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转型
摘要: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使得企业及市场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有了新的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模式,以期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跨境电商;国际贸易;专业转型
1跨境电商与传统国际贸易的区别
跨境电子商务是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跨境进出口贸易,即指借助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完成货物的购买和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的方式完成货物的转移的一种国际贸易形式。这种新兴的贸易方式和传统的外贸在交易环节、磋商手段、营销推广、物流运输、海关监管、结算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可以看作是“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综合体。
2为什么国际贸易专业需要转型
2.1跨境电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状
2.1.1行业缺口大,跨境电商人才供给不足
目前就业市场的现实是每年国际贸易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不少,但是兼具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特征的复合型学科人才却很稀缺。阿里研究院也曾给出数据表明未来三年里,我国至少要培养出100万名合格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才能适应目前高速发展的跨境电商业务,以阿里巴巴、亚马逊为代表的跨境电商企业需要更多地既具备外贸基本知识与技能又懂跨境电商店铺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兼具跨境电商综合知识的国际贸易人才的缺失会成为未来制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以及国际贸易转型的关键因素。
2.1.2跨境电商缺乏专业的人才培养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依托于互联网、以在线交易为核心、以便捷物流配送为优势的新型国际商务方式,对国际商务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是复合型商科人才,即不仅通晓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知识,还要同时具备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技能。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没有专门设置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只是有些试点学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或是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基础上加开了跨境电商专业方向。
2.1.3社会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多元化渠道不健全
目前社会对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以高校的学校教育为主,企业培养为辅。由于跨境电商属于交叉性学科,而我国高校培养的多是具有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或是商务英语的单一性专业人才,再加上企业自行培养所需人才的成本较高,且人员稳定性不足,使得企业不愿意花大力气培养人才。这就造成了岗位所需技能和毕业生所掌握知识之间的匹配度不够高,从业人员适应岗位的时间拉长。
2.2现有国际贸易专业条件分析
2.2.1课程体系建设仍然面对的是传统外贸业务
目前,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还是面对的传统国际贸易实践进行授课的,主要涉及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物流与货运、报关报检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及外贸单证等课程,课程体系较为成熟,与外贸业务的相关岗位也比较贴合,但是多数院校针对跨境电商内容的课程开设的非常少,即使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开设的例如《电子商务》等先期课程,也只是针对国内电子商务平台、商品推广以及网络营销等知识的讲授,很少是专门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
2.2.2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实习实训环境缺乏
跨境电商和传统国际贸易在实习实训的要求上有着较大的区别,尤其是在涉及商业机密、利润分配等问题的情况下使得跨境电商企业在教学全过程中的参与度远远不够。这些专业条件的缺失使得跨境电商这一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发展受到制约,但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跨境电商专业发展的方向。
2.2.3具备跨境电商业务背景的教师严重缺乏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从事跨境电商教学研究的教师多是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学术派以及从事过外贸业务的实战派构成,这些教师多年来的教学研究重点都是传统的外贸形式及内容,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模式,相关的专业理论发展迅猛,实践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原有从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缺乏跨境电商的实战经历,更多的是从理论的角度去理解跨境电商,使得这一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无法真正落地。这些实际的困难使得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转型上停滞不前,无法顺应时展向社会输出合格需要的专业人才。
2.3跨境电商背景下对于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虽然跨境电子商务本质上还是属于国际商务的交易,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掌握诸如交易前的准备、交易磋商、价格核算、国际运输、外语沟通、商务谈判等基本知识,但同时也在商品推广、互联网操作、网页设计、小语种以及供应链管理等能力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跨境电商背景下,需要培养的学生既能够从事传统外贸业务,又可以运营跨境电商平台,还可以完成客户服务沟通以及跨境物流及结算等工作,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
3跨境电商发展下国际贸易专业改革路径
3.1转变人才培养方向
跨境电子商务和传统的国际贸易在知识体系、实践环节、基本技能以及能力素质要求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跨境电商可以说是传统外贸+电子商务的混合体,因此,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将跨境电商作为一个专业发展方向,在面向传统国际贸易业务操作、跨境电商平台运营、跨境电商产品推广、跨境电商客户服务和管理四大岗位群的基础上,重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订立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将重点放在如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缩短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
3.2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跨境电商背景下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于国际贸易人才更加看重其实践性和创造性,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更为重视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的契合,还需要加大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跨学科技能的培养力度。在前文对于跨境电商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的岗位及专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可知,高校在开展对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更为重视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即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跨境电商运营及推广能力、跨境电商物流能力、英语及小语种沟通能力等,也就是说跨境电商行业需要的是懂业务、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现有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达到适应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岗位能力需求的目的。
3.3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高校提供的毕业生能力不足,自行培养人才成本又比较高且人员稳定性不够是跨境电商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校企合作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好渠道。既提升高效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素质,又贴合企业要求且降低企业成本。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需要的是实现“实践―就业”的无缝对接,让学生直接接触和上手操作真实的跨境电商平台。在“双创”背景下,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是大学和企业合作的最好方式。可以尝试将跨境电商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融合,学校层面可以和企业合作尝试搭建创业淘宝街、跨境电商创业孵化园以及跨境电商创业工作室等,多渠道多手段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热情,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做”的环境,使得学生能够有渠道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创新创业实践中,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的,切实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3.4打造专业的“双师型”、“双创型”教学队伍
国际贸易专业的转型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地都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跨境电商背景下对于原从事国际贸易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更迫切的需要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一线跨境人才能够直接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如何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打造专业的“双师型”、“双创型”教学队伍,简单地说就是要“引进+培养”两手抓:一方面通过教育培训、顶岗锻炼等方式提升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在跨境电商领域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和跨境电商行业企业进行从专业论证到实践教学的全面深度的合作,建立具有跨境电子商务实践经验的“双创”型导师队伍,通过“创业大讲堂”、“企业家进校园”等形式,进一步提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度,从而缩短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和企业所需人才之间的差距,为国际贸易行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外连等.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电子商务,2013,(9).
[2]谢海燕.“互联网+外贸”背景下本科国贸专业转型与教师素质提升研究[J].对外经贸,2017,(11).
[3]赵海菲.“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究[J].经济论坛.
作者:王梦楠 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经贸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