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增长论文 > 经济增长新途径探析

经济增长新途径探析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9-02 01:43:00人气:360

本文作者:许崴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会计系

经研究,笔者得出了“劳动专业化分工源于产品差异化,劳动专业化分工是产品差异化得以实现的劳动力要素配置方式”的结论。商品差异化是指同质商品逐渐分化,派生出具有不同差异特征的新商品种类的过程。现在我们将这一界定拓展到产品差异化。可以想象:原始人类走出森林之后,偶尔发现稻谷和小麦都可以种植。虽然大米、小麦粉口感各异,营养成分也不尽相同,但对于食不果腹的人们来说,大米和小麦粉都是用于充饥没有什么差别。假若当时该地区稻谷的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当地的人们无疑会选择劳动产出率较高的稻谷进行种植,以尽可能摆脱饥饿状态。当且仅当稻谷种植技术提高到人们用大米填饱肚子后还有些许剩余,开始讲求口感,并对小麦产生需求时,人们才可能在种植劳动产出率较高的稻谷的同时种植劳动产出率较低的小麦,这也就是产品差异化的起源。不难推断,此时尚不存在稻谷与小麦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因为小麦的劳动生产率低下,若生产者单一地生产小麦就可能陷入饥饿状态。只有待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具有不同差异特征的产品可分别由不同的生产者来生产和市场发育到可使不同生产者借助交换互通有无以满足多样化需求时,劳动专业化分工才可能发生与发展。

差异化、产业聚集与生产要素产出率

产业集聚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彼此关联的企业或机构,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逐渐集中到一个地理区域,形成纵向相互合作,横向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过程。产业集聚对生产要素产出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产业集聚拉近了上下游企业的空间距离,降低了原材料、中间产品等运输成本,减少了物流、仓储环节的耗费;其二,产业集聚推动了专业人力资源培训市场的产生与繁荣,劳动力专业素质提高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三,产业集聚促进了信息化建设,同一区域厂商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都变得更加便捷和顺畅,由此降低了交易成本;其四,产业集聚使知识和技术外溢效应更加显著,知识和技术作为一种非排他性要素资源,共享程度越高,产出效率越大;其五,产业集聚使同一区域的相关企业数量增多,发生企业并购或重组的几率加大,实现规模经济并使生产要素产出率提高的条件更加充分。

而对生产要素产出率具有重要提升作用的产业集聚又与商品差异化的发展密不可分。梁琦在其著作《产业集聚论》中归纳了八大推动产业空间聚集的力量,[2,3]其中之一就是商品差异化。笔者认为,商品差异化对产业聚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制造产业而言,商品差异化促进了专业市场的形成,专业市场则往往成为产业集聚的中心。若所有厂商均提供同质商品,采购商无须对不同厂商产品进行比较,众多的买者与众多的卖者便不必集中一处,专业市场也就不可能形成。若厂商提供的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差异化商品,且商品的个性特征十分复杂,买卖双方必须更充分地沟通才能达成交易,于是卖方便会将同类商品聚集一处供买方挑选比较,买方也会汇集拢来进行权衡与议价,专业市场得以产生。专业市场一旦形成,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厂商为降低销售成本和采购成本,便可能自发地向专业市场所在区域集中,从而形成产业集聚。第二,就服务产业而言,区位差异本身即商品和服务差异化的一种存在形式,消费者具有选择自己偏爱的地点进行服务消费的需求。服务消费需求的这一特点便成为推进销售、餐饮、娱乐等服务产业进行空间集聚的力量。

