法从根本上站得住脚。第三方面,金融危机造成信贷政策的紧缩,出现的后果是金融企业信贷资金不断减少,企业无法获取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这种情况会导致信贷的资本不断上升,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在高额利息的情况下维持着企业的运转。部分企业到期日无法归还企业的贷款出现资金链断裂,而导致破产的情况不断发生。同时由于很多金融企业不断收紧银根,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相当苛刻,中小企业转向民间资本进行借贷,如果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或破产现象,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第四方面,虚拟经济投资回报率高,导致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投入到虚拟经济领域。金融企业将资金投入到股票、债券和地产等相关领域,这些领域的特点是高风险和高回报。越来越多的企业为最求高收益,放弃对实体经济的投入,转向虚拟经济领域。虽然暂时企业会得到高回报,但从长期来看,企业高回报面临着高风险的压力,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企业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甚至会出现破产的情况发生。
3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问题
我国的金融领域早已将实体经济纳入其中,但有关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如何尚未有所体现,说明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存在很多根本性问题。造成这一问题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实体经济本身的创新能力较差,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够,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式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还不够规范和健全,或者相关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通过上述解读,对于实体经济是否被金融业有效支持人们还是持怀疑的态度。以下从两个方面对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加以分析:第一方面,企业的利润空间因生产成本的提高而不断的降低,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将企业的成本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将成本低廉的区域作为首先首要选择的地区,这样企业迁移出的地区出现了结构失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出现。出现这一现象会导致金融业在当地的投资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企业因自身的创新能力较差,为获取利益企业放弃实体经济的投资转而投向利润率更高的虚拟经济领域。第二方面,实体通过虚拟经济可获取的利润率较高。实体经济十分青睐于虚拟经济的高风险、高回报,因而导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不抱太大希望,金融资本逐渐与实体经济分离,通过自我投资的方式实现增值。导致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逐渐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4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4.1坚持三个导向原则
第一,全要素生产率导向。应将金融资本投入到全要素生产率更大的实体企业,加大对创新能力强,创造财富多企业的支持力度。第二,坚持以国家政策为向导,紧紧围绕国家政策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第三,以良好的财务基础为向导。在遵循银行规定的前提下,按照财务基础的实际情况,将资金投入到真正需要的实体企业。
4.2协调搭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发挥新金融的创新作用
第一,政策性金融。市场机制缺陷能够凭借政策性金融得到弥补,在逆周期中,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第二,商业性金融。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目前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现状,将支持客户进行细致分类,创新更加灵活的机制和产品,为支持实体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第三,充分发挥新金融的创新引导作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励新金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规范发展,将银行和新金融有效连接,提高服务水平和整改效率。
4.3加强监管
任何一项政策都离不开监管。由于金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提高监管力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首先,要建立预警机制,对于潜在风险进行尽早识别,一旦发现风险,要在第一时间内解决。建立监管制度,监管方式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5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现状以及是否有效等问题,得出我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前出现协调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方法,包括坚持三个导向原则、协调搭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发挥新金融的创新作用,并加强监管的力度,这样才能实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陆岷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分析[J].西部金融,2013,(12).
[2]潘成夫.我国金融创新的经济影响分析[J].南方金融,2002,(3).
[3]宋汉光.加快金融创新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J].浙江金融,2011,(10)
作者:张露丹 单位: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