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增长论文 > 经济增长到高质量平衡的区域发展

经济增长到高质量平衡的区域发展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1-15 00:42:00人气:381

展望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报告中提出,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思想成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途径

在经历了近4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对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是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的。首先,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2016年我国GDP达到74.4万亿元,2017年将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从1978年到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年均增长达到10%,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8%,到2009年的7%,2016年达到15%。对外贸易总额和出口总额均居世界第一位。其次,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升。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2009年的17175元,再到2016年的336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应地从133.6元增加到5153元、12363元,实现了初步小康,并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迈进。近几年来,我国已经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已经下降到4%以下。再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正如在报告中讲到的: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但是,我国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城乡发展差距较大。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到2009年为3.33∶1,到2014年仍然高达2.92∶1;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是209.8元,2009年为12022元,2016年达到21253元,2016年比2009年差不多翻了一番。第二是区域发展差距明显。2016年,我国四大板块即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人均GDP分别为76246.69元、47947.02元、43344.48元、41836.90元,2010年的人均GDP分别为45798.24元、34225.12元、24122.61元、22570.24元,2000年的人均GDP则分别为11464.93元、9128.88元、5624.90元、4673.63元。如果我们以东部地区的人均GDP数为1,则我国2000年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比为1∶0.8∶0.49∶0.41;到2010年,东部∶东北∶中部∶西部这个比值变为1∶0.75∶0.52∶0.49;到2016年,东部∶东北∶中部∶西部这个比值进一步变为1∶0.62∶0.57∶0.55。我们发现,东北与东部地区的比值一直都在下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的比较,2016年、2010年的比值跟2000年的比值相比都在上升,但相对差距仍然很大,GDP的绝对差距就更大。例如,2000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绝对差距是6791.3元,到2016年已经扩大到34409.8元。解决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已经到了关键的窗口时期。因此,通过区域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产业发展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是进入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重要途径。

二、实现高质量区域发展的“四个转变”

那么,区域发展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区域经济发展从速度型的增长向高质量的平衡发展的转变,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基本途径。报告关于构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表明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高质量的平衡发展是基础性的。高质量的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强调树立追求卓越的区域发展观,树立科技创新为动力的、以质取胜的区域发展理念,把资源开发优势、产业规模优势、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的品质优势,从注重发展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从追求发展速度到注重区域发展质量,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内涵。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国东部沿海已经有相当一些区域的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等地,都将进入注重增长质量、注重城市民生、注重区域环境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在区域产业创新发展、区域环境建设、区域与城市交通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居民人均收入也有较快的增长,但是过度的开发,使得资源紧缺,环境退化,区域空间紊乱,区域发展碰到了天花板。实现高质量的区域发展,关键是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考核指标上修正唯GDP的发展观,树立区域协调的发展观。在当前仍然有一大批城市热衷于GDP翻番、热衷于房地产开发并挤入“一线城市”的情形下,中央适时提出提升发展质量的发展理念,将引导区域经济实现根本性的转变。重点实现以下四个转变。第一,区域发展导向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使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沿海地区更是成为世界瞩目的新兴的工业化区域。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地区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之后,发展的导向就开始发生转变,从经济主导的单兵突进,转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推进。发展依旧是硬道理,但发展更强调在更加宽广的领域实现协调。第二,区域发展机制的转变。按照索洛模型,经济增长是由劳动、资本的投入和科技进步共同推动的。多年来,我们单纯依靠投资和劳动要素驱动经济发展,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日益显示出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资源的耗竭,环境的恶化,房价的高企,民生的艰辛。如果发展的机制不转变,我们就不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维持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坚持把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发展机制,从这一点来讲,高质量的平衡的区域发展就是以科技和创新为动力的区域发展。第三,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区域协调发展对结构调整的要求是全面和具有实质性的。发达地区由以工业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是结构转变的重要目标。这个转变应当是渐进的、扎实的,更需要坚持高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并重发展,从而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充分的问题。实现经济结构的部门优化,需要提升产业发展当中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增长的比重,真正实现靠人力资源和技术投入推动产业部门增长而不是仅仅靠投资拉动增长。第四,区域空间功能的转变。我们不能把区域发展仅仅看作是一个空间过程,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还应当包括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实现区域高质量平衡发展需要有空间基础,各区域空间功能的明晰是区域空间品质优化的标志。区域空间功能的优化表现为空间功能由相对单一的生产和居住功能向全方位的多功能转化,在进一步完善高质量的生产功能和高宜居程度的居住功能的同时,加快提升各个地方的国际化功能、文化汇聚功能、智能化功能等,实现区域空间的现代化。