差异化、商品市场覆盖率与生产资源利用率

应用史蒂芬C.萨洛普1979年在霍特林模型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圆周模型,[4]对商品差异化与商品市场覆盖率,进而与生产要素利用率的关系予以论证。假设全部消费者均匀地分布在同一圆周上,圆周长为L。圆周上任意一点表示位于该点消费者的偏好特征,圆周上任意两点的弧长表示位于两点的消费者的偏好差异的程度。这一假设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比如消费者由于居住地点不同而产生的消费需求的空间差异。两点间的弧越长,表明位于两点的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越大,反之,则表明位于两点的消费者的偏好差异越小。首先考虑厂商将既定的生产资源投入单一商品生产的情形。该商品至多只能完全满足位于圆周上一个点t0的消费者的差异化偏好,位于圆圈上的其他点ti(i=1,2,3,……)的消费者则会发生差异化偏好无法得到完全满足的效用损失。因消费者从同一单位的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程度正相关,故可用ti至t0的弧长近似地表示该效用损失的大小。

假定任意一个消费者在其偏好获得最大满足时获得的效用为u,单位弧长表示的效用损失为1,ti至t0的弧长表示厂商提供的商品无法满足该消费者偏好而发生总效用损失为si,市场上唯一商品的价格为p*。则消费者消费该商品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v可表示为:v=u-si-p*(1)显然,当ti=t0,si=s0=0时,消费者获得的消费者剩余最大。消费者选择是否购买该商品的判定条件为:v=u-si-p*≥0亦即u-p*≥si(2)由(2)式可知,若以t0为中点,t1与t2位于t0的两侧且t1至t0的弧长与t2至t0的弧长相等,因u-p*≥si亦即消费者剩余大于等于零,则位于弧t1t2上任一点的消费者均会购买该商品;因u-p*<si亦即消费者剩余小于零,则位于弧t1t2之外的圆周上其他点的消费者均会拒绝购买该商品。

由此可推论:从消费者角度看,同质商品市场不可能覆盖所有的消费者,不可能满足全部消费者的需求;从生产者的角度看,由于产品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难免会使自身陷入部分生产要素无效耗用或部分生产要素闲置的困境。接下来考虑多种差异化商品生产的情形。为满足消费者多样性需求,更多的厂商进入市场迎合消费者不同偏好特征进行差异化商品开发,市场上商品种类从1种增加到n种。假定厂商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种类与数量均与前一情形相同,且所投入的不同种类的生产要素之间具有完全可替代性和n种差异化商品两两之间具有相同的替代弹性,则众多厂商博弈的结果,一方面使n种差异化商品等弧长(L/n)地分布在圆周上,即n种商品占有相等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则使n种差异化商品具有相等的市场价格p*。再假设任一种差异化商品使消费者的差异化偏好得到完全满足时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用均为U,位于圆周上ti点的消费者消费第j种差异化商品所发生的效用损失为Sij(i=0,1,2,3,…;j=1,2,3,…),则位于圆周上ti点的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第j种差异化商品的判定条件为:v=u-sij-p*(3)当消费者购买第1件商品时,为了实现消费者剩余最大,他会选择购买与其需求偏好最接近的差异化商品,其效用损失sij充其量为L/n,即:sij≤L/n(4)将(4)式代入(3)式可得:v=u-L/n-p*≥0(5)由(5)式得出的结论耐人寻味。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其一,p*≤u-L/n时,消费者剩余v必大于等于0,位于圆周上的所有消费者均可能进行差异化商品的购买,市场可被消费者完全覆盖;其二,n≥L/(u-p')时,消费者剩余v也必大于等于0,位于圆周上的所有消费者同样可能进行差异化商品的购买,市场同样可被消费者完全覆盖。前一结论的经济意义在于:单一同质商品市场转变为差异化商品市场后,若市场上尚存偏好未被满足的消费者,在商品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可通过研发增加新的差异化商品,转而使市场完全被消费者覆盖和使消费者群体总规模达到最大。后一结论的经济意义在于:当市场从单一同质商品转变为差异化商品市场后,若市场上尚存偏好未被满足的消费者,在差异化商品的种类难以增加的情况下,厂商可通过降低商品价格,转而使市场完全被消费者所覆盖和消费者群体总规模达到最大。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只要市场上存在偏好未被满足的消费者,生产者便可通过商品的差异化,降低乃至消除生产要素的闲置率,使剩余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差异化与全要素生产率

