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被看作拉动经济增长的四大马车。随着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低,经济增长是否主要靠技术创新能力来拉动等问题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研究方法、指标选取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Solow提出solow余值法,其基本表达式为:Ga=y-k-βl。其中:Ga为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y为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计算,k为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者的年平均增长速度,、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创新被称为经济增长的三要素,根据solow余值法,笔者选定的研究指标分别为:产出(Y)、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
三、基于solow余值法的数据处理
自《中国统计年鉴》中收集2004~2013年的各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表1)1、回归分析。采用SPSS-回归分析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得出R=0.991,R2=0.983,回归方程:ln(Q/L)=1.025+1.298ln(K/L)。的估计值为0.06,β的估计值为1.298。solow余值法模型为:GA=GQ-0.06GK-1.298GL。2、solow余值法分析。分离技术创新、资本、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中,GDP增长速度(GQ)、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GK)、全社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GL)、乘以弹性系数后的资本增长速度(aGK)、乘以弹性系数后的劳动增长速度(bGL)、技术创新增长速度(Ga)、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贡献率(Ea)、经济增长中资本贡献率(Ek)、经济增长中劳动力贡献率(El)。各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①Ga=GQ-0.06GK-1.298GL②Ea=Ga/GQ×100%③Ek=aKG/GQ×100%④El=bGL/GQ×100%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贡献率一直处在一个较高水平,但时有波动。从2004年的85.77%,一直缓慢上升至90.87%,自2007年开始下降,到2008年降至73.68%,2009年达到最高点93.25%,此后又缓慢下降,2012年为82.95%。各年的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大,稳定性差。年平均贡献率约为10.12%,略高于劳动投入贡献率。劳动力投入年平均贡献率是3.71%,水平较低,波动较大。2007年以前一直在不断下降,至最低点2.31%,2009年开始快速上升并在2011年基本持平。由此可见,劳动力投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因素中作用力最小。
四、结论
通过用solow余值法对技术创新、资本、劳动这三大指标进行分析,求出各个指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大小,发现在2004~2012年间,技术创新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成果,因此我国在加大对资本、劳动力投入的同时,也应进一步提高对技术的投入,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保留优秀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技术型人才,从而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蒋倩倩 杨军 朱艳娜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