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摘要:我国目前宏观经济面临着实体部门债务杠杆率畸高,金融具有脱实向虚的风险。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并在2017年7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要解决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和金融风险凸显的问题,首先要利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合规律性的正确关系,给予两者正确定位,并结合当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异化而陷入危机的现实,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实,找到两者符合发展规律、能够协调发展的正确治理措施。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金融化;金融风险
一、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现状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化积累模式持质疑甚至否定态度,学者们开始关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
1.实体经济是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实体经济在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金融资本的产生是以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为目的的。蔡万焕指出,生产是金融的基础,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到支配作用。王定祥、李伶俐、冉光和指出,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产业资本创造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实现剩余价值,金融资本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提供必要的信用,从而保障资本主义产业循环的顺利进行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乔纳森•特南鲍姆指出,要想经济健康发展,就要保证实体经济的主导地位,并支配金融的发展。洪崎认为,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肖斌认为,金融并不创造价值,它存在的意义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西华大学会计省级特色专业课题组指出,我国的实体经济需要金融引擎助推。卫兴华、孙咏梅指出,没有坚实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经济将危机四伏。何自力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业本职是服务于制造业,但随着制造业步入衰退,资本逐利本性必然导致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独自膨胀,最终因失去发展根基而陷入困境,2008年金融危机既是证明。
2.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性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如果金融能够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协调,就会带动经济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否则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削弱经济增长失去价值创造的根基,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风险及不稳定性,甚至造成金融危机。因此,要发挥好实体经济的基础性首要地位和金融的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就必须在保障实体经济强健的基础上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首先,有学者指出,金融的深化发展对实体经济起到促进作用:格利和肖以及麦金农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的研究,得出了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金融深化的程度成正比的结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逐渐放开金融压抑、采取金融自由化,让金融更高效地为欠发达的实体经济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莱文等学者研究发现,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结构的改善能够实现资金的有效转移和最优配置,并证明了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系统演变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但并未对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明确结论,德米尔古克-肯特和罗斯•莱文两位学者继续了戈德史密斯的研究,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说明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此外,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陷入金融化,金融逐渐产生脱离实体经济独自扩张的现象,从而学者开始关注金融的消极层面。并得出了一些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会背离进而挤压实体经济利润,导致经济发展受阻的研究结论。托宾指出,如果企业对金融投资收益的预期大于生产投资收益,就会将资金用于金融投资而非生产投资,从而产生“挤出效应”,减少生产性投资会导致实体经济的萎缩,助长金融泡沫的膨胀。印兆祥、安世友提出,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会导致两种分离,产生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阻碍或破坏:即金融业发展落后于实体经济导致金融抑制分离;金融业过度发达脱离实体经济导致金融过度分离。孙妍、郑贵廷认为,用于发展实体经济的资本如果被虚拟经济过度占用,就会形成投机泡沫并扭曲货币资本资源配置。
3.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格利和肖开创性地提出了与以前主流经济学家完全不同的观点:他们否定了“货币面纱论”,并将货币金融变量纳入经济增长的动态模型,认为货币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信用创造和经济增长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还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这一著作中开创性地提出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即货币金融等因素如何影响物价及产出,而后者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前者。1973年,麦金农和肖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和实体经济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把货币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首次提出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即金融体系特别是提供中介作用的银行体系起到资本动员的重要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在经济稳健增长和发展的同时,会反过来带动并促进金融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使金融体系能够动员更多的储蓄,发挥更完善的功能来促进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这就是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洪崎认为,实体经济与金融相互交织,实体经济既为金融发展创造机遇,又对金融提出课题,迫使其转型升级,为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使其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更好地满足经济增长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需求。李杨认为,金融发展要遵循为大众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和为科技创新服务三个原则,而不应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只是为资本服务。只有端正了金融的服务功能,才能更好地实现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合规律性研究
如果从马克思主义有关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的理论出发,即可得到金融与实体形成上述关系的根本原因及未来两者的发展趋势。
