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与生态环境
[摘要]本文从新时代绿色经济理论视角出发,探索对外贸易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对外贸易供给侧改革与协同创新理论为指导,得出新时代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条结论与对策,即沿着协同创新驱动,优化绿色低碳环保型资源要素配置和全球绿色低碳环保型价值链攀升这三条创新驱动路径的新时代绿色经济对策。
[关键词]对外贸易生态环境新时代绿色经济
1背景
当前,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已然成为焦点。人类经济生产与自身社会生活都是处于一个具体的自然生态环境里,而且伴随这些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并施加以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国际间的各类货物与服务的贸易活动作为人类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自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态自然环境。其中的人类行为偏好、生态自然环境意识与污染的外部性差异性等因素都促使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的之间相互影响与协调关系问题也随之引起国际社会各界的日益重视。而这种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关系也不断增强和提高了人类和各个国家的环保意识。NordströmH(1999)指出,国与国之间的对外贸易往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极可能导致生态自然环境的恶化加剧,同时导致地球的自然资源枯竭,其国际贸易增长实际上并不会自然地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是能源的利用率,而且其对环境质量所起的影响偏向负迁移,即国际贸易活动未必导致更好的生态自然环境。VaughanS(1999)也指出,国际贸易活动对自然环境和地球上的资源使用的净效应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而是基于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或区域间的一种选择结果,而这种选择往往是基于经验而做出的。一些学者的研究和理论指出,处于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国家和区域,其自身的消费范式与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与外界的国际贸易活动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这一类的理论普遍认同的是,这种贸易与国内消费和产业结构的关系的表征主要体现在这样一个方面:即发达国家和经济区域则不同。在不改变其国内消费模式的情况下,这些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主要从事服务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产品。而这类产品一般是清洁的,所以无污染甚至“零污染”。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区域在全球价值链模式下主要是从事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而这一类的产品的生产往往伴随着对自然能源的消耗和污染。也有学者的研究延伸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对于这类对环境有污染的资源密集型产品,高度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经济区域往往倾向于采取进口行为而不是出口行为,而且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远远低于其进口额。而这种情况到了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则相反,即这些国家或地区倾向于生产和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近年来,也有学者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扩散进程,而这种伴随着国际贸易“外溢”的先进生产技术的扩散也间接促使环境受益。实际上,这种理论的逻辑是基于这样一个机理路径:即在开放型对外贸易经济的条件下,技术创新的速度与效率比封闭型经济体系下的技术创新更高。在这种作用机理下,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区域可以借助贸易带来的这种“外溢”形成自身的“后发优势”,可以利用较少的自然资源和较小的污染成本来实现较快的经济发展。
2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于国际贸易对自然环境究竟是有促进作用还是有负面影响这一问题仍未达成一致。本研究将目前的相关理论文献及其研究观点梳理归纳为三大观点。第一种观点持国际贸易不利于自然环境的观点。这种学说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这种不加以限制的国际贸易活动必将会破坏生态自然环境,因此不利于自然环境的发展。第二种观点持国际贸易有利于自然环境的观点。这种学说的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活动本来就是基于比较优势和社会分工而产生。所以,它不仅不会对生态自然环境有害,而且能够通过促进全球资源要素的有效合理配置,借助这种资源优化的路径,发挥其保护环境的有利功用。第三种观点为折衷理论。这种学说的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对生态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复杂,不能用有害或者有益简单一言所能蔽之的。
3新时代绿色经济发展理论
党的报告强调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基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这些政策纲要为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指明了大的方向: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特别是绿色产品及服务业,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真实实践,也同时是新时代背景寻求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发力点。(1)绿色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表现,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科学开发利用资源并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维护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环境。绿色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其基本构成要素是生态、环境与资源。产业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一个物质基础,科技创新是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绿色经济最终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协调发展。党的报告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大力发展以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协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是一大关键。第一,绿色经济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一个必然选择。这也为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创造了条件。绿色经济发展应把握整体结构调整的趋势,落实做好新动能加法和淘汰落后产能减法,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达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目的。