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中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人口作为生产要素对社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人作为消费市场的主体对社会消费又有着作用效果,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经历了让世界震惊的高速增长,其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福利。本文从人口结构入手,研究其变化规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结构;经济增长
人口是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大因素?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认为人口增长率的增加会导致人均资本存量的减少,进而会引致人均产量的减少。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研究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发现通过社会生产和消费这两条途径,人口结构会影响经济增长,也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本文从中国人口结构的多角度来探究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人口结构变动及其特点
1.1人口年龄性别结构
根据国家统计标准,0~14岁为少儿,15~64岁为中青年,65岁以上为老年。依据这个标准,中国近30年来呈现老年人口增多,而少儿人口表现为递减趋势。1990年0~14岁占全部总人口的28%,随后几年表现为不明显的下滑趋势,于2007年降到20%以下,并仍然在下降。与此相反,老年人口在过去30年内比例倍增,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比例在逐年上升。用抚养比来反应被抚养着与劳动者之间的比例,从抚养比来看,总抚养比越来越小,在20世纪初期,总抚养比平均在0.5左右波动,也就是两个劳动力人口抚养一个被照顾者,在2005年以后,总抚养比仅在35%左右波动。说明劳动力人口的抚养压力减小。但是从具体来看,人口红利正逐渐减小,少儿抚养比与总抚养比波动趋势相同,长远来看10年后的社会劳动力会减少,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国放开二胎政策。另方面老年抚养比逐年上升,并且这种趋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中国的人口性别比例差距不大,男性比例人数稍微高于男性。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很大,从具体数值上来看,男性比女性平均高3千万人左右。
1.2人口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最多,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推行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从28318万人涨至1901年的39089.1人,随后出现波动下降态势,这是由于邓小平同志南下讲话,带来南下经商的浪潮,一波一波的从事第一产业的人转向商业,并且发家致富。2001年后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迅猛,截至2015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仅为21919万人,少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要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但从比例来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一直以来均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相对而言,第一产业的经济报酬没有第二三产业多,而且更加辛苦,所以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都在向外转移。第二产业人数处于波动增加状态,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变动趋势相同,1978年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仅有695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19.9%,2015年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已经有22693万人,是1978年的3.26倍。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进入新常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前提条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幅度大于第二产业水平。1978年仅为4890万人,2015年就业人数高达32839万人,占比42.4%,从另一个角度也反应了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
1.3人口城乡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随着经济增长,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减弱,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一般只有城镇才有会大量的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机会,所以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镇,为城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过去的30多年间,人口城乡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城镇人口比例仅为20%左右,随着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加深以及户籍制度改革,城镇人口越来越多,最近几年人口城镇化率在55%上下波动,而农村人口以及比例均处于下降过程。
1.4教育结构
经济发展要求适应时展,人力资本的积累才能够应对创新发展,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教育有直接关系。用每十万人在校学生数表示教育程度。初中生人数在2002年以前表现为逐年增加,而在2002年以后表现为逐年减少,完全相反的变动趋势,这是由于计划生育的大力推行,适龄的小学生数量减少,导致中学生数量也减少。每万人在校高中生和高等学校学生数处于增加状态。1990年每十万人高中阶段平均在校学生数有1337人,2010年人数增加到最大值3504人,但是在2010年以后,每十万人在校高中生数又在不断减少,对应于前几年初中生人数的减少,生源地减少势必会造成在校生人数的减少。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在20世纪90年少仅有几百人,从初期的326人增至723人,2015年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已经有2524人,与初中生和高中生人数之间的差距缩小。
2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2.1模型及变量设定
我们从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人口产业结构、人口城乡结构以及人口教育机构几个方面探讨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年龄结构用0~14岁(X1)、15~64岁(X2)、65岁以上(X3)的人口比重表示;性别结构用男女人数比例(X4)表示;人口产业结构分别用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X5)、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X6)以及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X7)来表示;人口城乡结构用人口城镇化率(X8)来表示,也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口教育结构用每十万人中高等学校在校生数(X9)来表示。被解释变量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由于所选解释变量较多,直接利用OLS可能会造成多种共线性比较严重,所以利用逐步回归法,依次加入变量寻求最合理的模型来解释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了尽量避免异方差,使数据平滑化,我们采用个变量的对数形式为最终变量。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样本区间为1990-2015年。
2.2建立模型以及模型结果分析
2.2.1模型。我们首先测算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性,由测算结果可得,15~64岁的劳动力人数比例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最大,所以用劳动力人数比例为基础变量,和经济增长总量做简单一元线性回归。第二步,依次加入其他变量,在保证每个变量显著性均通过的前提条件下,找到拟合优度最大的模型,通过比较分析,加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变量可以使变量的显著性均低于0.05,拟合优度提高,所以确定加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接下来,在第二步得到的模型基础之上再一次加入其余变量,重复第二步骤。最终,确定最优模型的解释变量为劳动者比例、第三产业结业人数比例以及性别比。模型形式为:LnY=8.8688LnX2-8.7810X4+3.2664LnX7+19.50025拟合优度为0.993,各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2.2.2结果分析。劳动力人口比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15~64岁的人口比例每增加1%,国内生产总值增加8.8688%。适龄劳动力人口的增加会带来劳动力生产要素的增加,投入增加当然会带来产出的增加。从抚养比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劳动力的老龄抚养压力在逐年减小,这对经济增长不是一件好事,我们不可忽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注重引导人口结构向合理化发展。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对经济增长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第三产业是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反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一般而言,较为理想的产业结构是“三二一”结构,就业水平也应该与之相对应,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会更高,工资水平也相对而言较高,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第三产业说明整个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在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会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性别比例失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是消极的。可见保证性别比例均衡有利于经济平稳健康增长。
3对策建议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出下几点建议:第一,调整年龄结构。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可以合理开发老龄人中的人力资源,适当将某些岗位的退休年龄延后。同时加大二胎政策的宣传力度,给予二胎家庭一定的生活或者医疗补助,引导适龄妈妈的积极性。第二,保证性别比例在合理范围内波动,逐步消灭重男轻女思想,男女比例均衡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既要加大正确理念的宣传力度,也要加大对医院的监管力度,禁止一切形式提前透露胎儿性别。第三,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同时组织劳动者进行就业技能和知识再培训以适应新岗位的工作需要。人口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调整对专业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仲晨.辽宁省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5.
[2]柴焱.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3.
李锦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