三、实现高质量区域发展的途径探讨

实现高质量的区域发展,要以优化区域发展定位为实现高质量区域发展的基本前提。高质量的区域发展需要有明确的区域整体定位,各区域都要研究确定区域发展的基本目标、战略重点和产业选择,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深度要求。首先,高质量的区域发展应当是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区域发展,要求每一个区域都从参与全球竞争和全国发展总体格局的角度,研究本区域的整体功能定位。其次,研究解决重大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统筹产业发展与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城市群发展问题等,提出明确的方向性规划。再次,完善区域规划体系,建立完善的、覆盖全国的区划体系。这些体系包括:宏观区域经济层次,从全国区域经济的整体上安排我国区域经济的基本分布格局;经济区与经济带层次,统一规划和建设大型跨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高铁、高速公路、机场、航运等交通线路与枢纽工程、区际通信工程、大型水利工程等,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必要的硬件条件;次级经济区层次(含开发区、自贸区、国家级新区等),建立合理的区域分工与产业合作关系,建立生产与生活一体化的基本区域经济空间。在此基础上,根据报告中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区域发展的途径,可以分解为以下六大战略。1.特殊区域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是解决区域援助问题,报告中提到了特殊区域的发展,包括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特殊区域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基础设施缺乏和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善,成为掣肘地区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的瓶颈;产业基础薄弱,缺乏特色,大多数地区以农业生产或畜牧养殖为主,未充分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这些区域大多远离市场,资源的开发程度不高,很难吸引企业入驻。对于上述特殊区域的发展战略,应采用对口援助为主,同时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对于本身发展能力弱的区域,增加人力物力的支援。2.四大板块战略该战略的核心是在国土全覆盖的情况下解决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在经济发展步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由于过去惯用的四大板块仅是以地理位置并考虑行政区划对我国区域进行的划分,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由于行政区划并不等同于经济区划,板块之间、省份之间的中间地带如何实现全覆盖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3.经济带发展战略该战略解决的是如何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和经济联系的问题。目前,形成国家战略的三大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京津冀为核心)、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均是在一个开放的区域空间中,由相对发达的区域与相对不发达的区域结合构成的。经济带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相对落后区域的生产力布局,促使区域要素配置发生积极变化,进而推动相邻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4.城市化发展战略该战略解决的是区域发展的带动与承载问题。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在空间格局上,城市群、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是新型城市化的主要载体,中小城镇是接纳农村转移人口的主要承载区域。在产业发展上,城市化需要产业支撑,通过城市群集聚要素,提高服务业比重,吸纳新市民就业。当前,城市群的作用愈来愈强。以城市群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未来还会继续加强。与此同时,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功能正在进一步疏解,城市发展从粗放到精致的转化处于关键时期。5.“问题区域”发展战略该战略解决的是资源枯竭地区和衰退地区的发展问题。与“后发区域”不同的是,“问题区域”是曾经辉煌和发达、后来落伍的区域。当前我国的问题区域主要集中在资源枯竭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这些区域在产业发展上又可以概括为“单一结构”区域。“单一结构”区域当前面临的是产业选择和如何发展的问题,把握好产业选择和发展的次序,“单一结构”区域才能在产业转型中步入合理路径。“单一结构”区域的发展问题不是全域性的,而是部分城市的问题。出台有针对性的相关产业政策并兼顾全面,很有必要。要树立增量发展的思路,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转型长效机制的建立对“单一结构”区域(城市)转型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例如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新兴产业扶持机制等。6.陆海统筹发展战略该战略解决的是建设海洋强国与海洋国土开发问题。陆海统筹最初是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将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放在战略的高度。党的报告从战略高度对海洋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继续推动陆海统筹战略,必须统筹海洋维权与周边稳定、统筹近海资源开发与远洋空间拓展、统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布局调整、统筹海洋经济总量与质量提升、统筹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海洋开发强度与利用时序,并以此作为制定国家海洋战略和制定海洋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

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