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解放区对外贸易探究
摘要:抗战结束后,东北解放区对外贸易的结构上显示了因地制宜策略,出口以粮食为主,进口以战争中军需民用器材和物资为主。开辟三条外贸路线之曲折和成效,充分说明在外贸的指导原则上要多头并进,避免为一方所封锁;外贸活动的谈判即使是同属于一个意识形态阵营,也要经历波折,洽谈多次,在商言商,务必耐心与坚守。
关键词:东北解放区对外贸易财政与经济
一、东北解放区建立之初对外贸易概况
东北因为土地的独特条件,成为中国的粮仓,商品粮在对外贸易中有着高达40%的出口额。在1931年9月之前,东北的对外贸易规模已经覆盖了苏联、日本和西亚诸多国家。日本对东北相比较于日本国内丰富的资源觊觎已久,“九一八”事变后,疯狂掠夺东北的粮食、占有和垄断对外贸易,以“农业满洲”支撑“工业日本”,东北的对外贸易成为其殖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掠夺和战争的摧残下,东北地区一片荒凉,人民生活非常痛苦。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刚到东北开辟解放区的时候,面临着工厂停业、商店关门、日用品脱销、就业无门的局面,对外贸易几乎停滞。革命政权的财政收入来源很少,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都非常艰难,更别提支援前线巨大的军需开支。而且,国民党政府对解放区采取围剿和经济封锁,建立新的对外贸易局面相当艰难。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打开了三条对外贸易线路,分别是与苏联、民主朝鲜和资本主义国家商人。
二、东北解放区与苏联的对外贸易
早期对苏联的对外贸易是指1946年末到1947年末,这一年的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在东北寒冷的天气之下,不仅群众的衣着用布紧张,而且几十万在前线作战的军队的冬装没有着落。解放区拟开展对外贸易工作进行自救,但是铁路被破坏,水路被冰封;虽有积蓄的粮食,但是没有销路;工业生产的原材料没有来源,机件损坏的无法购置新的零件,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人不惧艰难,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干革命。解放区打通对外贸易通道首先选择是苏联。此时的苏联,正在进行二战后恢复战争创伤的建设。从1946年末到1947年末这一年,苏联春旱秋涝,导致谷物歉收,需要进口粮食。东北解放区代表抓住机会于8月与苏方驻哈尔滨代表提出进行贸易问题,经过多轮商谈,于12月21日签订了《商业合同》,“中国向苏联出口物资主要是:大豆、小麦、玉米、水稻、高粱、谷子、冻猪肉、冻牛肉、冻羊肉。苏联向中国出口物资主要是,布匹、棉纱、装花、纺花、细线、报纸、颜料、食盐、食糖、火柴、汽车、航空汽油、煤油、机械油”①,各自向对方输出362亿元(东北流通券)物资,用以解决对方急需,互利互通。据统计,一年之后解放区出口“粮食总计705000吨、畜肉6000吨、鸡蛋230万个、另有煤炭(60000吨)、枕木、猪鬃、马尼、元皮”等;进口苏方“棉布3000万米、棉纱560吨、纺花6000吨、装花4000吨、钞票纸800吨、自行车2700辆、炸药700吨、导火线230万米、雷管300万个,摩托车150辆,各种合金钢材及其他有色金因共500吨,以及军工器材、印刷器材、医药卫生用品、民用百货等共600余种”②。早期中苏从贸易结构上看,双方各取所需,解放区进口物资以军用为主,苏方进口物资以民用为主。经过年终结算,双方对等,进出口总额相同,均为285亿元(东北流通券)。这是解放区有史以来在缺少外贸人才、无外贸经验和急需用货的情况下取得的最高额度的对外贸易,归功于中共中央东北局和各省委的正确领导。在1947年1月东北局通过省委书记会议部署购粮工作,设立对外贸易处,从上到下在省县区设立购粮委员会,层层相连,迅速行动展开工作。针对购粮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各省贯彻东北局的要求,克服困难,在东北局规定限期内完成任务。外贸干部们是被临时抽调来参加工作,对外贸相关规则不熟悉,但是积极学习,同时排除其他人对于出口粮食这一行为的不理解和干扰,努力地完成了外贸任务。