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实体经济论文 > 工匠精神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研究

工匠精神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研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9-19 13:29:00人气:328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工匠精神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引发了当前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向度展开,一是工匠精神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既是一种精神动能,又体现出价值导向的功能;二是通过量化研究,指出工匠精神是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因素。虽然当下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形势喜人,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量化研究较少,重复性研究较多。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在精细化、精准度等方面加以重点推进。关键词:工匠精神;实体经济;精神动能;实质影响 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还体现在不断吸收前沿的技术、革新生产方式、优化工艺流程等诸多方面。进入21世纪后,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经济运行环境错综复杂,我国实体经济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表现出发展缓慢、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劳动者“工匠精神”的缺失。本文以工匠精神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初步的梳理与研究,以期获得较有价值的研究线索。一、工匠精神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既是一种精神动力,又具有价值导向功能 经济发展不仅是各项指标的飙升,更需要价值判断的整合。如何使经济发展告别漫无目的的扩张,需要精神动力的激励与价值导向的牵引。当前国内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基于这两个向度展开。 (一)四重因素成为工匠精神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工匠精神”体现出一种有着强大影响力的新时代精神,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生产者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是工匠精神的直接表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实现企业产品质量转型升级的关键,是顺利实现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模式从以“量”取胜切换至以“质”取胜的唯一出路。肖群忠指出,工匠精神是工业制造的灵魂,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品来感受匠人专注程度带来的产品质量提升[1]。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企业或员工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作为一种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它恰恰彰显了未来中国工业的软实力。Kazuo从企业的工作环境、员工是否具有制造精神的角度来考察不同企业的生产绩效,并认为工匠精神一定体现于企业员工日常生活的精神态度中[2]。Suvorov通过分析员工工作时的专注程度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得出生产人员专注度越高,企业产品可以改进程度越小,企业经济效益越好的结论[3]。HermannSimon在其《隐形冠军》一书中也指出,德国保持所在领域出口世界第一的秘密,就在于工匠这群“隐形冠军”。而这群“隐形冠军”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拥有优秀的工艺传承以及令人尊敬的工匠精神。2.创新思维是工匠精神发挥到更高层次的表现形式。与国外相比,中国制造之所以表现出“大而不强”的尴尬境遇,一定程度上就是缺乏“工匠精神”的结果:一方面缺乏对产品的精细化制造和加工,另一方面缺乏对产品的创新设计,因而较难生产出具有国际地位的高品质产品。企业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很难在社会上形成“到处是工匠”的氛围,而“德国制造”的背后,就有一股强大的“工匠”力量作为其支撑。细究起来,工匠精神的创新元素渗透在工匠技艺、制度和文化中,即培育工匠精神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鼓励器物层的创新,还要引导制度和文化层的创新。正是这三重创新,使工匠精神从理论转变为实质层面。工匠精神的缺失,透过现象看本质,它反映出的是工匠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脱节,这种脱节会使得实体经济发展变缓。其实,中国历来就有“工匠精神”传统。齐善鸿从发展的角度指出中国人从不缺乏推动历史前进的“工匠精神”,因为中华文明一直是富于创造性的“工匠精神”的杰作[4]。从“四大发明”到新中国的“两弹一星”,从都江堰工程到当代的“中国高铁”,都向我们说明创新是工匠精神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中央提出“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标志着“中国制造”的时代即将结束,而接替它的则是“中国精造”“中国创造”,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工匠精神才能为实体经济创造强烈的发展机会。3.员工职业素养是工匠精神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体现。要想工匠精神更好地运用到实体经济中,就要从员工角度出发,提高员工基本技能与素质,选择具有高职业素质的员工。姜汉荣从职业教育角度提出,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时代担当,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才能将工匠精神转变为职业行为的专业化[5],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员工的职业价值是以“工匠精神”为基础的,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和尽善尽美的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共同的价值追求。张娟娟指出,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源于教育,又跳出了教育的追求[6]。“工匠精神”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培养,更应内化于员工自身的价值追求。朱亮认为,工匠精神是员工遵循的一种“质量至上、用户至上、声誉至上”的职业理念,是人文精神的本质体现[7]。因而只有摆脱传统教育对知识的过度强化,加强员工的职业知识技能培训,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使“工匠精神”发挥最大效益,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4.品牌意识是企业工匠精神的实现方式。企业品牌建设是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中国制造”要彻底转变低端形象,潜心打造自主品牌才是唯一出路。当前,我国正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要打造在国内外都“拿得出、叫得响、走得远”的名牌。因此,企业加强自身品牌建设,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追求精益求精、不断推陈出新的工匠精神正是一个企业进行品牌建设,提高发展水平的刚需。郭线庐等指出,拥有众多世界知名奢侈品牌的意大利,一直被誉为“工匠精神造就的精致民族”,这些品牌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高品质商品的代表。以奢侈品制造商诺悠翩雅(LoroPiana)为例,其质检工人只要把成品面料放在光源检查板上一寸寸地移动,就能在连专业面料采购人员都看不出瑕疵的地方迅速发现隐藏的疵点,并瞬间修补完毕[8]。从中不难发现,意大利许多产品的突出特点就是手工匠人多,虽然因此而产量低,但却因注重质量和品牌意识,使其成为了精致的代名词。由此可见,品牌对企业而言是一种获利工具,对消费者而言则是一种体验以及一个可以信赖的承诺。中国企业要主动弘扬工匠精神,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打造世界一流品牌,提升企业实力。品牌打造从根本上讲是企业对未来的长期投资,因此,企业要强化员工的品牌意识,加强员工的品牌知识培训,还应积极塑造企业品牌文化,使品牌成为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集中表达,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二)工匠精神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作用 工匠精神代表的优秀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品质,在今天的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尽管随着现代机器化大生产的到来,小作坊式的传统手工匠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工匠精神”依然贯穿于各种现代化的企业中,甚至成为实体经济的发展灵魂。