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实体经济论文 > 实体经济空心化下企业产融结合模式

实体经济空心化下企业产融结合模式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4-17 00:34:00人气:342

摘要:实体经济空心化发展代表我国企业逐渐趋向产融结合发展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此企业必须针对当前产融结合这一模式做出关联性研究与选择,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空心化背景满足企业新模式构建需求。本文主要对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下的动因与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未来企业集团在实体经济空心化背景下实现产融结合有效模式的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实体经济空心化;产融结合模式;动因;企业集团;针对性策略

一、关于产融结合模式与企业的实体经济空心化发展

在国内,产融结合模式是指产业资本通过构建内部财务公司、入股外部金融机构渠道形成全新金融领域,它主要通过实体经济平台实现融资,全面深入开展实体经济范围相关业务,就目前来看,产融结合已经成为我国中大型企业打造金融平台的核心模式。这些企业也通过这一平台实现海内外并购,争取快速获取宝贵市场资源,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不过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增大与我国实体经济的逐渐“虚弱化”,我国经济也逐渐走上了“脱实向虚”的发展道路,实体经济已经完全陷入“空心化”发展困境。就以目前许多企业为例,他们在利益驱使下已经逐渐将大量资金转投向投机市场,例如股市、房地产、信贷、成立了多个财务公司,希望构建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产融结合新模式。这种产融结合模式如果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代表了企业的制度建设改革,希望确保实体经济背景下产融结合的良性向前发展,因此这是当前我国企业集团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企业集团实体经济化发展困境与产融结合模式的关系分析

当前社会中的企业集团在发展进程中深深嗅到到了网络经济资本市场的诱惑味道,所以这也是他们弱化甚至放弃实体经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当企业集团将大量资金投向虚拟经济领域后,实体经济空心化困境就逐渐形成,它与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模式相互关联并发挥作用。在本文看来,首先实体经济空心化确实是刺激到了产融结合模式的快速发展,比如说许多实体企业集团希望“赚快钱”,所以他们放弃了坚守多年的实体经济,而选择建设网络经济平台。当企业集团尝到虚拟经济的甜头以后,他们开始将产融结合模式与虚拟经济联系起来,不断提高产融结合模式的运营效率,优化其发展态势,希望通过企业的大量融资来增加更多虚拟经济发展空间,改进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用。当前社会经济市场背景下,社会中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规模也逐渐扩大,它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空心化困境。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集团所采用的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经营模式,他们一般都掌握了较多的社会资源,且具备相当强大的运维实力。伴随我国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虚拟经济领域的收益率也逐渐增大。在如此背景下,虚拟经济愈发膨胀,它一方面为市场股市、外汇市场吸引了大量资本,一方面也导致社会资金供求平衡的丧失,导致利率的大幅度下降。客观讲,它在某种程度上就提高了实体企业集团的整体融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实体资本的利润率,此时的实体经济发展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停滞、萎缩状态,其空心化困境问题就会越来越明显。

三、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发生原因与现存问题

1.发生原因

第一点,在实体经济空心化背景下的企业集团追求产融结合模式,这是因为产融结合首先能延伸企业价值链,帮助企业扩大利润空间。比如说此时企业就会积极联动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在内的多个领域实现企业集团多样化发展,比如说多样化的投资选择,或者基于垄断行业的利润潜力增长优化调整等等。换言之,当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过程中,他们的企业价值链在延伸,所创造的利润也更多,所以许多企业集团愿意建立产融结合模式。第二点,企业在产融结合模式中希望追求长期价值最大化发展,而这一长期价值最大化可帮助企业实现利润贴现值总和的有效提升。如果从成本降低角度来看,企业产融结合一方面希望扩大企业发展规模,一方面就希望降低技术开发为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同时还能实现对企业产品与服务范围有效扩大,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还会通过合并报表实现赋税的减少。而如果从增加收入方面来看,产融结合为企业规模扩大、夯实经营基础、拓展客户渠道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企业集团的市场美誉度也会因此而获得优化。在该过程中,企业的收益与风险承受能力也会得到全面优化。第三点,企业在产融结合过程中希望满足自身的非价值最大化发展需求,结合特殊情况确保产融结合模式最优化,而并非是价值最大化。在该过程中,企业集团经济成本是受到更多的非价值最大化因素影响,因此在产融结合模式建设应用过程中,企业需要时刻保护自身利益,拓展业务范围,并伺机兼并其他企业,目的就是为了稳定自身发展地位,争取为企业长期价值提升创造先决条件。