这一年度高额的贸易,对东北解放区军用民需和财政状况的解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期对苏联的对外贸易是指1948年。这一年的基础相对较好:老区的已经完成、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恢复、轻重工业的生产也开展起来了。在吸收上一年度对外贸易经验的基础之上,解放区调整外贸工作指导方针,“除必需的军需民用成品及器材外,着重多入原料,少入成品,扶助自己经济及军工的发展,并争取提高比价”③,东北贸易局东兴公司与苏联粮谷输出公司在2月27日签订第二次合同,及时调整了贸易结构,“中国向苏联出口大豆37万吨,玉米13万吨,小麦5万吨,面粉4万吨,其它粮谷8万吨;豆油5千吨,原煤30万吨。此外还有猪、牛、羊肉及鲜色、鲜蛋等。中国自苏联进口为棉布1000万米,棉纱2000吨,纺花1000吨,装花2000吨,超重汽车1500辆,摩托车100辆。此外还有汽油,工业用油,机器零配件④。”中期中苏之间贸易较之初期在规模、种类和货物比价上有着明显的变化:双方进出口贸易额均达到600万元以上;解放区出口货物继续以粮食为主,同时增大了煤炭的比重;货币比价方面,比如出口商品大豆,上一年度100斤兑换4米棉布,这一年度可换14米棉布,进口货物中汽车、纺花、装花价格上涨,汽油下降;工作人员吸取上一年度的经验和教训,订货上有组织、有计划,销货上目标准确、有的放矢。后期对苏联的对外贸易是指1949年。解放后东北行政委员会所属外贸机构为了继续高效率地进行东北的工农业生产的需要,与苏方远东外贸机构进行谈判。这次谈判从1949年1月28日开始,到2月25日结束。期间进行了15次,最终在3月29日签订第三次合同。苏方和解放区同属于同一阵营,但是这次谈判同样需要多次的沟通,在商言商,所以,如今中美贸易谈判我们不应该被波折所影响,更不应该出现一些贸易战、弱国论、霸凌论、阴谋论、战争论、经济危机论等急躁地、肤浅地观点;我们应该对商务谈判有着一个基本的常识性的认识,就是其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和艰难。商业的规则不同于政治上简单地强弱之分,美方觊觎中方的发展与稳定,这是贪婪者正常的表现而已,对于我们来说,保护自己的利益,属于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一方,应该有着耐心和自信。后期的中苏之间进出口总值达到10亿多元东北币,在贸易结构上因为前期的发展带来的物资的相对丰富而发生变化,中方向苏联出口物资除了传统项目之外,渔、副产品有增加,煤炭出口数量上达到100多万吨,骨胶、木材、胶合板等小类均有出口;进口的物资总数上增加,除了传统项目外,新增了拖拉机、裁铁车床、电滚、平磨机、切削机等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器具,从早期的只有7%的份额增长到61%,这充分说明解放区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发展盛况。解放区与苏联之间的对外贸易除了上文中的通道之外,还有另外两条通道,一是通过秋林公司和中长铁路的对苏贸易。1948年2月27日,苏联远东公司驻哈代表波依克和秋林公司经理与东北贸易局进行商谈。东北贸易局代购秋林公司肉类500吨,原粮10000吨,征收手续费和40%的税款。解放区要求秋林公司进口货物中一半份额为工业机械、燃料和电器材料,另一半份额为生活用品和特许货物。依据上述规则,“秋林公司在1948年输出入额为2293339446元(东北币),在1949年输出入额分别为639695350元和574605285元(东北币)。通过中长铁路的输出入额在1948年是相同的,为709105450元(东北币),1949年输出额高达7亿7千万,输入额是1亿点多。⑤”通过这些贸易数据可以看出东北在解放后有着稳定的、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群众的生活需求和水平有所提高。这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另一条通道是旅大特区的对苏贸易通道。旅顺军港根据1946年中苏双方签订的条约由中苏共管,大连作为自由贸易港行政权归中国。旅大因此形成一个特区,其对外贸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出口货物中以棉布、棉纱、盐、玻璃和渔网为主,进口货物以粮食、医药、工业和化学物品、肥料等为主,结算单位是关东币。1947年进口贸易额将近300万元,第二年解放区经济工作的发展使得贸易额增加到900多万元。出口物资多运往海参崴,以工业品为主。