绿色经济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最终将建成一批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相关服务业集群。绿色经济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还需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的协同,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投入,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从供给侧确保产品生产和供应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第二,绿色经济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城镇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的一个地理集聚空间,同时也是绿色经济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空间。建设特色城镇的原则就是要以人为核心,在特色小镇规划中,不仅应该注重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有机结合,更亟需充分利用特色小镇当地的自然景观,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通过绿色消费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引导特色小镇当地居民适度消费,提倡低碳生活,发展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乡格局。第三,绿色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相结合。党的报告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同时推动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相结合而发展相关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也可以为其他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相关的装备、产品和服务。从全球视角上看,绿色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相结合还必须与应对气候变化相结合。绿色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动能源革命,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其中,包括发展碳汇林业、草业,从而实现碳强度的大幅降低,在全球树立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2)绿色经济的发展是新时代的一个使命,也是我国各个产业和经济转型之所需。推动绿色经济发展,首先要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宏观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在加快绿色经济技术创新驱动、制度创新驱动,特别是绿色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政府宏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推动作用。第一,绿色经济与创新驱动特别是科技创新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促进绿色经济的技术创新可以通过纳入到国家层面的宏观相关计划。国家层面的知识创新体系构建可以有机系统化的结合科研与人才的培养,从教育供给侧和技术供给侧两极一齐攻克绿色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适用技术。另外,创新驱动还包括制度创新。这意味着构建一种全面社会化、高度市场化、信息对称化的服务体系,培育和鼓励多元化创新主体参与到绿色经济建设中,从制度层面来根本性支撑绿色经济的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第二,绿色经济还客观要求绿色标准的制订与执行。绿色标准是一种组织现代化绿色生产、实施绿色科学管理、保证绿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及安全、推广绿色经济所依赖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大力发展低碳绿色产品以从根本上消除绿色贸易壁垒与障碍、促进多赢发展的绿色技术基础。具体而言,绿色经济客观要求加强与世界各国绿色标准认证认可、绿色标准计量、绿色统计信息等方面开展合作,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挖掘等新兴产业领域增强我国在绿色标准制订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占据绿色经济竞争制高点,增强绿色经济竞争力。另外,绿色环境标准还可以发乎“倒逼”作用,通过全面落实绿色标准环境保护法规,加大绿色标准环保督查力度,依法惩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行为。健全绿色生态补偿标准体系,以绿色标准环境“倒逼”绿色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第三,政策供给侧激励。在供给侧建立并进一步完善促进绿色经济的理论指导体系、中观产业规划体系、宏观政策体系,从供给侧发力三位立体结构性形成“复合力”驱动绿色产品生产、营造绿色环境、倡导绿色生活、促进绿色消费的行动计划。发挥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政策供给方面的规划、导向、管理和保障功用。政策供给侧与市场经济结合,建立灵活反映绿色经济发展市场供求关系、绿色经济资源稀缺程度和绿色经济发展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4结论与对策
在后危机时代进入纵深化变革的背景下,全球世界经济复苏,国际贸易市场需求回暖的宏观大视域下,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进出口在新时代要取得迅速和持续的发展,就一定要按照中央和商务部的部署与要求,全面确实落实国际贸易领域绿色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过程中,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可以为决策提供3条主要国际贸易领域绿色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路径,即沿着协同创新驱动,优化绿色低碳环保型资源与要素配置和全球绿色低碳环保型价值链攀升这3条创新驱动路径,具体实现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贸易易规模不断持续增长,国际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方式不断升级,贸易模式逐渐实现由“粗放型加工贸易”向“集约型深加工”和服务贸易模式转型升级。作为全球第一国际贸易大国,历年来,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整个国际贸易进出口做出了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功用和贡献。当前,进入新时代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转型升级总体和区域上现状发展都表征出良好的态势;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发展对国家级整体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功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经济是否能率先复苏,也关系到全国市场的优化与国家级整体国际贸易进出口的复苏和增长。与世界经济发达体相比,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的质量还有待提升,只要结合当前的“国际贸易绿色经济供给侧改革”,发展中国家就能实现从国际贸易大经济体向国际贸易大经济强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远景目标。
易露霞 尤聪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