1.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是货币金融产生的原因及改革的动力,金融利润来源于对实体经济创造价值的分割。首先,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论基础上,为货币及金融的起源与发展做了合规律性的科学阐释,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正确、坚实的理论基础。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金融基础的货币,来源于商品交换的发展需要,作为实在劳动商品的商品货币,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媒介与商品进行交换的。作为金融部门的最初形态即货币经营部门产生与商业部门一样,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从生产部门分工而出来的必然产物,它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基础上,应其经营需要而在信用制度条件下产生,为生产和流通提供货币经营与管理的业务。金融部门不产生剩余价值,只是参与分配来自实体经济的剩余价值。其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迫使金融不断改革,从而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两者交互运动得到良性循环。马克思研究了产业资本循环与积累中对货币资本需求的规模不断扩张,从而迫使金融体系设计出越来越发达的信用工具来变革货币资本的运动方式,将货币资本发动为借贷资本以最大限度将贮藏货币产生的货币资本闲置用于缺乏足够货币资本而不能进行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实体经济部门;以解决固定资本流动性而发动的、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虚拟资本形式等等。总之,金融总是想方设法以最广泛的形式、最大的流动性与最小的流动成本为职能资本发动尽可能规模巨大的货币资本。
2.生产垄断带来的金融地位提高以及“金融资本”产生。随着资本积累矛盾的深化,竞争日益激烈,生产大规模集中和垄断出现,要求能够为其提供大规模货币资本进行融资的银行出现,从而产生了银行垄断。银行因为大规模的货币资本集中,体现出了巨大的权力集中,银行贷款给垄断企业,垄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了其能够顺利还款,即决定了银行的款项能够收回以及未来能否正常经营。因此,银行和实体部门成为利益共同体,银行占有实体部门的股票和兼任董事、监事而控制实体部门的经营。金融控制并与实体经济相互融合形成了金融寡头,列宁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金融资本”的概念,即:“生产的集中,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溶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
3.实体经济陷入停滞导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功能异化。伴随资本主义积累矛盾进一步激化,与20世纪70年代初,实体经济发展陷入停滞,资本逐利的本性必然放开金融管制,以便为资本寻找到尽可以增殖的金融渠道。此时过剩资本纷纷从实体经济转入金融领域获取投机利润,试图用金融资本积累的方式代替产业资本积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步入金融化。实体经济步入衰退,无利可图,货币资本开始想方设法寻找增殖途径,迫使金融扩张,离开实体经济利用投机的方式获取利润。这正是意味着金融在衰退前的最后挣扎,下一步即将面临金融衰退……整体经济运行疲软。
4.金融化是实体经济以及金融走向衰退的标志,是不可持续的。由此看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生金融化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造成的资本积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的结果,即实体经济陷入停滞后资本为了获利本性开辟出可供资本独自膨胀的金融市场,这种金融繁荣是建立在实体经济萎缩的基础上,是不产生任何价值增殖的投机行为,金融部门的投机利润只是对过去创造的价值的一种掠夺性再分配,是金融对实体经济功能的异化,它是不可持续。因此,金融膨胀并非意味着金融的健康发展,而是实体衰退的表现和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因此,金融化无法挽救实体经济停滞,只能使其陷入更深度的萧条。要想经济和金融恢复健康发展,最根本是需要通过创新和技术改革来提供重启实体经济新的增长动力,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活力。实体经济发展良好,才能带动金融进而整个经济体的稳健运行。
三、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协调性发展的对策研究
1.始终将实体经济放在基础性首要地位。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因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力以及金融监管严格从而控制住国际上的金融赌博大渗透,这充分展示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稳定经济和应对危机面前的制度优势。我国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吸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化的教训,汲取其危机后对发展工业、将工业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这一经验,将振兴实体经济放在基础性首要地位。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把振兴实体经济放在突出的核心地位:2013年7月提出“中国强大要靠实体经济”;2015年他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增强实体经济赢利能力”;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加快绿色发展,发展实体经济……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在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等等有关重视和加强实体经济建设的重要思想表达,同时也体现出我国目前实体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重重困境。面对我国目前实体部门债务杠杆率高企对实体经济利润的挤压、伴随利润率下降出现的资金逃离实体进行金融投机从而导致实体部门固定资本投资下降以及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困境以及金融现存的巨大的脱实向虚风险,急切需要创新型技术激发实体经济增长活力,更需要建立其以实体经济为核心、发挥金融服务好实体经济功能的经济增长结构。
2.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我国的金融机构绝大多数属国有控股,可以充分利用国有经济的优势,发挥政府对市场的统驭和引领职能,以优先支持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具有较大社会外溢效益的企业和部门为己任,以投向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和项目为主要职责,将金融资源更好地用于国家宏观经济增长和宏观环境的稳定。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民间资本市场发展不健全,金融衍生品缺乏创新,服务功能较差,导致一些创新型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被排斥在融资门外,而这些企业恰恰是创新的发源地和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因此,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渐放开并搞活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充分发挥金融资源在市场中的优化配置,实现金融更好地和创新技术以及新兴产业相结合,更好地带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央行于2018年1月25日、4月25日、6月24日以及10月15日分别采取定向降准用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和企业融资成本,并增加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支持的资金来源,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并于2018年6月1日,采取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6月28日,采取完善贷款政策再贷款、再贴现管理的措施来支持小微、“三农”和绿色企业。此外,还要在确保金融发挥好支持实体经济本职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全球金融一体化对我国的渗透和影响,使得我国金融业主动和被动地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化的影响,各类投机性金融产品不断出现,金融市场的风险随即也日益提升,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国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在金融创新的同时扩大金融监管涵盖范围,搭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和化解机制,实现金融在服务好实体的同时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作者:赵燕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