三、东北解放区与民主朝鲜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商人的对外贸易
与民主朝鲜之间贸易活动从东北解放区开创之处就开始了,规模从小到大,形式从民间到地方政府,主要渠道有私人之间贸易、企业之间以货易货、地方政府之间的合同贸易等三条渠道。到了1947年夏,中朝之间的贸易活动由东北行政委员会管理,并于10月签订第一个贸易合同,中方出口货物已粮食为主,进口以工业品为主。1948年9月,东北解放区与民主朝鲜签订经济协定,包括贸易、过境费和运输费、鸭绿江电站电费等内容。关于贸易部分,中方依据协定出口粮食、煤炭、原木和食盐等,进口电气锌、电气铅、特殊工具钢、天然电极、炸药等。三年期间,中方输出将近25000万元,输入约36000万多元。过境费等其他共有5100多万元(东北流通券)。双方依据协定贸易状况总体上进行的不错,遗憾的是双方为完成协定中的计划量。没有达到期待的贸易规模,双方都没有统一进行管理是主要原因。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商人的贸易开始于1948年秋,主要是日本、英国和南朝鲜。东北解放区以营口为基地进行海外贸易,共计来船15艘。我方一般给予来船25%的利润,码头成交。输入货物以电网、纺花、工业原料、药品等为主,输出以粮食和东北土特产为主。这批商船成交额达3000多万元(港币),获利约1000万元(港币)。⑥与这些外商进行贸易,存在的问题一是和外国银行没有金融关联,缺乏外汇;二是不了解国际商情,让利太多;三是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被外商投机垄断。
四、东北解放区对外贸易经验
东北解放区逐年上升的贸易额以丰厚的利润增加了财政和金融上的收入,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给予战争有力的支援,推动了整个解放区工农业交通等各方面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同时,培养了一批外贸干部,积攒了关于对外贸易的宝贵的经验。在对外贸易中,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的规则、了解国贸行情、制定准确的计划和经营管理专业化等尤为重要。不了解国际贸易规则和标准就没有介入市场议价的机会。了解国际商贸行情可以避免被外商垄断,避免因根据地急需而让利,尤其是与美国商人进行贸易活动。当时的美国自己正值经济危机爆发前后,美商本质上没有什么货物输入需求,所以当解放区输出大豆时,就不应该把美商大豆看成是竞争对手,因为市场上周边几个国家均是缺少美汇,而且从美国进口大豆运费要昂贵的多。制定计划的准确度将会严重影响购与销的实际运作。例如1947年收购粮食是定价6元到12元,但是到了合同期限时没有完成任务,在对方催促下,只得以70~80元的高价收购。于是增加了财政开支,物价波动,市场受到冲击,被迫进行货币增发。影响计划的准确度,主要是因为战争的原因,无法顺利地、及时地摸清楚解放区生产的有什么、产量又是多少。从这里可一窥稳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东北贸易局作为主管机构,从初期解决军需民用急需物资到中期扩大外贸规模、以外贸促进内贸,再到后期制定一系列措施进行规范化外贸经营管理,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其领导下的海关机构的收入,对于财政和军事都是有力的支持。当然也会存在一些效率低和税款自流之类的问题,但是这对于摸索阶段的东北解放区来说是次要的。东北解放区对外贸易的成就,是解放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为建国后外贸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作者:魏俊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