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对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本文将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以及我国经济增长这两个角度出发,通过理论分析来客观探讨影子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并寻找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以及对经济影响的规律,提出引导影子银行发展、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货币政策经济
一、引言
2008年,由美国次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影子银行成为了全球监管层和投资者关注的重要对象。同年,为应对经济危机,中国政府出台了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政策,以此应对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出口收缩,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具有系统性的融资方式,虽然影子银行可以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渠道,同时加快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它也为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二、影子银行发展现状
在发达经济体,人们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为“一种起源于商业银行但却没有商业银行束缚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事的金融业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有三大特点:高杠杆、高风险、全球性。考虑到中国与国际上金融市场及其监管政策的差异性,作者认为,影子银行是在传统商业银行之外,在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之间充当信用中介,为双方提供投融资安排,受到较少监督或者完全不受监督的金融机构。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第一,影子银行可以进行民间融资和借贷,但却并不是正规的金融活动;第二,影子银行是具有类似银行功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称准银行机构,主要包括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第三,影子银行也包括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即银行表外相关业务等。影子银行存在的原因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总结起来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金融抑制促使影子银行的产生。监管与创新通常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监管过严的地方一般就会有创新,而创新一旦出现以后不久就会出台相应的监管。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同样适用这一规律,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导致市场融资结构出现失衡,为了解决融资需求,弥补失衡状态,从而影子银行应运而生。二是货币政策偏差。对于中国这样银行体系作为金融系统的基础的国家来说,频繁剧烈的政策调动,将会导致企业的融资越来越困难,企业不得不借助于影子银行等一系列的其他金融渠道获取融资,从而促使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三是预算约束催生影子银行进一步扩张。1994年起,国家重新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做了划分,即所谓的分税制改革。这一税制划分导致了一种结果: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压力迅速加大,财政收支缺口空前增加;而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长。这样地方政府不得不寻找其他资金来源,以填充财政收支的缺口。在中国,由于地方政府不会存在破产,因而一种预期或者机会主义倾向就会在地方政府当中产生。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并不会怜惜更高的成本进行融资负债。
三、结论与启示
影子银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M2有显著的影响,并持续接近一年。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对影子银行的影响也非常显著。通过分析以上两个方面不难看出,影子银行和货币供给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相互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子银行也进一步加快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同时也会对国家货币价值和国家颁布的货币政策产生非常重要的营销。此外,影子银行还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等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这样一来,央行想要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来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上述结论也给我们以下启示:第一,央行要减弱影子银行的作用,进行宏观调控,必须从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出发,修改调整函数,以便得出更为精准的货币政策。如若不然,央行就无法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实现控制国家经济增长以及物价涨跌的目的。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持续创新,影子银行的出现已经成为了必然。针对于此,人们要正确认识影子银行,不能全盘否定影子银行,同时也不可以放任自流,要做好对影子银行的监控工作,全面防范影子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第二,央行在控制影子银行方面,应该优先考虑调节市场利率,在制定监管政策中要充分预估到利率的影响以及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于菁,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兰州学刊,2013(4):120-125
[2]李小瑜,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2014(2):118-12016
石少雷 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