李强等认为,现代社会呼吁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发扬工匠精神对于振兴实体经济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为有助于提升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企业的品牌建设、培育我国更多的“百年老店”企业和增强我国企业的产品竞争力等方面[9]。此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这与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互联网+”环境下,工匠精神与实体经济相融合,能够在实体经济中产生引导向上的作用,从而使企业不断发展。同时,工匠精神必须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企业的生产建设得以发展。精神力量只有与实践进行充分结合,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工匠精神在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价值引导作用,促使企业生产建设得到有方向性的强化。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仍然存在,导致产品质量与国外标准仍有差距,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认可度不高。因此,企业培育工匠精神,是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提高中国制造的认可度与信誉度,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中国优秀的价值观,才能在文化软实力的博弈中取得相应的主动权。二、工匠精神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因素 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为一种精神动力,更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因素。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量化研究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工匠精神对实体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一)定量研究反映出工匠精神对实体经济具有决定性作用 有学者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对工匠精神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蔡秀玲等通过量化精益求精程度、专注程度和创新力三个维度,分析了超过两百年企业数量、每百万人口专利授权数、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三个数据,探究工匠精神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得出,德国、日本在三个层次竞争中均位列前茅,因此,中国的制造业如需向德、日等国学习,中国不仅需要培养大量的科学技术专家,更需要塑造大批富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10]。程虹等利用CEES调查问卷中相对应的指标,采用OLS回归的方法,从产品质量角度出发,将工匠精神的变量确定为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得出工匠精神的两个内涵,即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均与企业产品质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专业精神对于产品质量的提升更为显著的结论[11]。Hasenkamp将员工的创新能力看作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并探究了员工的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的投入产出比的影响,得出了员工的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效益有促进作用的结论[12]。 (二)工匠精神发育不足成为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瓶颈 据《中国日报》报道,2015年中国消费者在境外的奢侈品消费总计1168亿美元,这笔消费占据了全球高端产品消费总量的46%。但这一声势浩大的消费升级趋势,并没有变为拉动本国企业“工匠精神”发扬光大的力量,而是转化成了对国外产品的需求。由此可见,国民消费趋势正在往高级化方向发展,但国产产品质量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可见,工匠精神的缺失,成为制约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其实,工匠精神并不是外来给定的,而是在经济体制系统的长期运行中内在生长的。在现实中,来源于中国的世界顶级品牌十分稀少,一些留传下来的中国老字号企业,不仅没有被发扬壮大,反而后继无人,品牌的美誉和声誉在急功近利的经济发展中变质、消失。中国企业长期以来缺少“工匠精神”,被认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有学者认为,我国企业对营销技巧和生产规模的重视远多于对工艺改善和质量提升的重视,对能够保障产品高质量的生产动态能力培育不足,制造环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带来的高附加值并没有被认识到。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理性的无节制扩展,代表人本主义的工匠精神的存在空间被压缩。因此,刘志彪指出,不是中国实体经济不适合“工匠精神”的模式,而是因为某种原因,使这种精神无处发扬,无法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13]。三、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 纵观当前文献研究,尽管研究已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总体上国内的研究还是处在起步阶段,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为研究方法单一、理念滞后等方面。1.实证研究仍然缺失。大多数学者是从理论角度研究工匠精神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笼统地将工匠精神看作一个整体,作为单纯的道德传统加以论证,来解释其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缺乏实证检验的支持。这样并不能深入剖析工匠精神的内部因素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缺乏说服力。2.重复性研究较多。大部分文章都集中在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当代价值的研究,强调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敬业、奉献;或者是对总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讲话进行解读和宣讲,多数流于重复简单。3.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还存在误区。一是将工匠精神口号化、标签化,大肆炒作“匠心”“匠造”等概念,但并没有提出具体方案;二是言必称德、日等国工匠精神,却忽视了对本国工匠精神的弘扬和传承;三是单纯强调工匠精神重要性,缺乏对其背景、精神内涵等方面做深入的研究。这些认知误区,彰显了对工匠精神认知方向不明确、浮于表面等问题。 (二)亟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关于工匠精神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当前文献并没有给出统计数据的支撑。要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唤起社会的共识,必须从学理上对工匠精神开展系统的深层次的实证研究。因此,在研究工匠精神对实体经济影响时,必须对不同行业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从而得出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基于行业、身份、性别等具体因子的量化研究,对传统工匠所具备的精神内核进行具象分析,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深化工匠精神的内涵,拓展工匠精神的外延,探究其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创新实质性推动作用,探索适合每个行业的可操作性研究成果,为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实质性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依据。参考文献: [1]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张琳 安徽财经大学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