2.现存问题

就目前来看,社会上某些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模式发展并不到位,其模式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首先就是模式发展目标不够合理,模式发展形式不够集中。从本质上来看,目前许多企业的产融结合模式发展目标都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普遍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有效规划。这种“拼盘式”模式实际上对企业集团的发展转型是严重不利的,客观讲它缺乏对企业深层次经济模式的优化与渗透,是典型的松散式结合,对企业集团整体发展不利。再一点,部分企业集团在产融结合方面的相关制度与法律规范不够完善,特别是对某些大中型企业集团而言,他们在战略转型过程中成立了金融控股集团,但明显缺乏对集团新控股公司的有效定位,导致公司监管力度严重不到位,其中的会计制度建设存在严重滞后问题,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在该过程中,部分企业集团的资本构建存在明显的法律盲区,这在无形中为企业增加了产融结合模式创建的风险因素。

四、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未来创建的针对性策略

为了有效应对实体经济空心化背景,同时解决产融结合模式中的诸多现实问题,企业集团还需要思考良方,结合国家地方政策设计行之有效的针对性策略。本文主要提出三点策略。

1.对资本市场的深度完善

首先要深度完善资本市场,深度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转型期间发挥其应有作用,帮助企业集团解决自身产融结合模式构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发展结构不够合理、层次性严重缺乏、发展规模受限、制度完善度不强等问题。而对于某些上市公司,他们还需要解决上市公司质量偏差、市场监管不到位、交易主体、披露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总结来讲,企业集团必须建立一套规范化的体系,确保企业集团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同步发展。

2.健全企业集团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平衡发展体系

要深入健全企业集团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平衡发展体系,结合产融结合与实体经济发展稳定规模,从资本基础这个根本上构建金融业务安全管理体系,解决金融业务管理中所存在的某些风险性问题,刺激企业经济发展优化。在该过程中,企业应该实现金融业务与产融结合模式的有效扩大,保证企业产业与产融结合体系之间构建良性互促的发展新格局。

3.构建适应于产融结合的企业集团金融业务监管体系

除上述两点外,企业集团还需要构建自身适应于产融结合的金融业务监管体系,将产融结合中的混业经营相关机制内容明确化,结合不同监管模式与风险类型构建目标监管体系,优化目标监管导向,构建全面有效的监管框架,提高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发展的有效性。在该框架中还应该建立日常动态跟踪机制,时刻强化摸底调查机制,及时向企业汇报信息,并同时改进监管方法与制度,为企业建立健全审批流程,全面降低企业监管成本。

五、总结

综合来讲,在实体经济空心化背景下企业集团还需要深度分析自身产融结合模式构建的基本动因与可能存在的问题,必要时还要将产融结合新模式与其他企业相关模式进行对比,发现企业集团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现实弊端,同时思考企业集团在未来实体经济空心化背景下的产融结合模式优化发展思路,令企业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晓雷,李永盛,张祥建.上海发展实体经济的“短板”分析及对策[J].科学发展,2018(1):35-46.

[2]邱兆祥,王树云.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协调发展研究[J].理论探索,2017(4):28-34.

[3]周卉,谭跃.产业政策、产融结合与企业融资约束[J].华东经济管理,2018,32(11):83-89

作者:金征 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