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经贸发展的关系分析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外交思想的精髓所在。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冷战后世界秩序重要影响力量,我们对国际战略环境做出新的判断,各项战略举措全面展现“中国模式”带来的“正义包容、命运共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迎风破浪、奋勇前行。
关键词:新时代;战略互信;命运共同
1“新时代”必然面对新的竞争与挑战
中共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掀开了“新时代”的崭新篇章,新的征程必然伴随新的机遇挑战,“大竞争”时代如影随形。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我们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从对外方面来看,没有“修正主义”成分,更不存在“对抗性力量”(RivalPower),对其他国家的“安全威胁”更无从谈起。正义合法的良性竞争应该体现自由市场贸易的互惠互利原则,个别发达国家对于国家威胁的定义看法,不应该上升到其国家安全的第一关切。1949年后,面对西方“预防防御-糖衣炮弹-岛链阻塞”,以及概括为“底线-挑战-对策”的全面施压,我们动态平衡响应、全面处理以“遏制-接触”为特征的外交应对。从西方力量“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到“负责任的利益相关方”,再到“战略再保证”,虽然日益表现出竞争加剧的现实,但也从另一个角度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中国4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勤劳英雄的中国人民所创作的丰功伟绩,这些都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统一领导分不开。对于国际秩序的主导力量,中国对外友好发展一直恪守多方系统总体的均势原则,这与英国政治改革家哈灵顿的政治理想“均势社会”所突出的“财产均势”不同,我们不存在偏见,理论意识发展不断前行。中国提出“新型大国关系”以来,世界秩序主导力量对我们的态度,经历了“谨慎乐观”“冷淡处理”“置之不理”,甚至其学界主流更认为这可能仅是一个“空洞华丽”的口号。他们通过放大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差异,又将制度性竞争放大到“模式”对抗的层面,在主观上更加造成博弈的加剧。新时代以来,总书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外交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最鲜明的旗帜,标志着理论论证完整的自主系统体系的形成。
2结构性摩擦、利益互惠深度交融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凭借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融入世界经济获得高速增长,进而与全球力量形成了深度相互依赖的经贸金融关系。改革开放推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转向,推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要转变,推动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建设,极大改变了我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图景。我们面对的结构性对抗实质体现“利益捆绑”关系。战略关系定位理论的三种角色选择包括:敌人、竞争者、朋友。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界主导“霸权周期论”“霸权稳定论”和“中国威胁论”三大理论核心。这种传统的“冲突原则”和“零和博弈”思维认为: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但它成立的前提“严格竞争”条件并不存在,因此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不可能为“零”。我们强调文明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相互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高度、新境界,它超越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充分蕴含中国智慧。面对东亚安全秩序逐渐由“陆海分离型”向“陆海融合型”转型的趋势,以及应对西方“遏制-接触-再确认”的外交斡旋行动风险,我们必须时刻警惕以“实力威慑”为目标的外部对抗性系统结构调整,必须强化网天、聚力亚太、追求跨域、兼顾攻防,必须全力维护保障亚太安全秩序。
3对话机制亟待跨越信任门槛
外交“事件结构隐喻”特征显示,我们正经历与秩序主导“合作与竞争、平衡与失衡”共存的关系状态,对方希望我们做出经济上的“调整”来“配合”。但是,这种结构调整显然应该是“双方”共同的责任,由此体现的“结构性矛盾”,是影响战略合作与冲突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战略互疑,是相互质疑对方,可能以损害自身重大国家安全利益的方式,来实现其某一时期内重大方向性的目标。这样的质疑可能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对于对方国家某一具体的系统战略的怀疑;一个是对于对方国家意识形态本身的怀疑。“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正是符合这样的重大关切和疑虑。国家间信任在实践中划分为政治、军事、社会等领域,我们偏好使用“战略互信”的说法。战略互信的建构基础,是符合双方战略利益需求和世界发展潮流。交往行动理论(哈贝马斯)认为,在交往中互动的任何一方,都有可能被对方所提供的更好的“论据”所说服。无政府状态、合作的需要,是新自由主义国际机制理论的基本主张,加之共同利益的需求,形成行为体之间的制度构成。我们与主要主导力量正处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对话(SAED)的谈判机制,应始终呈现“国家安全”与“透明度”的高度聚焦特性,议题机制设置应更加紧密围绕战略与经济主线。战略互信体现心理态度,有高度-中度-低度信任区分,体现对等、渐进、可变特性。不断增强战略互信,是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的重要前提,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支点。战略互信的基本前提是:彼此尊重核心利益。
参考文献
[1]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王文峰.愿景的消失?―――论美国对中美长期战略关系的认识与表述[J].现代国际关系,2015,(12).
[3]凌胜利,郦莉.中美战略关系的塑造:历程、经验与启示―――兼论特朗普执政后中美战略关系的再塑造[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05).
[4]韦宗友.中美战略妥协与东亚安全秩序构建[J].国际观察,2014,(04).
[5]马萧萧.中美战略互疑根源探析[D].沈阳:辽宁大学,2014.
[6]赵丹.论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分歧焦点与制度构建[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6.
作者:丁川 单位:攻坚科技GONJN.CN战略支持中心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