有关商品差异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不仅可通过前面的论证得到说明,还可通过商品差异化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的剖析得到说明。下面采用新增长理论代表人物格罗斯曼与赫尔普曼提出的研究方法(InnovationandGrowthintheGlobalEconomy,1993),[5]就商品差异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予以论证。为反映消费者的多样性偏好及其所派生的差异化商品需求,构建以下不变替代弹性函数(CES)。M表示消费者对n种差异化商品总购买量;n表示消费者可获得的差异化商品的种数;m(i)表示消费者购买第i种差异化商品的数量i∈(0,n);ρ表示消费者对行业内各种差异化商品的偏好程度。当ρ趋于1时,表明消费者对行业内各种差异化商品的偏好程度趋同,各种差异化商品间趋于彼此间可完全替代;当ρ趋于0时,表明消费者对行业内各种差异化商品的偏好程度极强烈,各种差异化商品几乎无法相互替代。令:σ≡1/(1-ρ),则σ表示任意两种差异化商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因存在0<ρ<1,则存在σ>1。(8)式即消费者对n种差异化商品的个人需求函数。可通过消费者个人需求函数加总获得n种差异化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函数形式保持不变,此时M表示全部消费者购买n种差异化商品的总数量,E表示全部消费者用于购买n种差异化商品的总支出。在探讨了差异化商品的消费市场之后,再来分析差异化商品的供给市场。继续采用不变替代弹性函数(CES)来建立差异化商品的生产函数。

假设技术水平既定,产品生产的规模收益保持不变,即厂商按一定比例追加中间品与服务等要素投入,最终产品的产出也以相等比例增加。差异化商品市场属垄断竞争市场,假定竞争的结果使差异化商品的均衡市场价格P与单位差异化商品的平均生产成本AC相等,差异化商品的生产厂商超额利润为0,即可推出生产Q数量最终产品的厂商投入第i种中间品或服务的引致需求为(推导过程略):假设任意两种差异化商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均相等,n种差异化商品的市场竞争结果将令P(i)=P,即n种差异化商品的市场价格相同。再考虑差异化商品在消费市场和生产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情况,为消费者购买n种差异化商品的总数量,为厂商n种差异化商品的总产量,则有:M=Q=E/P(11)在进行了上述假设及推导后,笔者尝试说明差异化商品种类、差异化程度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在任意两种差异化商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均相等,任意两种中间品和服务投入的替代弹性也相等的对称均衡市场中,各种差异化最终消费品应具有相同的价格,P(i)=P终;生产这些最终消费品的中间品也具有相同的价格,P(j)=Pφ;且所有厂商为生产相等数量的最终消费品而投入相等数量的中间品,即x(j)=x。由(6)式和(11)式可推出:M=Q=n1/ρx(12)既然每一个厂商都耗费相等数量的中间品x用于生产相等数量的最终消费品,于是整个市场投入中间品的总量可表示为:X=nx(13)将(12)式与(13)式相除,可得出全要素生产率表达式:QX=n1/ρxnx=n1-ρρ(14)由式(14)可知,因0<ρ<1,故(1-ρ)/ρ>0,全要素生产率随n的增加而增大,且ρ越接近0,消费者对差异化商品的偏好越显著,各种差异化商品之间越难替代,全要素生产率随n的增加而增加的幅度就越大。至此,差异化商品种类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正向变动关系得以证明。

由上述证明过程还可知,全要素生产率只与差异化商品的种类n与消费者对差异化商品的偏好程度ρ相关,而与生产差异化商品所投入的中间品组合的种类与差异无关。科技创新无疑可促使中间产品和服务形成适合不同差异化商品生产的组合方式并推动商品差异化发展,但商品差异化得以发生和商品种类不断丰富的根源,却不在于技术进步及新技术这一中间品的应用,而在于对消费者潜在需求及其偏好特征的深入了解与细分。换言之,即便生产商品的中间品投入完全相同,提供给消费者的商品也完全相同,通过对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引导与调整,也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经济得到增长。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